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件.ppt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9222269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X 页数:104 大小:68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教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件.pptx(10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市绿地的定义城市绿地的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体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被批准为行业标准,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第1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

2、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2页/共104页(1)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属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该层次的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绿地在总体规划层次上的统筹安排。(2)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称“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它是对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该规划不仅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还涉及详细规划层面的绿地统筹和市域层面的绿地安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是对城市各类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第3页/共104页(3)还包括城市绿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设

3、计;城市绿地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第4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编码的形式,将城市绿地分为5个大类、13个中类、11个小类。第5页/共104页五大类: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十三中类:公园绿地中的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附属绿地中的G41居住绿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43工业绿地、G44仓储绿地、G45对外交通绿地、G46道路绿地、G47市政设施绿地、G48特

4、殊绿地。第6页/共104页十一小类:综合公园中的G111全市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中的G121居住区公园、G122小区游园;专类公园中的G131儿童公园、G132动物园、G133植物园、G134历史名园、G135风景名胜公园、G136游乐园、G137其他专类公园。第7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 1、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指标 城市绿地指标是反映城市绿化建设质量和数量的量化方式。目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主要控制的三大绿地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和城市绿

5、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指标的统计计算公式为:第8页/共104页(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公园绿地包括了综合公园G11(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G12(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G13(如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等。第9页/共104页(2)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人口数量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第10页/共104页

6、(3)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城市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应包括各类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的实际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木的覆盖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第11页/共104页(4)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式中: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和附属绿地G4的总和。第12页/共104页2、国家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指标要求(1)城市用地标准 中国各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均城市建

7、设用地十分有限。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l3790中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时,人均单项用地绿地指标9.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7.0平方米。第13页/共104页(2)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1993年,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文件,提出了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第14页/共104页3、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针对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到南北方差异,在人均公共绿地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指标要求。国家园林城市

8、标准对其他相关的指标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照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以内。第15页/共104页国家园林城市绿化指标要求国家园林城市绿化指标要求 100万以上人口城市 50-100万以上人口城市 50万以下人口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率(%)秦岭淮河以南 7.589秦岭淮河以北 77.58.5绿地率(%)秦岭淮河以南 313335秦岭淮河以北293134绿化覆盖率(%)秦岭淮河以南 36

9、3840秦岭淮河以北343638第16页/共104页4、其他有关规定 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中,对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目标提出了要求:“到200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第17页/共104页 2004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提到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指标:“建成区绿化

10、覆盖率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8%以上。”第18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则、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第19页/共104页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古树名木保护、分期建设规划、规划实施措施及附录。第20页/共104页规划图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区位关系图、现状

11、图、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规划总图、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绿地分类规划图(含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要求图纸比例与城市总体规划图基本一致,一般采用15000125000,并标明风玫瑰,绿地分类现状和规划图如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可适当合并表达。第21页/共104页规划说明书包括概况及现状分析、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古树名本保护、分期建设规划、实施措施及附录、附件。第22页/共104页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概况、自然条件、

12、经济及社会条件、环境保护资料、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绿地及相关用地资料、技术经济指标、生产绿地的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苗木自给率、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园林植物、动物资料及管理机构、人员状况、资金与设备、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等。第23页/共104页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组成 市域绿地系统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湿地及未利用土地。第24页/共104页1、耕地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13、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2、园地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的70的土地,包括果实苗圃等用地。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和其他园地。第25页/共104页3、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4、牧草地 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木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草本植被覆盖度一般在15以上,干旱地区在5以上,树木郁闭度在10以下,用于牧业的均划为牧草

14、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第26页/共104页5、水域和湿地 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泄洪区和垦植三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陆地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沿海滩涂等。6、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主要是指难利用的土地。它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他等八类用地。未利用地一般需要治理才能利用或可持续利用。第27页/共104页规划内容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统一考虑城市各类绿地的布局,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将城乡部分农用地(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道路交通和未利用地(如

15、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其他)纳入规划之中。在编制城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原则。第28页/共104页第29页/共104页(1)整合系统,建构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开敞空间优先”的原则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完善城市功能,适应城市产业的空间调整和功能的转变,结合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完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第30页/共104页(2)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地区性强,城市之间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规划应根据城市生态适宜

16、性要求,结合城市周围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城郊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第31页/共104页(3)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市域生态结构。改善并严格控制城市生态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整治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源,做好污水、固体废物、危险品及危险装置的处理和防护工作。第32页/共104页(4)保护有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环境。(5)加强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合作,确保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第33页/共104页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化

