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语文部编 版必修下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9年度,曾庆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温 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J 1961年,26岁的曾庆存留学回国时写下这首自励诗。59年过去 了,不负初心,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 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 准确率并不高,亟须在原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突破。1956年,在留 苏期间,曾
2、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 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 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 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 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 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 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17 岁的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 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急需气象科学人 才;二是因为幼时家贫,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影 响有深切感受。他曾回忆说
3、:“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 冻死了。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肯定能减不少损失。我从小在田里长 大,挨过饿,深有体会J1970年,作为科学指导,他暂时放下此前的研究,开始从事当 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工作。 曾庆存说:“当时做卫星没有经验可参考,资料也很少。但因为是国 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 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 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 一字千金。(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
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时一般都简称“叶”,这不仅仅与 诗人们追求文字的洗炼有关。B.从概念上说,“木叶”与“落叶”意思相同,但在诗歌的形象 思维中,两者却有较大区别。C.诗歌语言之所以不落于言筌且富于感染性启发性,在于它既 有概念的意义,又具有暗示性。D.古诗中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 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只有留心才能察觉它的存在。B. “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 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九歌中
5、的“木叶”形象,不仅为后来诗人所钟爱,而且能 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D.艺术形象领域里的一字之差几乎是一字千金,这就需要我们 在阅读、鉴赏中去发现和品咂。13.下列诗句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文作者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辉)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喈黄鹏。(王维积雨胡川庄作)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D. 一编蠹简晴窗下,数卷疏篱落木中。(陆游幽居)14 .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15 .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纳兰
6、性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谢 娘,东晋才女谢道福。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 瀚海:谓沙漠。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字数的分类,这是一 篇“咏物”的中调,但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贿,做尽 轻模样,B.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平空地制造矛盾,再 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见出了容若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C.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 雪花的理
7、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 姿态。D.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实指东 晋才女谢道镒,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17 .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 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荏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 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焚 道指辟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 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 邛竹杖,使问所
8、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工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 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 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 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日: “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 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 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 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 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找
9、,常 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群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 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 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 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 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节选自史记有删改)18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自/焚道指群柯江B.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自/焚道指群柯江C.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
10、/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自焚道指群柯江D.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自焚道指群柯江1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 创年号就是建元。B.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称。C.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 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D.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 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11、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 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 国运来的。B.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 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C.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 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D.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 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成为其属地。2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 便近,有利无害。(2) “汉孰与我大”
12、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 州主,不知汉广大。22 .汉朝对西南诸夷采取了哪些政策?请结合本文分析。五、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服饰和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 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o关于服饰的起源,,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 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 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在生产力
13、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 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 发展往往。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 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 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 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 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休戚相关B.息息相关C.息息相关I).休戚相关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扑朔迷离扑朔迷离错综复杂错综复
14、杂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24 .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 折射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 状况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 映照2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 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 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C.不论服饰
15、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 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 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六、语言表达2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o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 可以发生“望”的作用,,也同样要“望二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 “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 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有了窗子, 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
16、,就是 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 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 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七、材料作文27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笔”古时候写作“聿二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手握由竹 管和兽毛制成的软质书写工具书写。后来笔的家族里逐渐有了鹅毛笔、 钢笔、圆珠笔所谓“笔墨纸砚”,过去“笔”是中国独有“文房四宝”之一; 所谓“笔老墨秀”,至今写出一手好字,仍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对这种朝夕相伴的书写工具,你了解多少?请写一篇说明文,与 同学们分享关于笔的知识。注意:角
17、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写一篇 说明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 页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 页参考答案:1. B 2. B 3. C 4.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 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 成就。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 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到了 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 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他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 5. (1)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曾庆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越是 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二他毅然选择国际气象界
