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作用.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45249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作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内容: 文言文虚词作用 班级: 姓 名: 学 号: 复习目标:1、掌握“之、以、于、而、其”等词的用法和意义。2、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复习内容: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公与之乘2.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3.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

2、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或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c.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d.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或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其”: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门人弟子填其室。送

3、东阳马生序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常蹲其身。(幼时记趣)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5. 作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表示猜测,译为“恐怕”、“大概” 例: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表示祁使语气。 译为“ 务必”“一定” 等。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6.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4、。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屠惧,投以骨 。 狼3.作为连词a.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b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c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示顺承或修饰。 例: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d.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5.“以”的固定搭配a.以为:“认为” “把作为”。 例: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以丛草为林。幼

5、时记趣b.“以”与“是”组成“是以”“以是”;译“因此”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于”:“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1.对,对于。 例: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 例:受制于人6. “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

6、虚词的连用。“于”介词,“在”“从”的意思;“是”代词,作“此”“这”解。如:“从此;在这里;因为这个,因此;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例: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

7、“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者”1.代词,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1)指人: 例: 京中有善口技者 后遂无问津者 (2)指东西、物、地方例:以中有足乐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在因果复合句或条件复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例:(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1)卿今者才略,非复

8、吴下阿蒙5.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等例:(1)或异二者之为 (2)二者不可得兼6.用在某些描写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例:(1)感极而悲者矣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用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而迎将军者乎? “且”1. 况且,而且 例:(1)且焉置土石 (2)且壮士不死则已 2.和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接近、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则”1.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2.副词,那么 例: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3.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例:出

9、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4.连词,表转折,却 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连词,只是 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乎”: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疑问也可表示猜测和感叹。1. 反问: 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 感叹: 例: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乃”1.连词:可翻译为“于是”, 例:(1)乃重修岳阳楼 (2)乃入见2.副词:相当于“就”,“才”例:(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2)乃今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例:(3)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4)陈胜吴广乃谋曰陈涉世家3.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对事物

10、的判断和确认,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5.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做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然”1. 的样子: 例:(1)秦王怫然怒。 (2)怡然称快。(3)杂然相许。2.但是,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3.代词,这样: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对: 例:吴广以为然。“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例:何陋

11、之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5.“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12、宰悦,免成役(促织) “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 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乎:于)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若” 1.动词:像,好像。 例: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译为“如”。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未若柳絮

13、因风起。咏雪2.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3.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4.连词:至,至于。“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所” 1. 名词,处所,地方。 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3.“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

14、是用来的”等。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3. “所谓”:所说的。 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功宜为王。 为坛而盟。2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3判断词,是。 例:项燕为楚将。(二)介词。 1表被动,译为“被”。 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愿为市鞍马。3对,向。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例: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也” 1.表示判断语气。 例: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