17、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第34页/共104页(1)块状绿地 在城市规划总图上,公园、花园、广场绿地呈块形、方形、不等边多角形均匀分布。这种形式最方便居民使用,但因分散独立,不成一体,不能起到综合改善城市小气候的效能。(2)线状绿地 沿城市中的河湖水系、道路、山脊、旧城墙等载体,形成纵横向、放射状等线型绿带。它可以联系城市中其他绿地使之形成网络,还可以创建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迁移路线,从而保护了城市中生物的多样性。第35页/共104页(3)环状绿地 围绕全市形成内外数个绿色环带,使公园、花园、林荫道等统一在环带中,全市在绿色环带

18、包围之中。但在城市平面上,环与环之间联系不够,显得孤立,市民使用不便。(4)楔形绿地 通过林阴道、广场绿地、公园绿地的联系,使城市郊区到市区内形成放射状的绿地。虽然把市区和郊区联系起来,绿地伸人城市中心,但它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利于横向联系。第36页/共104页(5)片状绿地 将市内各地区绿地相对加以集中,形成片状,适于大城市。依各种工业企业性质、规模、生产协作关系和运输要求为系统,形成工业区的绿地。依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组成一个相对完整地区的绿地。结合各地的河川水系、谷地、山地等自然地形条件或构筑物的现状,将城市分为若干区,各区外围以农田、绿地相绕。这样的绿地布局灵活,可起到分割城区的作用,

19、具有混合式优点。第37页/共104页(6)混合式绿地 将前几种绿地系统配合,使全市绿地呈网状布置,与居住区接触面最大,方便居民散步、休息和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还可通过带状绿地与市郊相连,促进城市通风和输送新鲜空气。第38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方式 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应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把绿地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花园城市,才能充分发挥其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第39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图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图第40页/共104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图 第41页/共104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应考虑以下原则: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

20、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经营管理,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第42页/共104页城市绿地分类规划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公园绿地(公园绿地(G1)G1)规划规划1、公园绿地组成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它是城区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市民生活质量、城市景观等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第43页/共104页

21、(1)综合公园(G11)和社区公园(G12)各类综合公园绿地内容丰富,有相应的设施。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的户外游憩功能和相应的设施。二者所形成的整体应相对的均匀分布,合理布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户外活动所需。第44页/共104页(2)专类公园(G13)除了综合性城市公园外,有条件的城市一般还设有多个专类公园,如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科学公园、体育公园、文化与历史公园等。第45页/共104页(3)带状公园(G14)以绿化为主的可供市民游憩的狭长形绿地,常常沿城市道路、城墙、滨河、湖、海岸设置,对缓解交通造成的环境压力、改善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带状公

22、园的宽度一般不小于8米。第46页/共104页(4)街旁绿地(G15)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在历史保护区、旧城改建区,街旁绿地面积要求不小于1000平方米,绿化占地比例不小于65。街旁绿地在历史城市、特大城市中分布最广,利用率最高。第47页/共104页2、公园绿地的用地选择与布局 公园绿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应选用各种现有公园、苗圃等绿地或现有林地、树丛等加以扩建、充实、提高或改造,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园林艺术水平,适应改革开放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充分选择河、湖所在地,利用河流两岸、湖泊的外围创造带状、环状的公园绿地。充分利用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等不

23、适宜于建筑而适宜绿化的地段,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色。第48页/共104页可以选择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配植绿化树木,既能显出城市绿化特色,又能起到教育广大群众的作用;或者结合旧城改造,在旧城建筑密度过高地段,有计划拆除部分劣质建筑,规划、建设绿地、花园,以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街头小块地,“见缝插绿”开辟多种小型公园,方便居民就近休息赏景。第49页/共104页 城市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合理服务半城市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合理服务半径径 公园类型 面积规模 规划服务半(米)居民步行来园所耗时间(分钟)市级综合公园 20公顷 2000-3000 25-35 区级综合公园 10公顷 1000-2000 15

24、-20 居住区公园 4公顷 500-800 8-12 小区游园 0.5公顷 300-500 5-8 第50页/共104页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析图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析图 第51页/共104页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图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图 第52页/共104页生产绿地(G2)规划 1、生产绿地组成 生产绿地(G2)作为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其重要职能是加强苗圃、花圃、草圃等基地建设,通过园林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培育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满足城市绿化建设需要,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由于它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受土地市场影响,现在易被置换到郊区。城市生产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

