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论证方法的不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论证方法的不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论证方法的不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
2、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
3、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材料二:1859年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
4、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在根本上被动摇。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5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的孟德尔在1866年发表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
5、的发展时期。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阈,也把现代生
6、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说”“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表面看不证自明,深思则令人疑窦丛生。文学理论不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吗?这个答案貌似顺理成章,实则掩盖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因为在这个答案里,作为定义项的文学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不自明的文学概念同样
7、需要得到论证。在“文学理论就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这个陈述中,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也没有得到揭示。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即在于对文学的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与文学没有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的紧张。文学话语和理论话语似乎是相抵触的。文学话语既是概念的又是形象的,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文学的世界是形象的世界,又是意蕴的世界。而理论的话语则是概念的、逻辑的,理论的展开是理性的运思过程。这样一来,在充满意蕴内涵的文学世界与由概念、逻辑支撑的理论世界之间的确构成一种矛盾关
8、系。这种矛盾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文学指责理论的理由。但文学与理论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兼容、非同一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智慧融通的。文学以人为中心,她倾听人的吁求,关怀人的福祉,人的存在是文学无法绕开的本体论前提。同样,理论也是表达对人的存在之关怀的。不能离开对人的存在的关怀而谈文学的意义或理论的价值。可以说,文学与理论在精神深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文学的现代发展已经超出了单纯模仿论或表现论的解释范畴,文学挑战着人类的智力极限和理解能力,理解文学必得借助于一种理论。就这个意义讲,理论对于文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佛克马、易布思在其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里特别强调:“为了阐释文学作品和把文学当作人们一种特殊
9、的传达模式来看待,我们必须掌握文学理论;不依赖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要使文学研究达到科学化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文学对理论的不满、抵制和怨恨不过是对蹩脚的理论的抵制。蹩脚的理论不属于文学,而只是文学的羁绊。好的理论一如好的文学,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嬉戏、相互辩难,共同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守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与理论应该相互致敬,相互成全。文学,是理论言说的沃土和灵感之源;理论,是文学的守护者,以深刻的理性自觉通达文学的意义世界。但是,当今文学批评被人们诟病最多。作为理论的应用,批评是一种旨在发现作品的美和缺点,阐释作品的意义的理性活动。批评连接着两头,一头连接文学,一头连接理论。而无论是从文
10、学方面,还是从理论方面,批评远不尽如人意。人们指责非文学的批评太多了,贴近文本、深入细读的批评太少了,文学批评远没有达到与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而从理论的角度看,批评的浅薄暴露无遗。因为批评疏离了理论,导致批评与理论脱节。理论为批评提供尺度,批评是否深入、得体,不仅与批评家文本细读的专业能力有关,也与批评家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理论有关。理论在为自身提供反思能力的同时,也为批评带来自审的力量。(摘编自邢建昌文学需要理论吗)材料二: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不能简单下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立文学理论这门学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学理
11、论需要研究文学活动,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掘和研究出文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会慢慢渗透到文学理论之中,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积极影响。现当代文学是离不开文学理论的,例如五四运动之后,旧思潮散去,新思想引领潮流,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一些文学家受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引,创造出一系列受人喜爱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铸剑子夜等等。文学理论为文学提供理论基础,反之文学的创新也会促使文学理论更新。中国缺乏系统的文学理论,古代的文论大多是分散不系统的,只有部分关于文论的书籍,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现当代文学在创作中摸索出一部分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学理论。虽然现当代文学创作
12、吸收借鉴了外国的文学理论,但这些现当代作家没有停下他们探索的脚步。“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有大量的作家进行探索与实践。例如左翼文学潮,一些作家如赵树理、丁玲、茅盾等,吸收提炼人民大众的语言,创作出一系列受大众欢迎的无产阶级作品,这些作品促使文学思潮的兴起,同样地更新了文学理论。鲁迅虽在初期写作时受到了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但他在写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创新,杂文便是鲁迅的一大创新。鲁迅本人也曾讲过无论是国外的还是中国的文学概论都没有杂文这样的题材,但鲁迅却能灵活运用杂文来有力地批判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在此之前文学理论中没有杂文这种体裁,而鲁迅根据现实情况和自身的意志创造
13、了这样的文本类型。尽管鲁迅的杂文备受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他的这种文学体裁丰富了文学理论。(摘编自帅青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论证手法上的不同。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
14、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跃,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蠢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
15、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我们要培养读
16、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摘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材料二: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的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
17、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
18、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型僵硬,但也有的已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
19、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3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答案1材料一主要使用类比论证,通过驷养情况下生物发生变异以及人们可以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推导出自然条件下生物也会发生变异
20、以及通过自然选择将变异保存和积聚的结论。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或归纳论证)通过梳理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虽有不足甚至错误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被动描的观点2材料一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佛克马、易布思在其合著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的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材料二主要运用例证法,如列举了铸剑子夜这些作品来论证观点,以左翼文学潮中的一些作家如赵树理、丁玲、茅盾等为例来论证观点。3材料一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第一段举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被贬损的事例,表明亟需提高读者的鉴赏力。第三段举佛书中的一些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的事例,表明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不能一概否定。材料二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第一段从时间距离、影响力、成长潜力等多方面对古代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传统进行对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