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241812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雕细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雕细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雕细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雕细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雕细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摘要 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深度学习,特殊是对概念的深度学习,并不是无限延长化学学习的外延,而是基于化学的学科素养、学问结构和整体特性,在建构、完善、应用概念的过程中精雕细微环节,引导学生从学问学习走向化学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情感看法的升华。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精雕细微环节 深度学习 概念课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国家基础教化课程教材探讨中心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提到,深度学习是指在老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主动参加,体验胜利,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不是简洁地加深所学学问的深度,而是让学生学习学问背后的方法、思维方式等,是指向实力及

2、素养的学习。深度学习注意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学问建构,着重迁移应用,面对问题解决。 二、关于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从丰富、详细的事实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的学习,绝不是简洁的记忆,而是须要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去理解物质改变的本质。在应用概念去说明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物质改变的相识深化到了本质,而且其抽象思维实力也得到了培育。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学习,不是无限延长化学学习的外延,而是基于化学的学科素养、学问结构和整体特性,在建构、完善、应用概念的过程中精雕细微环节,引导学生从学问学习走向化学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情感看法的升华,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课例分析 1.“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课“浅层学习”的教学样态。 环节1:初步形成概念。 师:在20ml水中第一次加入20g硝酸钾,搅拌,视察现象。 生1:硝酸钾固体消逝了,形成溶液。 师:接着加10g硝酸钾,搅拌,视察现象。 生2:烧杯底部还有硝酸钾剩余,不能再溶解。 小结:此时形成的就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师: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呢? 生3: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通过试验,初步形成概念,但不完善。 环节2:完善概念。 师:在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時,肯定要留意两个前提:(1)肯定温度下;(2)肯定量的溶剂。为什么?我们通过试验来看一下!

4、师:若在得到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有硝酸钾剩余)中加水,我们会看到剩余的硝酸钾能接着溶解,此时可能就已形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了。 师:若给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有硝酸钾剩余)加热,视察现象。看到剩余的硝酸钾也能接着溶解,此时可能就已形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了。 小结:可见,要定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肯定要留意两个前提。否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会相互转化。 再次通过试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完善概念。 环节3:应用概念。 师:在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指( )。 A.有硝酸钾剩余固体的溶液 B.含有硝酸钾较多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氯化钠的溶液 D.60时,在肯定量的溶剂里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不能

5、再接着溶解的溶液 学生通过分析回答问题,应用概念,从而巩固概念。 2.课例分析。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习的最底层是“知道”,即一般性学习的“整体感知”环节:环节1中,通过试验,学生整体感知溶液的两种状态饱和与不饱和。其次层是“理解”,即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领悟学习内容的主要意义和核心思想,是一般性学习的“主体环节”:环节2中,接着通过试验,学生基本事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主要意义和核心思想。第三层是“应用”,即学习者能够将习得的学问加以应用,是一般性学习的“应用概念”环节:环节3中,学生利用所学学问进行基本的应用。以上“浅层学习”的教学样态即为一般性学习,它所能达成的目标仅局限于

6、此。 而我们的深度学习,是要引导学生在一般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化的学习和发展。布鲁姆的认知目标的第四层级是“分析”,即学习者能够驾驭学问与学问之间的联系;第五层级为“评价”,即学习者能够结合已经内化的学问,依据客观标准对其他事物进行评估与推断;第六层级为“创建”,即学习者能够利用已有学问进行创建。总之,高阶思维目标的设定,干脆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 那么,如何在本节概念课中达成高阶思维目标?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 四、精雕细微环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精雕细微环节。 (1)建构过程。 师:在20ml水中加入约20g硝酸钾晶体,静置。 师:硝酸钾“消逝”了吗? 生4:没

7、有。 师:怎么办? 生5:搅拌一下,让晶体溶解。 师:搅拌。请同学们静思:你认为搅拌的作用是什么? 生6:视察到硝酸钾很快“消逝”了。 师:再加入约10g硝酸钾,搅拌很长时间,你视察到什么? 生7:视察到还有许多硝酸钾晶体剩余。 师:这现象说明白什么? 生8:此时,硝酸钾在20ml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师追问:你认为搅拌的作用是什么? 生9:仅能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实力。 师:此时所形成的溶液即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即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之前的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即还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师:从得到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8、中倒出一部分于试管中,试管中的溶液是什么状态的溶液?为什么? 生10:是饱和溶液。因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师:若从一瓶盛有硝酸钾溶液的试剂瓶中倒出一部分于试管中,试管中的溶液是什么状态?如何推断? 生11:不确定。但可通过添加新的硝酸钾来做推断:若不能再溶,则为饱和溶液,若还能再溶,则为不饱和溶液。 (2)精雕细微环节。 细微环节1:搅拌。在试验过程中奇妙地将“静置”与“搅拌”对比,并设计有肯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和感悟到“搅拌”的作用:仅能加快硝酸钾的溶解,但不能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实力。这一细微环节的呈现与处理,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学习即零散、孤立、当下所学的学问上,而是建立新旧

