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三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三校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肺痨(ro) 自诩(y) 糟粕(p)残羹冷炙(zh) B症(zhng)候 赋予(y) 讣告(b)前合后偃(yn)C推衍 (yn) 炮(po)烙 要挟(xi)撒手人寰(hun)D教诲 (hu) 连累(li) 拓(t)本封狼居胥(x)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迄今 找碴 烂摊子 走头无路B祛除 纶巾 泼脏水 翻云覆雨C寒蜩 放涎 撑场面 自鸣得意D半晌 杜撰 摆架子 通情达礼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
2、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其实,反对派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在网上举行有关“让普京下台”的请愿活动,称他们把目标对准普京的原因在于他是“只为一小撮官员和寡头服务,将整个国家引向死胡同的”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
3、的更大贡献。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B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D这孩子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 。 。 。 , ,类似于“不
4、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A B C D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头临死之时,盼望着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拉斯蒂涅去请他的两个女儿。雷斯托夫人始终没有出现;纽沁根夫人虽然来了,她跪在父亲的病榻前忏悔,然而,高老头已经听不见了。(高老头)B为了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
5、的甲胄。结果他把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对方用乱石把堂吉诃德打得鼻青脸肿。店主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堂吉诃德C宝玉挨打后,宝钗第一时间赶来探望,并送来疗伤丸药,且软语劝慰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一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竟让宝玉暂时忘记了疼痛。(红楼梦)D关羽退守麦城后,孙权派诸葛瑾劝降,遭到关羽的断然拒绝。麦城孤城难守,关羽弃麦城欲投西川,路遇孙权伏兵,被马忠所擒。孙权斩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厚葬了关羽。(三国演义)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 时 代 的 阅 读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
6、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
7、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
8、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
9、“撕裂性”。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7、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
10、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8、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
11、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D、思想的整
12、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
13、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
14、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B. 讽大亮献之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C. 深乖昔旨 乖:违背。D.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 鞠:亲自。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3分) 以惠政闻 大亮密表曰 必通宵假寐 我便通夜安卧 而居处卑陋 哭之甚恸A. B. C. D.
15、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B. 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C. 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D. 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四、(31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6、)(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4分)译文:_(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4分)译文:_(3)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4分)译文:_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阴虫,指蟋蟀。(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_(2)这首诗
17、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_15古诗文填空(8分)(1)春江花朝秋月夜,_,岂无山歌与村笛,_。(白居易琵琶行)(2)扪参历井仰胁息,_。问君西游何时还?_。(李白蜀道难)(3)东篱把酒黄昏后,_。_,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4)谨庠序之教,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6、红楼梦中“木石前盟”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请说说它的内容。(3分) 答:_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蚕 撕下粗布棉袄里的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老师
18、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叮”上课的哨儿响了。“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
19、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
20、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
21、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
22、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
23、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17本文围绕养蚕这件事写了两位老师,请选择其中一位分析其形象。(4分)答:_18文中画线的句子细致地描绘了蚕儿的情态,请作赏析。(6分)答:_19文末写蒋老师“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8分)答:_六、(
24、15分)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自2013年8月2日开播以来,火爆荧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观众们边观看边用手比划手写,惊叹自己对汉字的生疏,更惊叹年轻参赛选手的出色表现。 请谈谈你对这档节目的认识。要求:(1)观点鲜明,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2)运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3)运用“既又”句式。(4)不少于200字。七、(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孟子曾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追求,有些人则去远方寻找。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25、含意范围。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7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D(A诩x; “痨”应为“lo B,讣f; “症”应为“zhng”C,挟xi )。2B (A.“头”应为“投”。C.“涎”应为“诞”。D.“礼”应为“理”。)3. C (A不合事理,逻辑错误,“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B成分残缺,应为“从向转变”。D语序不当,“充分”放到“发挥”前面。 4C(A冒号用错;B. 该句整体上是陈述语气,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 D顿号去掉。) 5A(为一组,中心是“兴趣”。为一组,中心是“完善自己”。 为一组,中心是“真才实学”。)6A (两个女儿都没有来,雷
