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意。 3.学习曹刿铁肩担义、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详略得当的写法手法。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列举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提示: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今天我们再去学习以弱胜强的战例曹刿论战,板书课题。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左传,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春秋三传之一(谷梁传、公羊传),编年体
2、史书。 拓展积累: 国别体 国语 战国策 编年体 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 纪传体 史记等二十四史 3.初读课文 正音 断句 让生自主朗读,展示朗读成果,生点评。 正音: 刿(gu) 间(jin) 鄙(b ) 乘(chng) 哲(zh) 靡(m ) 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至焉。 4.译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大意。 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小组内合作交流。 (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 牺牲玉帛 小惠未遍 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故克之 (2)翻译重点句子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论战 (请见) (请问) (参战) (释疑) 学生概括 5.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1)让生研读课文,看看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生答:曹刿、鲁庄公 (2)你觉得最能概括两个人物形象的是哪一句话? 提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自主研学,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展示: 师提示补充: 战前 有政治远见 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爱国精神 战时 掌握战机 细心观察 不急于追逃 军事才能 战后 分析取胜的原因 知
4、已知彼 有谋略 (4)鲁庄公的鄙又体现在哪里呢?让生分、研讨。 生展示: 师提示补充: 战前:政治上无能 不知取信于民是先决条件 战时:军事上无知 将鼓 急躁冒进 将驰 不察敌情 战后:愚钝 无能 不知取胜的原因 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他真的一无是处吗? 鲁庄公:开明 礼贤下士(知人善用) 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谦虚好学) 平庸但是不是昏君。 (5)作者在塑造两个人物形象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 曹刿 鲁庄公 政治上有远见 政治上无能 卓越的军事才能 军事上的无知 (6)本文还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提示:一场战争,本该重点写作战过程,而本文重点又写了什么呢? 本文的题目是论战 详略得当,
5、这样安排的好处在哪里? 提示: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主要写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如第一段中“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三段论取胜原因,把他抓住战机,谨慎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而对于起因、战况等一概不提。完整地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胆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6.总结课文 文章通过采用对比手法,塑造了曹刿、鲁庄公等人物形象,以鲁庄公拜托曹刿,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胆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给我们展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形象。 7.拓展延伸: 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让生畅所欲言 战争取胜的因素(或以少胜多的原因) 提示:正义的战争必将胜利(齐师伐我) 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上下团结,君民一心。 掌握策略,以逸待劳。 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2)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志士 责任、担当意识 取信于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3)鲁庄公: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知错能改 8.背诵课文 让生自由背诵,展示背诵 生齐背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 远谋 对比 鄙 鲁庄公 爱国 无知 政治远见 无能 军事才能 不知取胜原因 总结经验 知错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