25、率应满足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80以上。当前,不管是否为园林部门所属,只要是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花卉、草皮和种子的各类圃地,均应作为园林生产绿地。第53页/共104页2、生产绿地的用地选择与布局苗圃、花圃等生产绿地,一般应布置在城市近郊,要求土壤及灌溉条件较好,以利于培育及节约投资费用。大城市的园林苗圃,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市区周围,以便就近出圃,缩短运输距离,提高苗圃成活率。第54页/共104页生产绿地的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发展的结合,远期要建立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绿地,均可作为近期的生产绿地,这类生产绿地的设置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就地育苗,

26、又可熟化土地、改善环境,为远期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园林苗圃的规模一般按其用地性质划分,大型苗圃20公顷上,中型苗圃面积320 公顷,小型苗圃面积在3公顷以下。各城市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大、中、小苗圃相结合,合理布局,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第55页/共104页防护绿地(G3)规划1、防护绿地组成 防护绿地(G3)的主要特征是对自然灾害或城市公害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不宜兼作公园使用。第56页/共104页(1)卫生隔离带 卫生隔离带用于阻隔有害气体、气味、噪声等不良因素对其他城市用地的骚扰,通常介于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殡葬场地等与居住区之间。第57页/共104页(2)道路防护绿带

27、 道路防护绿地是以对道路防风沙、防水土流失、皆以农田防护为辅的防护体系,是构筑城市网络化生态绿地空间的重要框架,同时,道路防护绿带还可以改善道路两侧景观。不同的道路防护绿地,因使用对象的差异,防护林带的结构应有所差异。第58页/共104页(3)城市高压走廊绿带 城市高压走廊一般与城市道路、河流、对外交通防护绿地平行布置,形成相对集中、对城市用地和景观干扰较小的高压走廊,一般不斜穿、横穿地块。高压走廊绿带是结合城市高压走廊线的规划,根据两侧情况设置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以减少高压线对城市的不利影响,如安全、景观等方面,特别是对于那些沿城市主要景观道路、主要景观河道和城市中心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

28、范围等区域内的供电线路,在改造和新建时不能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时,宜设置一定的防护绿带。第59页/共104页(4)防风林带 防风林带主要用于保护城市免受风沙侵袭,或者免受6米秒以上的经常强风、台风的袭击。城市防风林带一般与主导风向垂直。第60页/共104页(5)城市组团隔离带 为使城市各个组团避免相互干扰,而在组团间设隔离带。城市组团隔离带在空间上划分城市各个区,成为各个功能区的边界,起到隔离作用;在生态、社会、形象服务功能上又为相邻片区提供过渡软连接,发挥联系作用。其内部功能分化,需根据两侧相邻城市功能区的性质来决定组团隔离带两侧的功能。第61页/共104页2、防护绿地的用地选择与布局 城市防护

29、绿地的布局与结构规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进行防护绿地布局、结构的规划时必需使防护对象和防护绿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具体来说,防风林应选城市外围上风向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的地方,以利阻挡风沙对城市的侵袭;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等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选定有关地段设置不同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选择在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营造林网,形成长方形的网格(长边风向垂直);水土保持林带选河岸、山腰、坡地等地带种植树林,固土、护坡,涵蓄水源,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第62页/共104页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图 第63页/共104页附属绿地(G4)规划 1、附属绿地组成(1)

30、居住区绿地(G41)居住区绿地属于居住用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居住用地中,除去居住建筑用地、居住区内道路广场用地、中小学幼托建筑用地、商业服务公共建筑用地外,就是居住区绿地。它具体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内公建庭园、居住区道路绿化用地等。第64页/共104页(2)公共设施绿地(G42)指公共设施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如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科研教育等用地内的绿地。第65页/共104页(3)工业绿地(G43)工业绿地是指工业用地内的绿地。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城市约占到20-30,工业城市还会更多。工业绿化与城市绿化有共同之处,同时还有很多固有的特点。由于工

31、业生产类型众多,生产工艺不相一致,不同的要求给工厂的绿化提出了不同的限制条件。工业绿地应注意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以改善工厂环境质量,调节和改善工厂小环境。工业绿地应从树立企业品牌的角度,治理脏、乱、差的环境,树立绿色的环保的现代工业形象。第66页/共104页(4)仓储绿地(G44)城市仓储用地内的绿地。(5)对外交通绿地(G45)对外交通绿地涉及飞机场、火车站场、汽车站场和码头用地。它是城市的门户,汽车流、物流和人流的集散中心。对外交通绿地除了城市景观和生态功能外,应重点考虑多种流线的分割与疏导、停车遮荫、人流集散等候、机场驱鸟等特殊要求。第67页/共104页(6)道路绿地(G46)道路绿地指城