26、思托夫人因为和丈夫为财产问题怄气没有来,二女儿纽沁根太太只想睡觉不愿前去)7、D(说法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5段表述是“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8、B(原文第3段第1句显示,从全球范围看,进入“观看猎奇时代”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2、3句显示我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却是出现在20世纪末。B项“观看猎奇时代”后缺“在中国”的限制,将中国的情况说成了全球的情况。)9、C(A、文章最后就“微时代的阅读”提出来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确实“对人们是否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但第一个问题并非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B、“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
27、变化”错。原文第4段说“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另外,与“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D、无中生有。原文第4段是“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从中找不到“是发展规律”的内容信息)10(3分)D 鞠:养育,抚育11(3分)C 【解析】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12(3分)B 【解析】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13(12分)(1)(4分)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
28、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衣冠”、“破亡”、“以为” “何”,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他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诸”、“持”、“推”、“遗”,每译对一处给1分,(3)(4分)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贤” (意动用法)、 “多” (称赞,赞美) 、“自伐” (伐,夸耀,提宾句)、“寻”,各1分,14(1)(4分)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2分),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2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
29、2)(4分)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2分);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2分)。(答出“虚”和“实”各给1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15.(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8分)(1)往往取酒还独倾 呕哑嘲哳难为听(2)以手抚膺坐长叹,畏途巉岩不可攀(3)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4)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6、答: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30、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五、17【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位老师:粗暴严酷,他随意责打学生,使学生心生畏惧;冷漠无情、高高在上,他发现学生养蚕,二话不说把蚕打翻在地,肆意践踏。第二位老师:有平等意识,充满爱心,他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关心爱护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他和学生一起养蚕,享受养蚕带来的喜悦。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任选一位分析即可,但答题必须指明是哪位老师(第一、第二;前面、后面等皆可),不指明对
31、象扣1分。(2)答题应点明形象特点,并作相应的分析,没有分析扣1分。(3)针对第一位老师,学生如答出“死板、古板、严厉、严肃、严酷、简单粗暴”等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分析得当,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两点不可重复,否则只得2分)。(4)针对第二位老师,学生如答出“平易近人、年轻有活力、有平等意识尊重他人、充满爱心、热情”等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分析得当,可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但两点不可重复,否则只得2分)。(5)答案不是本文重点突出的形象特点,但分析得当,酌情扣1。18【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划线句子细致地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从孩子的角度观察蚕儿,突出蚕儿的可
32、爱,从而表现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对蚕儿的描写充满了感情,突出了师生看到共同养蚕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心情。6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答对手法,并正确分析,得2分;答出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即突出蚕儿的可爱,得1分或表现孩子的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得1分。(2)答对表达的感情(突出看到劳动成果的喜悦、欣喜、高兴等心情),得2分19【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回想当年在山村任教的经历,感慨万分,既有获得肯定的快乐,也有受到非议的痛苦。为当年探索、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却未能成功,感到无奈、感伤和遗憾。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并践行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为
33、理想的传承而感动。为学生三十多年后仍记住自己而深深地感动。8分。答对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补充细则】(1)答题应扣住“复杂”二字。(2)答对情感并有恰当理由得2分。答对一点2分。(3)答对情感但没有相应分析,酌情扣1分六、20、(1)没有使用议论表达方式的扣6分;(2)少一种修辞手法扣3分,少两种扣6分;(3)没有使用要求句式的扣3分;(4)观点不够鲜明,只介绍节目本身,谈不出自身认识的扣5分;(5)字数少于200字,每20个字扣1分;(6)与所给材料和要求毫无关系的,给0分。七、21、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第一段为孟子的话,可以理解为: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下手。
34、这是一种舍本求末、舍近求远的做法。凡事不应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第二段是概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有的人从近的、容易做的事情出发,有的人从远的、难度大的事情做起。这是人们在为人处世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参考立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创大业,从做小事情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无限风光在远方;用心发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立足当下,走向远方。【鉴赏资料】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感情深挚而又笔调轻灵,相当别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统观全篇,诗写作者的朋友魏十六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朋友。“
35、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
36、”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来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
37、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参考译文】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属县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用开垦土地劝勉人们,当年就获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位居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
38、,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
39、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至于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为他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