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活动教案7篇.docx

上传人:有**** 文档编号:9224001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活动教案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物理活动教案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活动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活动教案7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物理活动教案7篇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粤教版的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力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适用条件。本章的前三课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力的合成与下节力的分解,起着纽带的作用,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甚至进而影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学生只有架构好了这错桥梁,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二、学生分析学者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事物的受力有了一定得认识,比较初中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

2、课对他们来说是进一步研究所必须的。学者运用实验的手段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激发起他们对力学的热情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力的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理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其试用条件。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等效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2)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气氛中探究交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教学重点(1)理解等效的思想,从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共点力的

3、理解判断。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寻找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教学用具(1)钩码、细线、三角板(2)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目标问题1:实验室里连接电路需要一个5欧姆的电阻,但现在手头上只有一些10欧姆的电阻,哪位同学能给实验室的老师想个办法?学生思考并回答,将两个十欧姆的电阻并联,相当于一个五欧姆的电阻。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用复习知识大家回答,调节气氛,消除紧张感。使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强调等效替代的根本思想等效。

4、问题2:我们在上一章节运动学里面学的位移里,这两种情况是不是也是等效的呢?(黑板上给出草图)学生思考回答,这两种情况最终都是从A走到C,是等效的。从初中知识引入到高中刚学习的知识,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们找到两个问题的共同点,都是在说等效替代再次提问,使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共同点,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总结1: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例子,都运用到了我们物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思想|等效替代。学生看着例子总结思考通过提问来实际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总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等效替代,抓住这根主线,为后面的课做铺垫问题3:指出等效替代的思想不只是在我们电学、运动学里面有着重要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

5、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举例:一个斜面上两个小孩使一辆摩托车静止在斜坡上,而只要一个大人就能使车静止在斜坡上,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等效替代。让学生脱口而出等效思想,接下来进一部提问,便于下面对等效本质的提问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力的等效,进而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问题4:等效?是什么等效呢?是两个小孩的重量等于这个大人的重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是两个小孩的力和大人的力等效进一步提问,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上面问题等效的本质是力的等效引出力的等效总结2: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和一个大人的一个力等效,我们用发散的思维想一想,大量的实际问题中,物体是不是通常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为了研究问题

6、的方便,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合力与分力。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几个问题一步步诱思,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自然的导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对前面的问题总结,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二.新课教学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引出(在引入新课时已经完成)引出力的合成概念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把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力来代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求这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就是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联系合力分立,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对进行力的合成意义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道力的合成概念是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力的合成概念的提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初中也接触到了力,知

7、道了力的三要素,也接触了力的合成,我们先来看这种最简单的情况。那么谁能给我说说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同分力有什么关系。学生回到:当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若同向则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二力相同;若反向,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相同。复习回顾,从简单的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入手,逐步进入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引入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我们知道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呢?用一根绳吊起勾码进行演示。这种不再同一条直线上的力,我们也可以说是互成角度的力,它们两个的合力怎么求呢?

8、衔接上一层次,由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进行设疑探讨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力如何合成?)科学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我们知道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呢?用一根绳吊起勾码进行演示。这种不再同一条直线上的力,我们也可以说是互成角度的力,它们两个的合力怎么求呢?学生思考衔接上一层次,由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进行设疑让学生体会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第二阶段: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我们现在用我们桌子上的试验仪器,看看自己能不找出求互成角度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9、问题1:要进行试验,我们先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试验仪器,各有什么作用?问题2:如何保证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关系呢?问题3:弄明白了试验仪器的作用,哪位同学有什么想法,来设计一个试验,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问题5:建议大家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链接,看看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实验仪器的分析,以等效作为桥梁,进行试验的设计。上台用投影仪展示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诱思,从而达到放的开并且收的回来的效果。若是不讲仪器的作用进行诱思,学生有可能无所适从,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时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2一、教

10、材内容与地位:教材分析: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中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此节是在掌握前边三种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及下一节力的分解才能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乃至对学习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都是有很大的决定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对前边的三大力已经初步掌握,对力是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也初步掌握,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代数计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贯错误。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结合作、归纳总结等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层

11、次不齐,对宏志班的学生采取学生自己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普通班的学生则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探究,甚至要有针对性的提示。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3.学会用作图法求合力。注意矢量的运算结果要明确矢量的方向。4.知道分力的夹角对合力大小的影响。学会进行动态研究,并在变化中寻找规律。5.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

12、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等都要用到等效替换的方法。2.能够将力的合成拓展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逐步感悟物理学不仅仅包含可供广泛应用的物理原理,还包含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在实验中学生的严谨程度。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

13、板、铅笔。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段)刚才这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众人划桨开大船,从物理学的角度说,一个人划桨产生的力太小不能开大船,众人划桨产生的力合起来才能开动大船。如果知道每个人划桨的力,怎样求合起来的力呢?学习了这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2.【演示实验】(目的是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尽量使水桶大些和水多些,一个女生搬不动)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师:(对一个大个同学提问)这位同学你的做法是什么?请具体操作一下。生:我用一只手就可以把它提到桌面上。(同时演示)师:(对瘦弱的女生提问)你们的做法是什么?生:我

