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看物体的第一课时熟悉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谈话。 今日,有这么多的教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情愿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确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当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情愿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确定:特别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教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教师熟悉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
2、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退学生紧急的学习心情,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其次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教师在讲,今日这节课我们转变一下方式,教师预备请张教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送吗?(欢送)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教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观看物体,今日我们连续学习观看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熟悉书柜
3、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教师带着学生观看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看教室里的书柜并争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终,再由张教师总结:一般状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识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熟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很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争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
4、思索的。最终再由张教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楚又能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并表达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拟简单承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熟悉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教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转变而转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争论沟通,由于观看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展观看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教师对学生进展观看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看、争论、沟通。接着由张教师作
5、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转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终再由张教师来总结:观看者的位置不变,转变物体的位置,观看到的图象也会发生转变。 4、练习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推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看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终由张教师总结:观看者站的高矮不同,观看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教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看、猜测、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
6、也让学生获得胜利的体验。) 5、活动。 (1)观看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文具盒,先坐着观看,再站着观看,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看并思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看争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总结:由于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看正方体。 观看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精确的讨论,先请张教师进展观看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教师示范
7、的方法观看、活动。最终还是由张教师对本次活动进展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看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看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争论,说说你是怎么思索的?然后由张教师总结。 (4)嬉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教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争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物体,你有些什
8、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观看,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教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日学习的学问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索,敬请各位评委批判指导。感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镇后徐小学教师高红娜,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根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
9、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展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状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 1、学问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依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忙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
10、:能依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根底学问,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根底上学生能简单列出算式进展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拟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方法,制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看法、比拟法、发觉法和争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忙学生积极思维,进展智力,培育学生擅长思索,并信任自己有力量找到猎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的引入局部我设计了拍球竞赛,由3个女生与3个男生拍球的数量,抛出问题:依据统计数据,你认为哪
11、组获得了成功?学生通过观看、比拟和计算总数的方法得到答案,获胜队欢呼起来。这时我参加到失败的一队,把我拍球的数量加到他们队的数量上,再比拟两队的输赢。这时有同学提出质疑不公正,由于两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合理,我抓住时机设疑:那怎样才能公正合理呢?鼓舞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总结出最正确方法是通过求平均每人拍球个数来比拟。从而引出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宠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活泼了气氛,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能到达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寻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
12、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亲密联系) 出示课件1:在一个方形鱼缸中,设置3块挡板,把鱼缸分成4块相等的水域,且每一块水域的水的高度各不一样,由此提问: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2: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 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方形鱼缸中的水和移动小球两个动画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三、深化理解、稳固新知 1、出示课件(课本例1):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图 要求:、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发觉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 、能运用“移多补少
13、”的方法进展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状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 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假如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实行同学之间相互争论、相互帮忙获得答案,由于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肯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终嘱咐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需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把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回来
14、解决拍球嬉戏中还没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组数据中发觉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 (平均数肯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四、综合运用、拓展延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稳固学问,形成技能,进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把握学问,熬炼力量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留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出示课件:快速找出平均数。 (运用以上所学方法来解决,着重说最终一题,以此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敏捷性。) 2、出示课件:四(1)班学生参与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其次组种了
15、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棵。 A:181B:165c:145 (平均数肯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3、出示课件: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其次天上午读了8页,下午读了6页,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1286)2、(1286)3 (这道题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份数加深印象) 4、出示课件: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急?为什么? (这道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亲密相关的,并会用已学学问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设计,我依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许多的预设。由于学生是具有不同学问阅历的生命个体,备课时
16、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索方法,可能会消失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争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学问的同时,生成学习阅历,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布满生命的活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今日上午有幸听了冯教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拟新奇,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索。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白
17、,以学生探究为主体,比照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终得出最简洁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习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楚,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头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实行了不同形式稳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推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终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熟悉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楚
18、,重难点强调比拟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缘由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具体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熟悉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教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拟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加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第五册第14614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教学目的: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
19、推导过程; 2把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面积和面积单位。现在复习,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物体的外表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师:什么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 师:挂出小黑板,上面画有一个长方形。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面积单位直接量
20、出来的。 师:假设有一个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场,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量麻烦吗? 生:麻烦。 师:假设有一个长方形的养鱼池,要想知道它的占地面积,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量吗?边说边用抽拉幻灯片演示水面波动的养鱼池 生:不能。 师:这说明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仅麻烦,而且在许多状况下,无法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一种计算面积的好方法。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好方法,爱学吗? 生:爱学! 出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首先讨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长方形纸板,这是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请你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
21、方形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教师巡察 师:学生操作完毕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晰,我把这个长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 师:这个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说,教师摆 师: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3排。 学生答复,教师演示(见图14) 师:很好!想一想,一排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这样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53=15(平方厘米) 师:对,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又出示一个长方形(见图15) 师:
22、看图谁知道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呢? 生:由于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 师:对! 师: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几排? 生:沿着宽边可以摆这样的两排。 师:你没有摆,怎么知道能摆两排呢? 生:由于宽是2厘米。 师:对!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生:面积是12平方厘米。62=12(平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着重培育学生
23、的估算意识和估算力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培育学生的估算意识,进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进展学生的估算力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量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量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量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量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宠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觉问题中的“大约”,培育学生观看的力量,然后通过思索、沟通、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量方法,即估量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稳固该
24、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经受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在详细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进展数学思索,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学问,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供应条件。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学问和技
25、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力量。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看法、发觉法和争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忙学生积极思维,进展智力,培育学生擅长思索,并信任自己有力量找到猎取新知的力量。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协作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着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胜利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例如题,教师讲解,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漂亮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状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6、 2942=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牧场情境引入,在稳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根底,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 二、探究方法 1、在计算之前,教师把问题分类,先请大家估量,明明家1天大约最多可挤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争论,沟通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沟通: 最少可挤奶8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量2942的得数比800多。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字都看小,2040=800。) 最多可挤奶15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量2942的得数比1500少。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都看大,3050=1500。) 3、再请学生估量出明明家一天挤奶
27、的千克数最大约最接近多少吗? 学生沟通: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量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把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讲清、讲细,让学生理解清晰怎样估算) 4、计算验证: 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用竖式)请你试一试,做好的同学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示学生留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拟沟通:比拟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第3种,最接近;第1、2种估量出了算式的范围) 5、叙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成绩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 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数
28、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精确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指向性明确,分散了难点,把乘法的估算分成两个局部,一是估接近、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把握起来比拟简单。 三、稳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xx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展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觉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觉。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
29、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量,全班沟通)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消失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消失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近哪个整十数,假如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假如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嬉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展找朋友的嬉戏,假如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教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
30、学生理清题意,清晰第1局部是估范围;第2局部是估接近。)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应。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近。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识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量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
31、?(学生列式估量) 全班反应。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依据详细状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拟适宜。 本课的练习分了专项练习,根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三类,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索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进展学生的共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长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五、布置作业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对学问进展梳理,纳入学问构造,同时也为日后的回忆供应了线索。本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估算 (1)2040=800 估量(2)3040=120 (3)305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