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篇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拟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详细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一切以学生的进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理解书本的学问。因此,上课刚开头我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小棒通过“分一分”去制造分数,而后在“说一说”、“议一议”的过程中初步体
2、会分数的意义,最终在“想一想”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精炼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最终在练习环节又设计了在猴子分桃、猜一猜教师口袋里有几粒糖等嬉戏中找分数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学问在不知不觉中回归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应当“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学时举出大量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熟悉进展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绽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
3、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再通过争论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最终,通过读课本上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熟悉应为这局部的教学重点,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进展得不够充分,在下节课时应进一步加强。 稳固练习:在练习设计上还是表达“数学源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究竟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因此我设计了“找生活中的分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生活与数学联系。 通过这节课,使我熟悉到每一个数学学问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受了学问产生过程、体验了开心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4、。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进展。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二 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答复,去理解。在屡次答复“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觉,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进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展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前两道练习分别是书中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3题
5、”,第三道“锯木头”问题的设计考虑有三: 一是适度综合了书中练习六第2、3、4三题。首先是让学生在详细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 二是进展学生数感,培育学生的估量力量,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四是渗透数学文化,通过最终出示庄子书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初步接触这个数学故事,拓宽学生的学问面,培育
6、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学生数感的进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展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展,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忆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圆满。比方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局部将很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进展不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三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其次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由
7、于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根底,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始终是教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好像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教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娴熟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临时忽视。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
8、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有意忽视被除数和除数究竟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其次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
9、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具体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终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依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留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依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把握了“甲
10、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依据学生状况的反应,学生把握这一小节的”学问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把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当是允许的。或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肯定要让学生明白全部算理教学才算胜利,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许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肯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1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四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在已经初步熟悉了分数的根底上,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因此,理解单位“1”便是本课中的重点;又由于学生对一个物体作单位“1”的状况也已经了解,而把一些物体看成是单位“1”的状况不太简单理解,所以,这一内容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基于此,我在备课和上课时关注了几下几点: 一、去繁就简,还学生轻松又轻松的课堂。 1、轻松的学习预备。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学习预备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然而,并不是全部课都需要学生大量的预习、收集材料、自制学具等这些预备环节。分数的意义这节深入学习的课型,假如能将
12、学生原有的阅历调动起来,就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根底。因此,我只是给学生发的一张轻薄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找了一张外形规章的纸,再加上一本数学书,一支笔,就是学生的全部上课预备。这样,孩子就不必紧急兮兮地“护送”着“大包小包”的学具上课了,“轻装上阵”,孩子们才能轻松地学习。 2、轻松的课堂行走。 为了突破重难点,学生共进展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折纸,并比照感受只有平均分的状况才能用分数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和活动阅历;其次次是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两次动手活动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都特别简洁,没有给学生造成操作上的负担和压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13、了清楚的学问,思维也得到了进展。 二、做说思辨,多种感官助学习。 科学讨论说明,学生的动作记忆、语言表述、思维体验、分析经受等都是学习的好途径,而多种感官的调动与共同协作,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更好地完成学习。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多说多沟通,在听说过程中做到完整详细的描述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熟悉并理解了分数单位,充分感受到了单位“1”在分数中的重要意义。 三、循循善诱,静待花开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阅历到学问,从体验到内化的过程,孩子们消失的任何偏差与错误都不要急于否认和订正,更不必气急败坏。只要进展有效的启发和恰当的引导,再给学
14、生足够的等待,就能让孩子在思索和辨析中走出迷茫,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风光自信地坐下,让孩子的思维出现光荣,让课堂上朵朵花盛开。 然而,教学经常是如此,即便费尽心思,也会有诸多圆满。 从备课到上课,我都将时间压得过紧,以致于把原来应当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的练习,变成了看屏幕来口答,课堂学习与教材的结合显得脱节,而且,还可以给更多孩子展现的时机,让更多人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另外,有些环节间的过渡连接不够自然,使得整个课堂虽有层次,却未能如行云流水样的舒服。 还看了五家中心校张金凤教师的同一节课,相比之下,我又想到是否可以将这一节课安排得更饱满一些,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呢?比方,课后练习的分析过程细化,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同一个整体,可以有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分数单位也就不同;或者将课后练习的题型再扩大一些,更高效地来利用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