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文化小论文.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文化小论文方寸乡土里,悠悠河洛韵方寸乡土里,悠悠河洛韵无论你生长在祖国的哪一片土地上,无论是塞北草原还是江南水乡,是高原牧场还是海滨渔村,是边陲小镇还是深山村落,你总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看到祖国古老文明的印记。每一次走故乡的土地,心里都流淌着一种别样的情怀。方寸乡土上,孕育着千年的河洛文化,辉映着古往今来无数河洛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家乡的一口井就是一段美丽的传说,一座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棵树就是一首婉转的歌谣一片乡土,一个舞台。一本线装的中国历史里,有河洛文化无尽的风流。趁青春正好,让我们一起走一走这方寸乡土,表一表这河洛儿女,品一品这文化底蕴一、一、方寸乡土方寸乡土河洛大地,如一位持
2、重的长者,淡看历史更迭、人事兴替,以其厚重和深邃成就着中华文明的滥觞之地。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爱着家乡别样的河洛情韵。我的家乡在洛阳市伊滨区佃庄镇,地处伊洛平原,伊洛清流穿境而过,风景秀丽,古韵悠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聚居。历史厚待佃庄,在家乡境内,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太学太学东汉太学遗址在今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村西北。太学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其后,经曹魏、西晋,历时六、七百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东汉时期的太学是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后汉书称其“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鼎盛时期,生员过万。据晋辟雍
3、碑载“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太学对洛阳的影响很大,自东汉以来,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城南“三雍”城南“三雍”洛阳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在洛阳建都,都城遗址称汉魏洛阳故城。我的家乡就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南,境内有辟雍、灵台及明堂遗址。辟雍、灵台及明堂并称“三雍”。辟雍是“天子之学”,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是用来占星云,卜吉凶的地方,也是登之以观云
4、物,察祥瑞灾异,正律历以颂政会之地。明堂是“天子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接受臣属朝拜的地方。城南“三雍”是历史的瑰宝,遗憾的是在董卓之乱中,被悍徒付之一炬,今已无存。客家人南迁起始地之一客家人南迁起始地之一客家人是指居住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首次南迁发生在西晋。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中原地区人民南下迁移的不下九十余万。当时的大族和士人多从城南洛水仓皇南渡,向南迁徙,形成后来的客家民系。我的家乡佃庄镇地处城南洛水之滨,在历史的风云更迭中,见证了客
5、家南迁的悲欢,也教会了后代子孙铭记,和平。二、河洛儿女二、河洛儿女家乡如此多娇,引无数河洛儿女共折腰。同一方乡土,孕育着代代河洛儿女,传承着不朽的河洛文化,也牵系着无数河洛儿女的梦回。我追溯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踩在先贤的脚印里。我在追溯中思索,在前行中成长,在成长中看见了传承不息的河洛文化底韵。张衡张衡字平子,是卓越的天文学家。洛阳“汉魏故城”以南、佃庄境内的灵台是他成就业绩、创造人生辉煌的地方。张衡在两次任职太史令期间,亲自领导、主持、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其天象观测早于哥白尼 1000 多年。在长达十几年的岁月里,他披星戴月,仰观天象,察测风云,探索天地奥秘。灵台有幸,它在早于哥白