18、难题,是 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步。(2)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选择依据。曾庆存几次改变专业, 都以国家需求为重,这使他在国家的发展强大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怀着深切关怀。(3)选择前沿性的项目,有前瞻性眼光。曾庆存推动建立的“地 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属于世界气象学前沿性项目,对于保证国家的 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B. “从而一举成名”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使天气 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 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 预报的主要方法”可知,文中只写了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并没说他因 此
19、“一举成名工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曾庆存及其团队提出的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都被广 泛使用”说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 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C.“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不属于现代科学范畴” 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三第一段原文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方式表达的 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工同时“不能再依靠数理的 求解”错误,原文为“以往的靠数理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D. “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三第二段为“这 一计划的启动,无疑将扭转中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地位”。故选
20、B。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作用在于突出曾庆存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说法有误。 材料二是为了突出曾庆存“壮心不已,对科学如痴如醉”的情怀;材 料三除了表现“永据科技之先河”的精神外,还有以国家的发展为己 任的爱国精神。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总结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 红外遥感、气候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可总结出 第一点。从材料一 “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奠基人之一” 1961年,曾 庆存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 地提升到了 60%以上。自此,数值预报成为
21、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可 知他在国际数值天气预报方面的成就。从材料一“历尽千辛万苦,曾庆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 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 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可总结出他带领团队最 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发掘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 力。从材料一中说“1956年,在留苏期间,曾庆存毅然选择了应用 原始方程组做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这可是一道时人不大敢问津的世 界难题。然而,曾庆存从小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越是难啃 的硬骨头越要好好啃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1961年,曾庆存首 创出半隐式差分法
22、数值预报”,这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 选择研究领域上要敢于选择学术界的难题。从“曾庆存的学术清单上,国家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1952年 学校提出让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专业,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 “1970 年开始从事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尚是空白的气象卫星和大气 遥感相关研究工作但因为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 它搞出来”,这些内容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 要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依据。从材料三中说“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力争占据科技前沿的精神 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一一推动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 置,这又启示今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选择研究领域上要选前沿性 的项目,
23、有长远眼光。6 . C 7. B 8. A 9.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 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 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材料采用了举例论 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例举了 “春节”“元宵节”等传统 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观点,第一段中用“传统节日淡出人们的视野” 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这样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10. (1)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
24、提供心灵滋养和精 神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 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 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C项,“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 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故选C。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 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 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25、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 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 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二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 “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 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 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故选Bo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 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 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B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文中论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
26、传统节日应当 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项,说法太绝对。D项,“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故选A。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 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 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题干问“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重点分析材料三。由第 二段的“因此”弓I出中心论点为“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 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 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第一段,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 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
27、”“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 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中,将“传统节日淡 出人们的视野”和一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进行对比,是论证更具 有说服力。第三段列举“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 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 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增强了说服力。10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 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 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 息。文中“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韵
28、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 家需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搞出来!”历尽千辛万苦,曾庆 存带领团队最终解决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等问题,其中的 一些理论,直到现在都在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与资料应用中被广 泛使用。(摘编自吴月辉曾庆存问天,让风云可测,人民日报2020 年1月11日)材料二:在中国科学院,曾庆存还以博学多才著称。他带过的研究生和博 士后中,除了来自大气科学专业背景的外,还有来自基础数学、应用 数学、物理学、力学、海洋科学以及控制论和环境科学等不同领域的。 “不管是什么方向的学生,曾老师总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 戴永久说。在别人眼中,他其
29、实是个很有趣的小老头。比如,他做得 一手好家务,写得一手好书法,经常吟诵摘录古诗,出版了两本诗集, 有着“诗人院士”的美誉。正因涉猎广泛,曾庆存在数值天气预报的 研究基础上,也创下多个“第一“天欲白,兴犹酣,鼓难停,抒不尽,古今中外情。”而今,已 是耄耋之年的曾庆存,正像他写的诗那样,依然壮心不已,对科学如 痴如醉:推动建立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球系统 数值模拟装置”。(摘编自沈慧曾庆存:风霜雨雪总关情,经济日报2020 年1月11日)材料三:季风时兮民康物阜,中华文化兮灿烂婀娜。继往开来兮中华学 子,发扬我炎黄德智兮,永据科技之先河! ”他的诗句体现出的这种 力争占据科技前沿
30、的精神促使曾院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一一推动建 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曾庆存院士表示“不能用严谨的数学 方式表达的科学问题很难说是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以往的靠数理 的公式化求解“已无济于事”,“资料和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的两个重 要基础,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来保证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非常必 要的”。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 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特 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 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 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是从文化层面来说明原因;“
31、不 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 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 神的慰藉”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明原因;“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 际竞争力”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明原因。【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 .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 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 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 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 综
32、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 论。3 .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 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 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 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11. D 12. B 13. B14.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或:含有落叶的因素);透着黄色,干燥,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15.论证 结构谨严。从文学现象入手,按照“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总结全文” 的思路渐次展开,剥茧抽丝,逐层深入。论证主要采用举例、对比的方法,举例丰富,分析透彻。论证语言既亲切平实
