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热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热门6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等奖(热门6篇)篇1: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选择语文版第三册,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
2、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朗读带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
3、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静:干净。畦:读音q,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
4、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教师出示问题)(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5、。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边读边悟,想像画
6、面,感悟诗境。(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1、背
7、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七、板书设计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景美人更美典故:护田排闼表达方法:描写拟人篇2: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四个明确)4.学习第二首古诗。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3.会认生字词,会背、会正确默写古诗。4.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预设1、第二句学生不易理解诗意,诗句翻译不够连贯。2、不能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解决办法预设1.
8、“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2.借用工具书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生齐读课文题目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生默记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读大声朗读古诗,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三)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四先学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2.教师巡视,监督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五后教(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
9、读(后进生)茅檐畦排闼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二)比写生字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三)比读古诗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四)比理解诗意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2.齐读板书五当堂训练1.默写古诗2.评价书写板书设计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庭院景致门前景物拟人手法教学反思篇3: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2、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齐读诗题。3、解题并质疑。读完课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
10、思?(书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的诗)解湖阴先生(导学单)4、介绍王安石。(导単)补充王安石的晚号。(王安石罢相之后隐居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南京郊外,只茅舍一处,聊避风雨,四周连墙都没有,他自己买了一头小毛炉,常常骑驴外出游逛,也够逍遥的,那时他的住地在城东七里,离钟山也是七里,故称为“半山园”所以王安石晚号“半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罢相之后所做之诗。二、预习检测。1、课前大家已做预习,相信大家也自学了不少的知识,那么在自学之后,对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生质疑。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3、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对古诗的朗读。4个组的7号读诗。3号评价。
11、4、读好诗句的节奏。(1)师范读。(2)自主读。(3)指明读。(4)齐读诗。三、学习古诗。大家古诗读得很棒,老师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会更棒。独学:课件。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透过景物,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提示:可结合注释、插图、自己的想象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1、生汇报:师板书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田、山。2、生汇报画面。3、把我们刚才想象到的美好的画面通过我们的读作以展示。(小组读诗)群学: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各种预设:预设:勤快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
12、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预设:朴实茅檐即茅草房庭院,说明主人的朴实。预设:热爱生活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预设:富有生活情趣。虽住在茅草庭院但是庭院内确是花木成行成畦,可见主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看到这样的景色,你的怎样,(愉悦),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古诗。预设:主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护田绕绿”“排闼送青”2、课件出示后两句。观察诗句,你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拟人,原因:小河守护者田地。一个“护”“送”让我们看到了小河就像母亲
13、一样的(温柔、深情),青山的(苍翠欲滴)。“护”“送”将一水、两山转化为生命情感的对应物,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读出这种和谐之美。3、此时,让我们摇身一变,变成诗人,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_送_来。对偶。诗句中的对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正因为诗人的绝妙,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生读诗。4、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
14、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不仅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格,还寄托了自己的闲适心态。(恬淡心境)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更是自己闲适心态的寄托。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诗人的情,诗人的境不仅仅在这首诗中,请看,书湖阴先生壁(其二)王安石桑条索漠楝(lin)花繁,风敛(lin)余香暗度垣(yun)。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作业: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篇4: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选择语文版第三册,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
15、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
16、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朗读带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
17、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静:干净。畦:读音q,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四、诵读诗句,感悟
18、诗境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教师出示问题)(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继续引导
19、: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
20、人的高洁。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篇5: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21、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四个明确)1、学习第二首古诗。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3、会认生字词,会背、会正确默写古诗。4、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预设:1、第二句学生不易理解诗意,诗句翻译不够连贯。2、不能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解决办法预设: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2、借用工具书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生齐读课文题目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生默记目标。三、出示自学指
22、导:(一)自由读大声朗读古诗,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三)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四、先学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2、教师巡视,监督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五、后教(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茅檐畦排闼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二)比写生字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三)比读古诗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四)比理解诗意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2、齐读板书五当堂
23、训练1、默写古诗2、评价书写篇6: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
24、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二、诵读,明诗意。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
25、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三、精读,悟诗情。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汇报交流:(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1、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2、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3、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4、再次,感
26、情朗读。5、尝试背诵。四、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相关范文推荐一、导入。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巧思妙想点铁成金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的构图写景于雪棠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书湖阴先生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篇一: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朱莉萍*本课被人教社定为示范课,并被刻录为光盘附于部编版教材下发,供广大教师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