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df(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章末知识整合 专题一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主要环境问题 1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严重;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能源不足。(3)N 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为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第(2)题,M地区为我国经济发达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
2、为主,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不足。第(3)题,N 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专题二 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人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1)人为原因分析重点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2)自然原因不可忽视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
3、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4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对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
4、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 下图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 a 表示 CO2含量升高,b 表示土壤盐碱化,c 表示土地荒漠化。(2)全球气温上升对江苏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有部分沿海地区被淹、地下水质量下降等。
5、(3)我国产生 c 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填写下列选项字母)B,这些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干旱,原因是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风沙活动强。A山西、陕西 B新疆、内蒙古 C吉林、山东 D江西、湖南(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试提出你的改善措施。答案:修建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人工降雨;海水淡化等。解析:解答该题关键是把握以下几点:(1)关联图判读,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2)CO2等
6、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沿海地区低地被淹,地下水质量下降。(3)西北地区干旱气候 植被稀疏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多大风天气(4)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措施。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填一填)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温馨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也不断变化。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
7、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环境污染 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主要原因。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差异(1)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2)地域差异:城市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3)基本原则:公
8、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读图指导 图 6.12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关注以下问题:(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2)由图看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3)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提示:(1)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管理调控。(2)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3)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4)人处于核心地位。(看一看)教材 P92思考 1(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
9、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
10、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
11、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1)图 6.5 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图 6.6 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肥力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空间进行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环境污染。(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
12、破坏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教材 P93思考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
13、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教材 P95思考 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原苏联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14、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教材 P9798思考 1.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
15、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3.(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人类发
16、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3)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4)正确,符合共同性原则。(5)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6)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主题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读以下三幅图。(1)图 1 说明了人类对环境持有怎样的态度?提示:人类对自然很多现象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2)图 2 说明了人类对环境持有怎样的态度?提示: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自然施加一定的影响,开始改造自然。(3)图 3 说明了人类对环境持有怎样的态度?提示:人类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开始提出征服自然
17、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4)人地关系思想的改变和什么因素直接相关?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阶段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 13 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解析: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B)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
18、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B)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题二 直面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6 月 5 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2010 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2011 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2012 年:绿色经济:你参
19、与了吗?2013 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2014 年:“提高你的呼声 而不是海平面”。2015 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2016 年:“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2017 年:“人与自然 相联相生”。(1)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箭头 A、B 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 C、D 代表人类将新
20、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 E、G 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箭头 F、H 表示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的表现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有关环境问题的解题思路(1)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
21、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
22、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读下面漫画图,完成 45 题。4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水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5针对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D)A问题属于区域性问题 B问题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城市 C问题是向环境中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的 D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解析:问题为臭氧层破坏,为全
23、球性问题。问题为森林破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广大乡村地区。问题为水污染,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水和有毒物质造成的。主题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材料反映了什么思想?提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材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公平性原则。1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2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如下表所示。“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回答 67 题。6“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
24、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B)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活可持续发展 解析: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7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A)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解析: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25、。据此回答 12 题。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A)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解析: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2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A)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类对“她”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读各种生态问题关联示意图,完成 34 题。3图中序号表示内容正确
26、的是(C)A耕地减少 资源短缺 植被破坏 B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 植被破坏 C耕地减少 植被破坏 资源短缺 D植被破坏 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 解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会导致耕地减少,从而导致粮食不足。粮食不足导致毁林开荒,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植被均为自然资源,故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意味着资源减少;人口激增导致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资源更多;由此判断对应资源短缺。4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了(A)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人地关系的和谐性 D人地关系的地带性 解析:图中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 56 题。5E、F、G 的内容
27、分别是(D)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6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B)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解析:E1、F1、G1应属于并列关系,且分别属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在 B 选项中,健康与卫生属
28、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生产与消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则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填一填)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成就 以占世界约 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 22%的人口。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1)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基数,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2)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需求量大;生产技术水平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3)环境危机:环境污染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3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战略框架:国务院发布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
29、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温馨提示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数量都很大,这是造成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2)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3)核心:提高生态效益。(4)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5)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6)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1)概念: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生产方式。(2)效益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1)方式:调整
30、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各层关系。(2)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图指导 图 6.15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关注以下问题:(1)留民营村是怎样调整产业结构的?(2)留民营村是怎样开展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的?(3)留民营村在开发利用新能源中主要利用了哪些新能源,分别是怎样利用的?提示:(1)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2)农作物的秸秆和粮食加工后的米糠、麸皮做饲料,牲畜的粪便和部分秸秆做沼气的原料,沼渣和沼液养鱼、肥田,部分沼渣又可以做饲料,塘泥可以肥田。(3)太阳能和生物能。太阳灶、
31、太阳能采暖房、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看一看)教材 P100思考 本次活动旨在加深我们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的认识。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中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其主要表现为:(1)庞大的人口数量、较低的人口素质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2)资源人均占有量小而需求量大,使我国长期存在着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3)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环境污染由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农村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
32、加剧。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是发达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例如,20世纪出现的重大公害事件就是由此引起的。因此,这种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实行发达国家现形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是不可取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不可能实行高投资、高技术的模式解决问题。教材
33、 P104思考 图 6.1 6 中所列举的个人行为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有意义的。例如,拾粪回田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增加了有机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骑车工作和购物也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可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采用节水措施可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1)积极参加植树活动;(2)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3)节约能源;(4)节省使用自然资源;(5)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6)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7)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
34、(8)爱护每一块绿地;(9)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10)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11)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12)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主题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面临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读下图。(1)图示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2)除了上述题目反映的问题外,我国资源短缺的原因还有哪些?提示: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经济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大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与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
35、状况有关,具体如下:1庞大的人口基数 2严重的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图示法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 12 题。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C)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深刻的环境危机 A B C D 解析: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其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B)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我国人
36、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基数庞大、增长较快,因此,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主题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1)什么是循环经济?提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2)循环经济有哪些模式?提示:工业是清洁生产;农业是生态农业。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
37、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2)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农业资源得到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
38、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局部气候,减少灾害。对比掌握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即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34 题。3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形成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解析: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在可持续
39、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4我国下列省区中,最适宜推广图中循环经济模式的是(D)A青海省 B四川省 C广东省 D河南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具备玉米产量大、纬度不太高的特点,河南省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材料回答 12 题。1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A)A购物时使用廉价的塑料袋 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40、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定位置 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解析:塑料袋易造成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符合(C)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人定胜天的观点 C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D生态优先论的观点 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相关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读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据此回答 34 题。3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D)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41、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4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C)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成功研制出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某家电集团成功研制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解析: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是 C 项。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 56 题。5最适宜该模式的是(D)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解析: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6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B)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 促进民居集中 A B C D 解析: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