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通用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教案【通用文档】.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教案【通用文档】高中生物教案1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
2、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展示SA
3、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
4、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
5、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
6、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二)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作用形成*卵,*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
7、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三)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
8、”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四)练习基础题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
9、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拓展题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高中生物教案21.基本单位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
10、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分子结构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
11、点: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反向*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
12、相等;A%+C%=T%+G%=A%+G%=T%+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A1+T1)/(C1+G1)=(A2+T2)/(C2+G2)=(A+T)/(C+G)=A/C=T/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习1.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
13、学物质是()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A.76%B.62%C.24%D.12%3.将标记的DNA分子放在的培养基上培养,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DNA中,含的DNA占总数是()A.1/16B.l/8C.1/4D.1/24.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A.G与CB.A与CC.G与AD.G与T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A.l:
14、2:3:4B.3:4:l:2C.4:3:2:1D.1:3:2:46.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7.DNA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B.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C.DNA的半保留复制D.DNA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8.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A.2和1B0.5和0.5C.0.5和1D.1和1高中生物教案3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提高到了“说明”水*,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
15、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二)能力目标: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16、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
17、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
18、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高中生物教案4辅导教案基础链接温故知新一、生物体中的水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过程中。二、水的生态效应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回到地面。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
19、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一、1.载体2.渗透失水电子传递碳反应二、1.蒸发降雨2硫和氮3化学肥料杀虫剂聚焦科技扫描知识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中国等发展*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水利工程会打破流域生态系统的动态*衡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由于
20、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防止洪涝灾害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水力发电站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
21、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6改变*土壤特性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7诱发地震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8水质的变化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二、水利工程要与生态保护工程同步进行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
22、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纲举目张理清结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突破难点化解疑点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
23、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发现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24、。(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5)地质灾害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6)溃坝。我的发现高中生物教案5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
25、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
26、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
27、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高中生物教案6在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打好基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
28、及过程。(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2、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认识生命活动。(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培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生活实例阐述突破。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
29、程、场所和产物。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并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三、教学思路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并让学生归纳细胞呼吸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教师教授细胞呼吸的概念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师生共同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总结应用的例子小结,巩固练习,为下一节做铺垫四、教学资源1、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资料如
30、图片等,并自制PPT。高中生物教案7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能量流动的特点:_、_。2物质循环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内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参与循环的物质数量恒定,而且可以_。二、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功能。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_化、结构_化和功能_化方向发展。2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变化时,会通过_调节,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两种调节方式,其中,_调节将起主要作用。三、食物链和食物网在食物链(网)中,食物链的起点都是_,称为_营养级。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_的。一、1.单方向不可逆2.反复利用二、1.自我调节多样复
31、杂完善2反馈负反馈三、绿色植物(生产者)第一逐渐减少聚焦科技扫描知识生态工程主要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生态工程是起步较晚的生物工程,但在中国发展特别迅速,已由最初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扩展到了许多生态农业。生态工程遵循“整体性原理、协调性原理、循环再生原理”等。一、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将生活垃圾中有机部分、人畜粪便等转化为优质生态复合肥。2“无废弃物农业”作物秸秆、人畜粪便还田或用来培养蚯蚓等,用蚯蚓粪便再作肥料,既减少或避免了能源的浪费、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又增加了产值。二、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
32、态工程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既要注意开展雨水和地表水的收集,同时要注意灌溉的技术,传统的漫灌浪费大量的水资源,点灌和喷灌能够节约大量水,因此,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灌溉上。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一些工厂、小区排出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除限制其减量排放外,还实施了回收(造纸厂利用废液回收钙粉、木质素等物质)、再生、再循环的措施,寓污水处理于应用之中。三、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小流域是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三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域治理和利用的生态工程。在治理过程中,通过保土蓄水
33、、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起来。四、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沼气发酵用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作原料,通过产生沼气作清洁可再生能源,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缓解了农村“三料”缺乏的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又能够为全社会提供能效高、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的能源服务。目前,中国生态工程应用不断扩展:1生态小区和生态城镇:利用本地资源,建设能耗低、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方便、舒适、和谐、经济的小区域。2生态恢复工程:在荒山、荒坡、滩涂、湿地及矿山废弃地,发展草业、牧业或林业的工程。3生态旅
34、游:不消耗、不破坏当地自然旅游资源,设施生态化的生态旅游。4绿色化学工程:生产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害且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洗涤剂,化妆品等。纲举目张理清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较多,在进行生态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突破难点化解疑点1国家为什么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兴建三北防护林工程?不同地区在造林设计上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探究发现:三北防护林跨越*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到这一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如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容易导致下游地区的洪
35、水泛滥,而危害巨大的沙尘暴的发生也与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关系密切;同时这里自然矿产资源丰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应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其次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条件恶劣的地区应该结合自然恢复力,而农区的防护林中农田防护林网可能占较大比重。我的发现2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噪声又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由汽车造成的污染?探究发现:减少污染的措施:制定法律法规,禁止市区内鸣笛,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鼓励使用电力、天然气等
36、无污染能源的新型汽车,以及对其研究和应用等。我的发现3为什么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如山地)采取不同的措施?探究发现:山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恶劣,不易蓄水,交通不便,改造成本高,适宜封山,依靠自然恢复力来恢复植被;山腰、荒地等土壤,虽然水分条件较好,但是仍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自然恢复,也可以人为种植适宜的林木、草或果树等,加快植被恢复速度,这样既能降低土壤侵蚀,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沟底而言,应建设堤坝系统,它可以蓄水和淤积土地,还能够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坡地和山脚农田来说,土壤、水分条件良好,交通也较方便,土地生产力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来解决人们的粮食
37、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坡地上要以水*梯田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既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又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和收入问题。高中生物教案8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中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三、板书设计:一、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四、教学过程: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
38、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
39、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板书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讲述中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
40、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41、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讲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中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xx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
42、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xx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xx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中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
43、“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从20xx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
44、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要点解析1、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
45、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
46、持续的时间。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