32、市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绿带(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立体交叉绿岛)、停车场或广场绿地、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城市部分的绿化隔离带等。不包括居住区级道路以下的道路绿地。道路绿地在城市中将各类绿地连成绿网,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热辐射、减轻交通噪声与尾气污染、确保交通安全与效率、美化城市风貌。第68页/共104页(7)市政设施绿地(G47)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讯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等用地内部的绿地。(8)特殊绿地 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范围内的绿地。第69页/共104页2、附属绿地规划内容 附属绿地

33、规划主要通过对不同用地类型和不同单位提出的不同绿地率规划指标来控制,作为各单位搞好附属绿地的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性标准。第70页/共104页 绿地率控制图绿地率控制图 第71页/共104页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以及功能需求、环境要求及用地条件,一般情况下,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第72页/共104页道路绿地的绿地

34、率,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规定,园林景观路的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度不得小于1.5m。第73页/共104页道路绿地系统规划图道路绿地系统规划图 第74页/共104页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 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树种规划一般是根据园林绿化树种的生态习性及栽植地的立地条件,选择一批能够健康生长并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的园林树种,进而达到最大限度

35、的发挥园林树木的生态、观赏和社会等功能的活动。第75页/共104页基调树种 在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中均需要应用的,数量巨大并且能够形成整个城市的统一基调的树种。基调树种一般以46种为宜,其突出特点是:种类少,数量大,适应本地生境。第76页/共104页骨干树种 是指种植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广场以及公园重点位置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这类树种一般是所在场所或空间的视觉中心和主要绿化观赏树。不同绿地类型骨干树种是不一样的。其突出特点是既能形成全城的绿化特色,又能满足绿地功能要求。第77页/共104页一般树种 是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的陪衬树种,一般来说,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只要能够配置协调,形成丰

36、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景观,就可以算作是一般树种,因此,一般树种的突出特点是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第78页/共104页树种规划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下面几点:(1)调查。对地带性和外来引进驯化的树种,以及它们的生态习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对有害污染物的抗性进行调查。调查中要注意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如城市不同小气候区、各种土壤条件的适应,以及污染源附近不同距离内的生长情况。(2)骨干树种的选择。确定城市绿化中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多种综合功能要求。(3)根据“适地适树”原理,合理选择各类绿地绿化树种,充分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发挥出最佳的综合效益。(4)制定主要的技术经

37、济指标。第79页/共104页规划原则1、从地区整体自然景观单元进行全面规划,遵循自然规律,贯彻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2、骨干树种以冠美、形佳、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树种为主,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进外来树种,丰富园林树种资源;3、坚持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花卉、藤本植物与草坪地被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创造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植物生态群落,为城市园林化打下基础。第80页/共104页4、从生态平衡出发,树种选择作到先绿化,后美化、香化、彩化,打造四季有花、季季常绿的植物景观,将保护历史景观与科研、文化、教育相结合。5、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建

38、立各类树木种类资源库,保持植物群落的相对稳定。第81页/共104页技术经济指标(1)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 一般南方城市公园的常绿树比例较高,约为60以上(5070),中原地区为55,北方地区的比例略低些,46为好。(2)乔木与灌木的搭配比例以73为宜。(3)速生、中生与慢生树种的比例以613为宜。(4)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以73为宜。第82页/共104页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保护计划制定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城市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调查,组织和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协调生物多样性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实施计划。(2)合理规划布

39、局城市绿地系统,建立城市生态绿色网络,疏通瓶颈、完善生境;加强城市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生态敏感区和景观保护区,划定绿线,严格保护以永续利用。第83页/共104页(3)构筑地域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加强地带性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地带性生态系统。(4)在城区和郊区合理划定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5)预防引进物种的负面影响。一些外来引进物种侵害性极强,可能引起其他植物难有栖息之地,导致一些本地物种的减少,甚至导致灭种。(6)划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态系统多样化的地区、稀有濒危物种自然分布的地区、物种多样性受到

40、严重影响的地区、有独特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地区,以及跨地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等列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第84页/共104页保护措施(1)根据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纲要(策略)制定本地区的保护纲要,确定具体、有效的行动计划。(2)正确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面评价生物多样性。(3)开展生物资源生态系统的调查、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监测。建立健全城市绿地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分类和编目,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保护和观察监测,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第85页/共104页(4)可持续的利用生物资源。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

41、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发展我国的优良品种。(5)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建设和管理。恢复和重建遭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选定一批关系全局的项目,投资一些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推动全国建设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第86页/共104页(6)健全管理法规,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7)建立可靠的财政机制,开展生态旅游开发,开拓多资金保护的渠道来源。(8)加强专职干部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9)扩大科学普及与宣传教育,促进全面深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鼓励公众参与保护。(10)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用好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开展国际合

