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一 1 学问与技能: 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别位置关系,初步熟悉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 在观看、操作、比拟、概括中,经受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阅历,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力量。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1.学生想象在无
2、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沟通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局部,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渐渐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消失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状况? 2.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把你想象的状况画在白纸上。留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状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一样类型的不画。 2 观看
3、分类,感受特征 1.展现作品。 教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相互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教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假如你画的和这几种状况不一样,可以补充到黑板上。 不管哪种状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由于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 2.分类争论。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状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为了便利描述,咱们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 (1)先独立思索:我准备怎么分?分几类? (2)再小组沟通: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3.汇报沟通。 教师:哪组来
4、说一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情预设: (1)分两类:穿插的为一类,不穿插的为一类。 (2)分三类:穿插的为一类,不穿插的为一类,快要穿插的为一类。 (3)分四类:穿插的为一类,不穿插的为一类,快要穿插的为一类,穿插成直角的为一类。 教师:你们所说的穿插在数学上叫相交。(板书:相交) 质疑:2、3两幅图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图6属于哪一种状况?(相交) 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但在推断时我们不能光看外表,而要看他们的本质,也就是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否相交。 3 自主探究,提醒概念 1.提醒平行的概念。
5、(1)感知平行的特点。 教师:这两条直线就真的不相交吗?怎样验证? 结合学生答复用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 (2)提醒平行的定义。 教师:像屏幕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叫什么呢? 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板书:相互平行) 教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个词应重点强调?为什么? 结合学生答复,教师举例: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吗?为什么?(出示一个长方体) 学生体会“同一平面”和“相互平行”的含义。 (3)介绍平行符号。 课件分别呈现三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 教师:这三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都相互平行,我们用符号“”
6、来表示平行,a与b相互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a平行于b,你们觉得怎么样?是呀,像这样来表示两直线相互平行,既形象又便利。 (4)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提醒垂直的概念。 (1)感知垂直的特点。 教师:刚刚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状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相交的状况。(课件或实物投影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 教师:观看一下这些相交的状况,你们发觉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还有的比拟特别,四个角都是直角)
7、教师: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刚刚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通过测量,你们又有什么新发觉? 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发觉有一种状况比拟特别,所形成的四个角,每个角都是90。 (2)熟悉垂直的定义。 教师:假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呈现三组垂线。 教师:观看这里的三幅图,它们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依据刚刚的比拟,能尝试总结你的发觉吗? 预设: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 (3)介绍垂直符号。 教师: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直线a
8、与直线b相互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垂直的现象,你能举诞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实例。 教师:同学们,以上内容就是今日我们学习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学问。 (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4 练习稳固,拓展延长 1.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相互平行?哪一组相互垂直?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相互平行?哪两条线段相互垂直? 结合新知完善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熟悉。 5 全课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9、 2、假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后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2、假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把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
10、加到学问的形成过程中,把握口算的方法,能够比拟娴熟地进展口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根底上,把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把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预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掩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答复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相互说一说)然后请同学答复(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
11、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 教师提醒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学习新课 出例如1:板书:口算143. 想一想 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依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想口算的挨次,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 板书:143=42. 比拟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相互启发进展争论)然后请同学答复: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 了十,最终一步是整十
12、加上两位数.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62= 263= 252= 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263,252分别请同学相互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表达口算过程. 出例如2:板书:口算:1403= 请同学想一想应当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察,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由于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
13、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确定,尤其第三种方法,赐予表扬和鼓舞. 做一做 投影出示: 1305= 3802= 1506=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展争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局部内容时,要留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稳固反应 1.根本练习:(投影出示) 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最终集体订正. 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 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 订正时请同学说
14、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说明口算过程. 3.找朋友嬉戏. 153 182 125 144 352 2204 2403 254 3103 323 262 1606 124 165 143 362 1204 1605 2402 2602 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 45 36 60 56 70 880 720 100 910 96 52 960 48 90 72 42 480 900 480 520 4.文字表达题. 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 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
15、)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作业 :看书第1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学问做预备. 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学问引出新学问,通过新旧学问的比拟,突出新旧学问的连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猎取学问,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到达能精确、快速地口算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
16、.使学生经受“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争论沟通算法的过程中把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力量,表达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进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很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觉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
17、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123 二、猜测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量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讲解一下,你是怎样估量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议一下,找出自己喜爱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沟通,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供应空间,探究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制造出一种更简洁,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
18、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标准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提醒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讨论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局部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
19、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终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稳固应用。 师:我们刚刚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沟通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333214 42322123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觉桌子上应当放一瓶
20、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郁金香 米兰 百合 6元 12元 14元 22元 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假如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准备怎样插瓶? 六、学问梳理,师生小结。(略)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熟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把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经受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沟通,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力量,培育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于没敢,激发学
21、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自信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把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 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1)提问:第组是平行线吗?第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课件动态依次演示: (2)师:熟悉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熟悉。 (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供应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
22、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尝试举例。 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课件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我们把刚刚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看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熟悉,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4)稳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2.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刚同学们
23、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忙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4、熟悉梯形的特征。 (1)感知梯形。 你在生活中见过梯形吗?让学生先说一说。 教师也搜集了一些实物图片,找一找哪儿有梯形? 课件出示后随着学生的答复逐步隐去情境图,抽象出梯形几何
24、图形。 (2)探究梯形的特征。 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梯形,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教师:你发觉梯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与学生一同归纳并板书。 预设:是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师:哪些图形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为什么? 预设:其次组中的第3个和第5个图形不具备梯形的特征,第3个图形没有一组比照平行,第5个图形不是四边形。 归纳总结梯形的概念。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梯形的熟悉很深刻,你能用一句比拟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熟悉梯形的各局部名称。 (1)介绍梯形的底和腰。 教师:你知道四条边在梯形中叫什么吗? 学生
25、: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2)介绍梯形的高。 教师:什么是梯形的高? 学生:从上底的一个点动身向下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教师:梯形有多少条高? 学生:梯形的高有很多条,只要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也就是两底之间的垂线段,都是梯形的高。 (三)内化理解,沟通联系 教师:刚刚我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熟悉。现在我们来翻开学具袋,找出梯形。没有,那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制作一个梯形吧。 要求: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内化理解。 (1)用长方形剪出直角梯形。 教师:谁是用长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
26、的? 学生汇报。 预设: 看看他剪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在剪裁的过程中,你发觉哪几个图形在剪裁的方法上与长方形有共同之处?同样是四边形为什么任意四边形的裁剪方法不同? 小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只需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而任意四边形则需要制造出一组具有平行关系的对边。 2.沟通联系。 (1)现在我们都已经熟悉了哪些四边形? (2)我们用一个椭圆形的大圈表示全部的四边形,这个椭圆形的圈就表示全部的长方形,以此类推分别表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属于四边形,课件演示:长方
27、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入四边形的大圈,能这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相互说一说应当怎样表示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两人一组适当沟通,在本上画一画。 (5)结合学生的答复,教师逐步完善关系图,课件呈现: 3 稳固提升 1.选择:(课件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b d )。 a.6和1b.5和4c.2和4d.3和1 2.说一说下列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沟通) 1、熟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
28、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熟悉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板书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操作、争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受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用数学学问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把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
29、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猎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究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由于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
30、除 b.由于82=4, 所以8020=4 这是依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爱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沟通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
31、的?和同学们沟通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准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争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由于155=3,所以15050=3。 b.由于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刚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
32、旗和刚刚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沟通,看看能否相互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拟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推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稳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看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假如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33、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