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一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一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向心力的定义和方向,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及来源。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初步掌握向心力的公式并可以进行计算。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及向心加速度。4、经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心力理论分析到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素养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分析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以及尊重实验、实践的客观唯物精神
2、。【教学重点】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实验探究向心的大小也是教学难点。通过简单实例及分组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教具准备】1、小球、细绳和光滑木板16套2、小链球16对。3、向心力演示器16台。4、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欣赏视频:中国选手赵宏博和申雪在06年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中,以精彩表演获得金牌,为国争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及加速度的特点。板书: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二、学生实验引出向心力的定义引导学生分组利用手中的小球、细线、光滑水平木板,构建一个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让学生对板书:向心力。1、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
3、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的力。三、学生观察得到向心力的方向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但始终指向圆心而且和速度方向垂直。板书: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而且速度方向垂直四、引导学生分析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因为向心力和速度方向始终垂直,所以向心力不做功,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向心力的作用效果: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五、通过三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的来源对物体受力分析,说明向心力的来源。物体随转盘一起匀速圆周运动物体随滚筒一起匀速圆周运动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六、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
4、素有关?(引导学生用两个小链球实验,凭感觉粗略体验。学生经实验、讨论有了自己的看法后,自由发言。)学生的猜想: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半径r、角速度有关。(若学生说到v,可引导学生由公式v=r得出和v有重复的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它们的定量关系。学生可能猜想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成正比。老师先不要作出判断。提问:实验时能否让三个量同时变。学生:不行,应该保持其它量不变,使一个量变化即控制变量法。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介绍构造:讲解工作原理:小球向外压挡板,挡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指向转轴,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数可以从标尺中读出,即显示了向心力大小。演示操作:如何实现控制变量
5、。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得出:F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r一定,取两球使mA=2mB观察:(学生读数)FA=2FB。结论:向心力Fm。F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一定,取两球使rA=2rB观察:(学生读数)FA=2FB。结论:向心力Fr。F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A=2B观察:(学生读数)FA=4FB。结论:向心力F2.归纳: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2r。板书:向心力:F向心力=m2r=mv2/r我们知道合外力必然产生加速度,向心力实际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怎么样的呢
6、?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板书:向心加速度1、向心加速度大小:a=F向心力/m=2r=v2/r=va=42r/T2=42rf2提问:方向是怎么样的?板书: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同向,始终指向圆心思考: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学生:不是,因为加速度不恒定。方向时刻在改变。板书: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及时巩固】长度为0.5m的轻绳一端系一质量为2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小球绕固定点在光滑水平面上以4m/s的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请计算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见板书)2.实验方法:控制变
7、量法。3.物理思想:先猜想后探究,从定性到定量。高一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一2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书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教科书一的方法。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扩展性内容,其后附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这个定位器
8、处于中国哪个城市的什么部位?从显示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学强制性要求。二、教学目标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2、质点概念的理解。四、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五、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六、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9、: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如: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
10、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物体和质点填写:(1)质点就是没有,没有,只具有物体的点。(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是直线,叫直线运动;是曲线,叫。共评: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这是一种科学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汽车,研究它运动的特点,汽车
11、的大小、形状及车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可把汽车看作质是研究质子与质子的作用时,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2、(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3)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动的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3、坐标系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轴,在直线上规定
12、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一般来说,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coordinatesystem).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和位移。这节课后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
13、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九、板书设计一、物体和质点:1、什么是质点?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3、质点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二、参考系:1、定义。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3、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三、坐标系: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熟知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领会到“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可以不考虑物体化成质点的条件性,质点的两大基本属性。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科书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质点的位的符号,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相反,由于有了明确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的符号,学生更易区分某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明确地把某个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区分开,这是本书的特点。物理学中经常要区分这两种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区别,对于以后的学习会有好处。下一节中,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