《关于劝学教案(劝学一等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劝学教案(劝学一等奖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劝学教案(劝学一等奖教案)关于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
2、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3、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
4、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
5、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
6、、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
7、,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
8、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
9、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关于劝学教案2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
10、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知识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
1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
12、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
13、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学生结合课下解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张已荣升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14、。 (例句)经过刻苦学习,小海的成绩突飞猛进,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疏通文义,理清结构、 口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五、情景再现,表演课文内容,评价表演 、表演故事。按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分小组表演,再抽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准备评价表演。 、评价表演。从表
15、演有没有把握好人物语言情味、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评价。 评价演员孙权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有以下几项。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人物形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点拨: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
16、,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评价演员吕蒙 涉及到的语言情味的有: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人物形象 虚心受教,善于学习。 评价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
17、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七、延伸迁移 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八、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即更刮目相待()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语言运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经过学习,吕蒙感叹道“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在你的周围,你的朋友、同学、兄弟姐妹等等,
18、他(她)们中有人发生变化吗?请将这一变化写出来。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关于劝学教案3 第一课时 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 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后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 (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多的领导
19、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 (回答不是):既然大家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希望我们能不让各位领导老师失望! 1、 诵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注意停顿: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分钟) 2、解题: 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 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P90,注解第22) 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时尚口号: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学不可以已 作品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 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
20、(-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课文导读)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BC.313-BC.238)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本文节选部分出自文章开始几个段落。 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 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 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 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 庄子赢得了江湖
21、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 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
22、善”相对。 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课文讲析 正因为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 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接着从三个
23、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 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行分类。 组内就练习
24、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本文 (生集体背诵) 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书背诵全文 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式特点:a.+于=比较,可译为:比a.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板书:
25、直木为轮) 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 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推理方法:类比推理, 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类比例证
26、: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 第二课时 1、 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 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 3、 请7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 4、
27、分析课文三至四段 1)、分析第三自然段 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第2、3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 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师: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分总关系。 师: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 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类比: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 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
28、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词语分析:而:表修饰:终日而思,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转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 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 2)分析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 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 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
29、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喻句与“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 类比关系。 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 师:为什么要专心?一心不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 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回答: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特点:n.+ 之 + a.(句末)=a.+ 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3)小结: 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30、。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4)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劝学文字 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关于劝学教案4 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三、掌握几
31、个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 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32、。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
33、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掌握重点词句 正音 輮(r6u)省(xng)臾(y)舆(y)楫(j)跬(ku)骥(j)驽(n)锲(qi)镂(1u)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
34、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人工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 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砺”, 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
35、参省乎己”。 词语輮槁暴砺省知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 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
36、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词语须臾跂加舆彰疾致水绝 生性* 假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1、学习要逐步积累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从“舍”与“不舍”论述学习持之以恒。 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
37、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 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3、用蚯蚓的用心专一,获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词语备跬步驽马锲镂爪牙跪螯 三、朗读,练习背诵,方法指导。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讨论课后联系二,落实词句知识,完成知识迁移 多义词 疾 强,猛。例:“声非加疾也。”(劝学) 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国
38、志) 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厌恶,憎恨。例:“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妒忌。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痛苦。例:“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致 送达,表达。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到,到达。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意志,情趣。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 精致,细密。例:“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酷吏传) 假 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劝学) 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与王修书) 不真实。例:“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绝 断绝。例:
39、“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极,非常。例:“绝有力而甚舍人焉。”(罴说) 横渡,横穿。例:“而绝江河。”(劝学) 通假字 (1)虽有槁暴(有一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异也(生性*) (4)鞣以为轮(鞣一螟) 词类话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数词有用作形容词,专一。 古今异义 参古义:检查,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疾古义:强,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
40、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跪古义;腿或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 金古义:金属制品。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黄金。 虚词 于: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蓝 介词:向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蒋氏者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而 连词:并列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转折关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顺接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拓展创新,思考讨论 1、本文在设喻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一入一浅一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