42、作。第87页/共104页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建设部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对古树名木有明确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第88页/共104页我国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距地面1.2米)在6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在70厘米以上,银杏、国槐、楸树、榆树等胸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古树,且树龄 在500年以上的,定为一级古树。国家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在3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在40厘米以上的,银杏、楸树、榆树

43、等胸径在50厘米以上的定为二级古树。三级古树是指树龄在100299年。稀有名贵树木则是指樱花、大叶黄杨、椴、腊梅、玉兰、柘树、木香、乌桕等树种。第89页/共104页 树龄20年以上的,各类常绿树及银杏、水杉、银杉等胸径在25厘米以上的,外国朋友赠送的礼品树、友谊树,有纪念意义和具有科研价值的树木,不限规格一律保护。其中各国家元首亲自种植的定为一级保护,其它定为二级保护。第90页/共104页规划措施 1、加强对古树名木的调查与鉴定 2、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 3、明确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 4、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5、抢救生势衰弱的古树名木 6、发挥古树名木的景观效应 7、专项立法第91页/共10

44、4页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城市避灾绿地规划 城市避灾绿地的指标要求 避灾绿地是指利用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小游园、林荫道、广场等)建立起来的防止地震、火灾、水灾等城市灾害的绿色避灾体系,其内容包括避灾据点的选择和避灾通道的布置。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应急避难的绿地平均面积应有510公顷。一级和二级避灾点与避灾通道的布局要求选址在多数人居住与停留的地方,以及很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方。第92页/共104页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原则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 除了避灾绿地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配置避灾绿地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灾,配合其他各类避

45、难场所统筹规划。2、均衡布局原则 公共绿地中的市、区级及居住小区内专用绿地等各类绿地的合理布局,是充分发挥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公园,避灾绿地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第93页/共104页3、通达性原则 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避灾绿地进行避难活动,避灾绿地的布局要灵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4、可操作性原则 避灾绿地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结合、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利用作为防灾公园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第94页/共104页5、“平灾结合”原则 将有一定规模的

46、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第95页/共104页6、步行原则 居民到避灾绿地避难一般步行而至。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避灾绿地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给绿地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第96页/共104页城市避灾绿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避灾据点规划 城市绿地是具有非限定属性的开敞空间,相对于其

47、他城市空间来说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与广场、文教 设施、运动场地等城市设施一起作为城市避灾据点。避灾据点可分为两级。第97页/共104页一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各街区的人口密度和避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利用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散点式分布的小型绿地或小区的公共设施均匀地分布于城区内。一级避灾据点本身要有一定的面积规模(一般在1000m2以上),当周围建筑倒塌时不致于威胁避灾据点内的人的生命安全。避灾绿地的规模建议执行12平方米/人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站立的基本空间,适宜布置在步行1分钟能到达的地方。按照城区人口密度与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居住区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应为300

48、至500m,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为500至1000m。居住小区绿地率也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并在小区内利用阻燃树木设置绿色安全通道。第98页/共104页二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二级避灾点建议执行35平方米/人的标准,可以满足帐篷搭建空间,可布置在步行10分钟能到达的地方,服务半径300米500m。第99页/共104页2、避灾通道规划布置以城市次干道及支路为避灾通道,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为保证居民的避灾行为与城市自救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灾通道

49、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为了保证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和城市自救,城市救灾通道的规划布置是城市减灾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内容之一,而减灾绿地规划应与之有所配合。城市主干道往往是城市的救灾通道,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道路的通畅,通道的绿化带需要有一定的宽度,且沿路的建筑应后退红线51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应加大,以保证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第100页/共104页避灾绿地系统规划图避灾绿地系统规划图 第101页/共104页3、避灾绿地树种选择 为防止洪旱灾、泥石流的发生,在避灾绿地树种上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发达深广、截留雨量能力强和耐荫强且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柳树、水杉、夹竹

50、桃等。此外,为避地震以及防止火灾蔓延,将选用不易燃烧的树种做隔离带。第102页/共104页4、避灾绿地内救援设施的建设 确定为防灾避难场所的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避难、救灾活动的中心。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如消防及生活用水设施、临时发电设备、卫生设施、广播设施、照明设施、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区级以上绿地应当尽可能规划一定面积的水面,既是园林造景的需要,也是抗灾自救的需要。有条件的防灾绿地中最好修建备用水井,发生灾害时,可为灾民提供生活饮用水。市级公园绿地中,也要考虑在绿地中修建应急停机坪、紧急车辆基地以及应急物资的储备仓库,以保证及时满足避难居民的需要。第103页/共104页谢谢您的观看!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