14、们可以两个人(或三个人)把它抬上来。(同时演示)(灵活掌握)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生:(举身边的例子)几个学生一起抬桌子、等相比较等等。师:给出课件中图片-斜拉桥,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么关系?(当然是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生:这一个力是那几

15、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叫合力。生: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效果相同)师: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力的合成吗?生: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师: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4.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师:怎样求合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只弹簧秤提起一个重物,两只弹簧秤拉力的方向都向上,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

16、的读数;找出两只的读数与一只的读数之间的关系;逐渐让两只弹簧秤分开成一定角度,再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的关系与上一次相同吗?)(目的是为后面的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做铺垫)注意: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生:(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处理)第一次一只弹簧秤的读数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第二次一只弹簧秤的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而是比两只弹簧秤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师:(微笑鼓励)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按照算术法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应该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提出疑问引出新课)师:下面来探究求力合成

17、的方法。根据我们提供的器材,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抓住合力和分力效果相同这一关键,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仪器,把不需要的仪器放在一边。(这里仪器的提供可以有一些干扰项,比如说放置小车和打点计时器,锻炼学生选择仪器的能力)注意:启发学生设计的关键是: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怎样设计才能够更容易控制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师:在做实验之前,让一个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生: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种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要探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都可以,只是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如使物

18、体发生形变容易控制,所以我们选择的是用力改变物体的形变这种方法来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对于物体的选择,我们选择了容易发生形变的橡皮筋来进行。在一个力和两个力共同作用下让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我们组选择的仪器是: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两条)、细绳(两条)、刻度尺(或三角板)、图钉(若干,用来固定白纸)(注:要多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器材的选择情况,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设计,这里仅举一例作为代表)师:教师对说得好的组给予表扬并根据同学们自己选择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考虑实验步骤怎样进行。师:(提示)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力与两个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生1.橡皮筋伸长量相同。

19、生2.除了伸长量相同之外还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因为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师:刚才第二个同学补充得非常好,一定要考虑到力的矢量性。两次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才能保证作用效果完全相同。多媒体展示设计较好的组学生的实验步骤设计参考案例(补充:对于较差的班级,学生实验步骤的设计可能欠缺一些,老师可以多提示,再演示一次之后再让学生分组去做,总之必须由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实验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小组学生充分讨论过程中,由小组同学协商提出,也可以每个小组采取完全相同的实验步骤)(1)在桌上平放一个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好。(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20、A点(A点的位置应该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3)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4)用铅笔记下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6)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7)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注意事项: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秤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秤与板面平行。在满足合力

21、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际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F和F符合。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当看到学生基本都做好之后(太慢的也不要总等,教师再加以引导,还要注意课时。)(此后,可以由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和讨论,教师在巡查的过程中,发现做的好和不够好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全班展示实验结论,期间其他组可以随时质疑和补充)师:请同学

22、们取下白纸,把实验器材整理好,然后仔细分析三个力的图示。大小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生: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合力的大小并不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师:建议同学们把合力和分力的末端用虚线连接起来。生1.虚线和原来的两个分力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生2.好像是矩形(两个力成90角的同学)生3.好像是菱形。生4.(兴奋地喊了起来)总结几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这个四边形应该是平行四边形。师:(微笑)对,最为一般的结论是这两条虚线和两个分力组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师:(继续分析)合力与两个分力处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位置?生:合力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师:平行四

23、边形的对角线有两条,合力在哪一条上?生:两个分力为邻边的之间的对角线上。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吗?生: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了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师:(总结)这就是今天我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多媒体出示例题,学生默默读题并尝试解决例题例题: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师:请同学说一下自己的思路。生:我是分这样几步进行的: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3一、?新课标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

24、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2.学习的主要任务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象法的应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

25、的因素。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或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力与和质量有关,并通过实验探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6、、实验归纳法、图象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习物理的情感。四、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在教材处理上把牛顿第二定律分为两个学时。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并进行初步的应用。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实验器材:细线、砝码、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毫米刻度尺、垫木、等。六、教学过程设计1

27、.实验设计(1)启发学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使m不变),不受力时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为零受力越大则加速度越大。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4一、设计思想1、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目标,还应兼顾另外两个方面的目标。2、重视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

28、用。二、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牛顿第二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内容特点1、更深入的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2、使用定性的语言文字叙述和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高一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不陌生,但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问题还较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能力1、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能力及实验设计操作能力不强;2、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欠缺。3、学习潜能大。学习动力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有亲身感受,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教学重

29、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出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更好的体会牛顿第二定律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和作用力及质量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及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及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设想

30、教学方法鉴于高一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直观性。兴趣正在从直观因果概括认识转化,本节课采用定性的感受实验和定量的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教法及诱思探究教学摸式。教学手段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学法指导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认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归纳的方法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三、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给学生提供3个实验。2、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对a、F、M的关系有什么想法实验1、轻、重物体在真空管中的下落;实验2、轻、重物体在空气中的下落,实验3、用磁铁吸质量较大的物体和质

