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赏析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赏析及练习.docx(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赏析及练习(有答案)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在(zi):在于,动词。名(m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灵(lng):神奇;灵异。斯是陋室(lu sh):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2、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吾德馨(x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鸿儒(hng r):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ti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语气
3、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d):(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君
4、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一词多义往来: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词类活用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乱:形容词的使
5、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
6、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7、。”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
8、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
9、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
10、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
11、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陋室铭的作者是 (刘禹锡 ,字 (梦徳),是
12、(唐)朝人。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 的特点。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二、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1、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写室主人与人交往的高品位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三、这段文字从哪几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从幽雅的室外环境、高品位的与人交往和高雅的日常
13、生活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的情操。)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作者的交友方式,你认为可取不可取?(可取,与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再这里有和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对偶、拟人。“上”和“入”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写出了室外环境的幽雅,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类比。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
14、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七、今天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趣?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更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仍要保持节俭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1、可:值得。2、蕃:通“繁”,多。3、独,只,唯独。4、自,(自)从。5盛,很,十分,一作
15、“甚”。6、予(y):我。7、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8、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9、染:沾染(污秽)。10、濯(zhu):洗涤。11、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12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13、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14、不蔓(m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15、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 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16、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17、可:可以。18、亵(xi):亲近
16、而不庄重。19、玩:玩弄。20、焉:助词。21、谓:认为。22、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2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24、噫:感叹词,相当于“啊”。2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26、鲜(xin):少。27、闻:听说。2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29、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
17、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
18、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赏析: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作者起笔说:“水陆
19、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20、。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
21、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最后,作者评花进
22、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一、按课文填空。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
23、著名的 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2、作者描写
24、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 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按课文填空。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菊花 和 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 、 富贵者 、 君子 。3、爱莲说
25、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8、(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9、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0、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荷花、芙蕖、水芝、水
26、芙蓉_。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4、 “独爱莲”,“独爱菊
27、”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三、强项令 qingxinglng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
28、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注释:1、洛阳令:洛阳的行政长官。2、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封号。下文的“主”都是指湖阳公主。3、匿:藏。4、苍头:仆人,汉代奴仆以青色头巾包头,故称。5、骖乘:陪乘。6、叩马:拉住马。叩:通
29、“扣”,拉住。7、数:列举(罪状)。8、格杀:击杀。9、箠:鞭打。10、楹:柱子。11、被(p):通“披”。12、黄门:太监。13、持:抱住。14、谢:向认错,认罪。15、顿:磕头。16、文叔:刘秀字文叔。17、白衣:平民。18、亡:指因犯罪而逃亡的人。19、死:指死刑犯。20、敕:皇帝颁布的诏令。这里是“敕封”的意思。21、强项令:倔强的县令,指董宣。强项:脖颈坚强,不肯低头屈服。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董宣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
30、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刑杖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刑杖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资历尚浅的小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
31、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 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鉴赏:起绰号的习俗,不知始于何时。然而长期以来,绰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增添了不少趣味与幽默。绰号往往能概括而又形象
32、化地突出了个性,加以煊染、夸张、定型、并赋予生命的活力。犹如漫画,短短的几笔,勾画出人物的特征,令人忍俊不禁。这篇文字记载的洛阳令董宣,前面冠以绰号“强项令”三个字,是皇帝给的,十分形象地突出董宣不畏权势、敢于执法的刚毅性格。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有趣画面:上头坐着至高无上权威者汉光武帝,紧挨着坐的是帝姐湖阳公主,满面怒气,下面跪着董宣。他的双手撑住地面,旁边两个小黄门按他的头,他倔犟地不肯低头。这是一场情与理、罪与法、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董宣在画面上位置最低,但却是真正的胜利者。湖阳公主倚仗皇族特权,公然包庇杀人犯,说明京城之内类似事件很多。董宣是地方官,职责保一方安宁,必需
33、打击这股邪恶势力。湖阳公主是这股恶势力的后台人物,纵奴杀人是最典型的恶迹。董宣抓住这一典型事件,狠刹歪风邪气,可谓抓到点子上了。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谁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董宣偏要摸,两强相遇,勇者胜。中心:本文通过叙述董宣严格执法,格杀公主家奴,并且宁死不向公主谢罪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2)使宣叩头谢主 (4)年七十四,卒于官 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C、文叔为白衣时 D、妻子对哭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1)将何以
34、理天下乎?(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4、“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答案 1、(1)躲藏(藏,藏匿)(2)覆盖 (3)道歉(谢罪,认错)(4)死 2、B 3、(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分) (2)董宣两手撑地,一直(终究)不肯低头。(2分) 4、“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2分)(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5、不畏权势 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 清正廉洁(1分)四、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jyn)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
35、,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xi)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
36、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注:纪昀,纪做姓时,读作三声,而不是四声)字词解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4、山门:寺庙的大门。5、圮:倒塌。6、并:两者都,一起。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8、阅:过了,经过。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12、竟:终于,到底。13、曳:拖着,牵引。14、铁钯:农具,
37、用于除草、平土。15、设帐:讲学,教书。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21、湮:埋没。22、颠:通“癫”,疯狂。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是。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25、盖:因为。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7、坎穴:坑洞。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9、倒掷:倾倒。30、如是:像这样。31、遂:于是。3
38、2、溯(s)流:逆流。35、固:固然。36、如:依照,按照。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8、但:只,仅仅。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求:古义:寻找。例
39、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盖:古义:大概。例句: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一词多义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词性活用1棹: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例句:棹数小舟。2暴:动词用为名词,这里指突然。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焉:兼词,这里指于此,在那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特殊句式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
40、”后面省略了“于”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
41、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
42、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停顿: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43、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寓意:河中石兽是纪昀(jy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
44、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五、古文二则 郢人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有个楚国的人
45、把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但白色的泥土好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匠人挥动锛子好像疾风一样掠过,听任他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楚国人站在那里不改变脸色。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也为我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这样那么,我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解词一、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楚国人。 垩:白色的土,可用来粉饰墙壁 漫:通“墁”,涂抹。 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斫:砍削。 运:挥动。 斤:锛子向里用力。听:听
46、信,听任。 宋元君:宋元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佐,前531前517在位。质:对象,这里指搭档。 夫子:指惠子。蝇翼:蚊蝇的翅膀。 斫:砍,削。 失容:改变神色。二、(1)通假字: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漫:通“墁”,涂抹。)(2)古今异义: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 斤:古义,斧子一类的工具;今义,度量衡单位 。整体感悟:1、郢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比喻知音难遇之感,“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习题一、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而斫之 ( 听任 ) B尽垩而鼻不伤 (削尽)C郢人立不失容(改变脸色) D吾无以为质矣 (人质)二、翻译下列句子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2、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