6、尼、伽利略等 1000 年前,见证了这位科学巨人所做的一切。张衡在任太史令期间不仅写出了地震对策等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这些仪器都被安放在灵台之上,为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做出了巨大贡献。吕蒙正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幼年寒苦,少有壮志,勤奋好学,幼时随母亲居住在佃庄镇相公庄村的寒窑内。宋太宗 977 年中状元,曾三次身居宰相之位。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耿直敢言,怜爱百姓,主张和平。为政则知人善任,肚量宽宏,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吕蒙正之侄吕夷简、夷简之次子吕公弼和三子吕公著、吕公著之子吕舜徒都曾身居相位。吕蒙正一门
7、四世五相,掌北宋七朝政事,缔造一段佳话,堪称“宰相世家”。如今,吕蒙正读书的寒窑早已荡然无存,但他所作的寒窑赋至今仍广为传诵。花木兰花木兰花木兰是巾帼英雄,她的形象最早活跃在木兰诗里。木兰诗是一首北魏民歌,最早流传于河洛地区。花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诗中写花木兰从军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所谓东市、西市,是北魏时期京师洛阳的市场,北魏其余城市皆未设市。“南市买辔头”中的南市即在今佃庄境内。另外,诗中出现“可汗”,是
8、北魏皇帝的称谓。“天子坐明堂”,明堂是北魏洛阳宫城建筑,其遗址在佃庄镇东大郊村北。一寸乡土,一把情韵;一个先贤,一腔热情。这一寸寸乡土、一个个河洛儿女演绎诠释的,不正是我们为之沉醉自豪的河洛韵吗?我们和先贤行走在同一方乡土上,为同一份河洛文化魂牵梦萦。隔了遥远的时空,我们倾情一醉时,喃喃的也必是同一份深情,只属河洛的深情。乡土无声,于无声处,我学会了倾听;情韵无字,于无字处,我学会了阅读。捻一撮乡土,我听得到太学书声;掬一捧明月,我读得懂河洛底蕴。不管走多远,乡土总是在我心里。不管走多远,悠悠的河洛韵总是在我心里!附:教师指导及评价河洛儿女今犹在,一寸乡土一寸情很少见过像琳鹏一样好学勤奋的孩子
9、。她总是能用自己的行动给老师带来震撼和惊喜,比如这一篇论文。写这篇论文之前,琳鹏做了大量的功课。为了搜集材料,她不光在我的帮助下翻查典籍,还走访了好几个村子,让村子里的老人讲已经快被历史遗忘了的史事。她不止一次对着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感慨:“没想到历史书上的事情居然离我这么近,历史沧海桑田,我居然生活在这样一片厚重的热土上,我真幸运、真骄傲。”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琳鹏在动笔的时候基本就没有什么障碍。初稿拿给我看时,我很震撼她写了六千多字。我建议她有选择性的删减一部分内容。第二次拿来的稿子两千多字,论述流畅,结构完整。但是历史遗存部分的太学、灵台等和人物是糅合在一起写的,条理性不佳,也不能给人留下清
10、晰深刻的印象。我建议她在结构上进行突破,在材料布局上大胆调整。这是琳鹏第三次拿来的稿子,我看了好几遍。深深叹服于她聪敏的领悟力和收放自如的掌控力。在这篇论文中,她巧妙的运用小标题的格式,把内容分成了“乡土”和”“人物”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又和谐统一的论述着同一份河洛文化的魅力。按照她的解读,“乡土”是河洛文化的承载体,而“人物”则是河洛文化的传承者,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在娓娓道来中,恰到好处的点出了家乡文化中的河洛情韵。可谓匠心独运。“方寸乡土”部分,她保留了家乡最有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遗存太学、城南三雍、客家人南迁起始地之一。论述简明有力,脉络清晰,字里行间充满热爱和自豪,乃情之所至的
11、最佳状态。“河洛儿女”部分,她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三个人物形象:张衡、吕蒙正和花木兰。张衡成绩卓著,是我们河洛儿女的骄傲;吕蒙正勤奋好学,在逆境中有所作为,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榜样;花木兰,巾帼女杰,忠孝两全,是我们河洛好儿女的代表。按照这样的内容裁剪和调整,文章显得极具条理性,同时也有助于小作者对每个小版块着力精心雕琢,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这篇论文的开头、过渡及结语部分都情真意切,饱满丰盈,挥洒着琳鹏同学在了解家乡文化后,血脉中流淌的自豪和热爱!这对当今的青少年而言是难能可贵的。我相信有了这份热爱和自豪,琳鹏和她的同学们一定会像论文末尾阐述的那样“不管走多远,乡土总是在我心里。不管走多远,悠悠的河洛韵总是在我心里!”如斯,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