31、量较小的物体?通过实验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动机。为控制变量的提出创设条件?探究活动?实验设计及讨论?例举生活中质量相同作用力不同加速度好像不同的例子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51.知识与技能(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

32、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的非凡勇气,不断地追求真理。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教?学?活?动(一)引入教师活动:指出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合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678年出版的自然

33、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牛顿运动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它。(二)进入新课1、引出错误观点历史的回顾教师活动:马路上有一辆车,发动机坏了,这么让它运动起来?(播放课件)教师设问:车运动起来后,如果不施加力的作用,车会怎么样?继续设问:车会不会立刻停下来?教师引导:施加了力车运动起来,停止施力,车要停止;于是可得结论,要让车运动起来,就必须施加力给车,换言之: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所推理出的这一观点正确吗?课件展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力确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活动:同学们意见不一教师引导:人类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道路中经历了漫长而又曲

34、折的过程,请问在认识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有那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学生活动:回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活动:幻灯片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教师设疑:?他们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8-69内容,并思考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他们各自的观点和所运用的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帮助学生共同总结,得出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和运用的科学方法。着重通过幻灯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科学探究的艰难。2、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并演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通过展示,让学生知道其内容并明白这一定律是推理

35、出来的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演示,用心体会,并齐声朗读定律内容两遍。教师活动:分析定律的内容,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1、百米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不能立刻停下来?2、锤头松了,为什么要把锤柄往石头上磕,锤头就套牢了?3、地球自西往东自转,你向上跳起后,为什么还落回原地?教师活动:分析定律内容,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分析定律

36、内容,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与不受外力相同,因此,要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例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关系是()A、当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教师点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或者受力不平衡;物体不受外力或受力平衡,则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惯性的学习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6教学目标知

37、识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4.会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惯性实验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二、重点难点重

38、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三、教法与学法、实验器材教法: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重点讲解法。这样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器材:器材3人一组。斜面小车、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小车、木块、棋子、木尺等四、教学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师:在盛有适量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一生鸡蛋,用直尺迅速敲击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师: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39、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点评:简单的但扣人心弦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2.我们一起实验我们一起做实验:(1)手推桌子(2)手推砝码得出初步结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有力就物体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我们一起再做实验:(1).踢出的足球,足球继续运动(2)手推小车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现在我们有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理现象,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实验学生初步得出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

40、欲。两组实验全都是学生自己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论有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3.我们一起研究我们从踢出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最终停下来着手研究起。教师:(1)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原因是?学生:足球受到草坪的摩擦力(阻力)教师:(2)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距离总相同?为什么?学生:不同。足球的速度、摩擦力等教师:(3)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滚动的停下的距离将怎样?学生:越长教师:如果阻力变得很小,运动距离很大,如果没有阻力呢?足球将会怎样?点评:教师通过司空见惯的足球在草坪上最终停下研究,精心设计3个问题,层层深入,为牛顿第一定

41、律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与实验成为有源之水。4.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学生:让小车在不同的材料表面运动。教师:实验中为了方便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路程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呢?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高度,让学生观察判断是否可行?学生交流后认为:不可以。应使速度相等。教师:怎样才能使速度相等呢?。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演示: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讲解: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点评:控制变量法不是一研究实验就让学生说出,其实没有真正意义,教师而是通过实验的操作让学生辨别是非,从实验研究的深处确实需要控制变量。那

4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派代表说明,最后讨论,归纳方案如下: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棉布上的位置。把棉布拿掉,换上瓦楞纸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瓦楞纸上的位置。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共同思考几个问题:让小车分别在毛巾、瓦楞纸、木板上运动是为了改变小车所受的阻力。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将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和运动的距离填入下表:水平部分材料小车

43、所受阻力情况(填“大”、“较小”、“最小”)小车运动的路程(填“短”、“较长”、“最长”)毛巾瓦楞纸木板5.分析得出结论学生交流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长。高中物理活动教案篇7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曲线运动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五章,它不仅要讨论曲线运动的规律,同时要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有关曲线运动进行分析。因此说,本章实际上是运动学和动力学在曲线运动上的具体应用,是学生所学必修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本章曲线运动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是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高二学生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的基础。这些都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内容,所以本

44、章也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章。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把必修一牛顿运动力学直线运动,学完,对于用牛顿运动力学处理直线运动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曲线运动还从未接触过,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曲线运动,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线运动。关键是曲线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各种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一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接球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流程图二、教案课题曲线运动授课时间学生高二教目标知识与技能l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

45、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过程与方法3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4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提高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6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教学重点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用具及媒体应用Ppt及多媒体演示板书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直线运动及直线运动的条件ppt展示几张曲线运动的图片问题: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回答:1轨迹是直线的运动2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观察回答: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为讲授新课打下铺垫新课讲解一.曲线运动1.概念: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板书)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方向?曲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方向?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演示雨伞上水滴飞出的方向发现:水滴飞出的方向就表示雨伞上和水滴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该质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2.速度方向:(板书)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