9、学问间的联系,并以此促进学生驾驭困难概念和深层的、整体性的学问。 细微环节2:“变式”的应用。变式就是指概念正例的改变。在初步形成概念之后,笔者借助了两个变式。其中第一个变式是,将得到的饱和溶液倒出一部分于试管中,推断溶液的状态,这是对上一节课溶液的概念的一个深化理解,起到了巩固旧知的作用;其次个变式是,从盛硝酸钾的溶液的试剂瓶中倒出一部分溶液于试管中,推断溶液的状态,这是对刚形成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一个深化理解,起到了初步应用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变式进行比较,突出概念正例的关键特征,舍弃其他无关特征,学生获得的概念可以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变式和

10、比较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清楚、更精确。 2.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精雕细微环节。 (1)概念的完善过程。 师:之前得到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有硝酸钾固体剩余),如何将剩余的固体溶解掉?你有何良策? 生12:可以加水。 师:为什么? 生13:依据生活阅历,再加水,应当可以将剩余的硝酸钾固体再溶解掉。 师:能更科学地来说明吗? 生14:比如,101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g糖,那么再加101g水,就应当可以再溶解掉10g糖。 师:太厉害了!可见,加水可以增加物质溶解的量。 师追问:但能不能增大物质的溶解实力的大小呢? 生14陷入深思 师:不急。通过后续的学习,你定能找到答案! 师:还有什么良策?

11、生15:可以加熱。 师:加热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有硝酸钾固体剩余),视察现象。 生16:剩余硝酸钾“消逝”了。 师:为什么? 生17:加热之后,感觉到硝酸钾的溶解限度增大了。 师:对了!在水不变的状况下,进行加热,硝酸钾的溶解实力的确变大了。可见,变更温度,能变更物质的溶解实力的大小。 将得到的热的硝酸钾溶液放入冷水浴中,备用。 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变更溶剂的量,变更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会发生转化的。所以在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肯定要明确两个前提:肯定温度下;肯定量的溶剂里。 (2)精雕细微环节。 对“加水”“加热”这两个途径深化探讨。通过试验,通过追问,通过学生的科学

12、说明,甚至通过推想,引起冲突、引发思索,学生深刻领悟到了“加水”只能增加物质溶解的量,而“加热”才能影响物质的溶解实力。这也为接下来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将事实变为原理概念的过程中,笔者牢牢抓住了“饱和溶液”这一概念的“前概念”,也就是其本质内涵:一般来说,物质是有肯定的溶解限度的(即溶解实力);影响物质溶解实力大小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可见,深度学习的过程更像“U”字而非一条直线,深度学习有反思、有探究、有顿悟、有下沉、有上浮,不是停留在学问本身,而是着重在对学问的体验和探究,以及学问带来的意义和成就感。 因此,老师的深度教学并不是把简洁问题困难化,而是引导学生从学

13、问学习走向学问的系统意义和化学思维、思想的学习,这就须要在教学内容的核心处让学生深切体验、深度思索,从而获得其中隐含的化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3.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精雕细微环节。 (1)概念的应用过程。 师:用“图示”的方法来回顾我们今日的整个试验过程: 师追问:中的溶液是什么状态的溶液?中的晶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剩余的溶液是什么溶液?为什么?的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量与比较有何不同?试比较与中溶液的“浓”与“稀”。 学生思索,并一一回答。 (2)精雕细微环节。 细微环节1:“图示”法。 在概念的应用环节中,借助“图示”,回顾了贯穿整堂课的试验,也借助“图示”,直观、形象地梳理了本节课

14、的每一个环节。这一细微环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问、信息的整合,即提倡将新信息与已知学问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旧学问的理解、长期保持和迁移应用。焦耳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谈到,理解的支撑点之一就是“图示”。相比语言,“图示”在某些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能把一系列信息详细化,又能对一系列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图示化”的学习能让学生的学问“结构化”,更有利于学问的迁移和应用,有利于学问的长期保持。同时,老师经常采纳“图示化”的教学方法,还能教会学生如何思索、如何解决问题。 细微环节2:“追问”法。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动力,起着“串联

15、”课堂、使课堂走向高潮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对“图示”由浅入深的分析,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最终达到高阶思维的目标。可见,深度教学不是对学问的表层教学和机械训练,也不是无限增加学问的量和学问的难度,而是基于学问的内在结构和整体性,引导学生从学问学习走向化学学科思维和系统意义的理解和驾驭。从更深的层次看,深度教学更应当赐予学生相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逻辑。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试验学校)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