33、又形象生动;大量使用问句,既有效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注意力,又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表述错误,根据原文 中“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 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可知是“木”的 潜在暗示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而不是“树的概念”左右着“木叶” 的形象。故选及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8. 木有树木头等多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 四段中“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 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可知,“木”字后
34、面潜存的多重形象, 不包括“树工故选B。1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嘴黄鹉”可以理解为:广阔平坦的 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祜宛转的啼声。 原文中阐述的“木”具有“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 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特点,而诗句中的“阴阴夏木”,是在描摹夏 木繁茂之状,在视觉上是绿色的,在触觉上是湿润的。故选B。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首先要找到关于“木”形象的 相关段落。第三段中“,木则易让人想到树叶脱落,也就是说,木本身 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知“木”的
35、一个艺术特征就是含有落 叶的因素;第五段中一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 气息”可知“木”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开头木叶就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 叶是什么呢? 作者从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一词这个文学 现象入手,发现问题;第三、四、五段运用举例、对比等方法分析“树 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
36、差别,论证“木叶”在形象上的 两个艺术特征,剥茧抽丝,逐层深入;最后一段总结“木叶”与“树 叶”在艺术形象的领域有巨大差别,论证结构谨严。论证主要采用举例的方法,举例丰富,例如作者运用“亭皋木 叶下,陇首秋云飞J (柳悻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成忆辽阳J (沈俭期古意)、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的“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进行举例,论证“木叶”在诗歌中所 产生的暗示性;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 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 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
37、闲,采桑歧路间。柔条 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 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将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和饱含着水 分的繁密的叶子进行对比论证,突出“木叶”的飘零和微黄之感;”也 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 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 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 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将一般的黄叶和具有干燥之感的 “木叶”进行对比,突出“木叶”具有干燥之感,分析透彻。文中运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
38、 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 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 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 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 就都是这个样子”等亲切平实的语句进行论证,形象生动;文中还大量使用问句,如“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诗歌中 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 候就都简称之为叶呢? ”等问句既有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 注意力;又运用“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 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
39、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 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 呢? ”等问句启发读者追寻文章思路去探究和思考在作品中“木”与 “树”的区别,思考“木叶”与“树叶”的区别。16 . A 17.不慕人世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作者认为 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既是他的审美选择也是他对于富贵门阀种种 (仕宦生涯)束缚的逆反心态的反射。羁旅飘泊:飘泊天涯的雪花与随驾北巡塞上的诗人惺惺相惜。孤独悲凉: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 吹向无际的大漠相伴的只有寒月悲笳,物人相似。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 复杂情怀。【解析】16.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
40、及炼词炼句,内容的 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 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 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 析判断。A项,“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分析有误。此为小令。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D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 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故选A 项。17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 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 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 有直接抒情的
41、词句。本词是咏雪花,整首词中,词人托物言志,以雪 花写自己,寄寓了复杂的情感。“不是人间富贵花”,作者认为雪花不 是人间富贵花,表达词人不慕富贵名利,厌弃官场。“谢娘别后谁能 惜,飘泊天涯,谢道辍之后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而 词人也在天涯,这两句写出词人羁旅飘泊之感。“寒月悲笳,万里西 风瀚海沙”,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有孤 独悲凉之感。【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 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 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
42、决心的,有报国 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 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默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 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 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 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 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 意长的勉励。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 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 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 用。二、从序言。
43、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 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 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 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 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 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18 . C 19. C 20. B 21. (1) 张骞乘机大谈大夏 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 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2) “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
44、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 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22.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 施的政策。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抚定西南夷,设置 郡县;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 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 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 句。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 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Q 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
45、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 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赞直修到拜柯江。“喻以威德”为 状语后置,应为“以威德喻”,意思是“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 他”,应在“喻”前断,故排除BD。“约为置吏”是“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应在“约”前断开, 排除BD。“自”是“从”的意思,应该在前断开,排除ABD。故选C。19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 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 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 纳,分类记忆。C项,“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故选C。20 .本题考查学
46、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 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 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B项,“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错,“滇王始首善”是在“元 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 近滇国”,且文中“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意思是 “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 边去寻找道路的人工故选B。21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 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 确定考查重点
47、,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 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 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 (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 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 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1)中,因,乘机;盛言,大谈;隔,阻隔;诚,如果确实; 道便近,路既方便又近。(2)中,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以故,因为 的缘故;以为,认为;一州主,一州之主。22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 力层级Co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文中“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 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焚道指祥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 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 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知朝廷相继派 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等人抚定西南夷,设置郡县。“及至南越 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 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 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