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通用6篇).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9220005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通用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通用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通用6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通用6篇)【篇一】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本次新冠疫病是世界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可能成为长期伴随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新疫病。新冠疫病的全球影响长期引起国际结构、世界秩序、全球供应链、中国经济贸易和产业布局的变化,需要从多维度采取有效的对策。瘟疫对经济的明显不利影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长期不利影响的总体表现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事实上,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经济运行呈现出逐渐变冷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三辆马车在2019年明显无力。一是消费增长率持续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增加8%,

2、下降到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投资整体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4%,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三是出口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19年增长率为-5%,增长率比2018年低2.1个百分点。本来,如果没有出现意外的重大影响因素,可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逐渐扭转这种增长无力的局面,重建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趋势,但突然的新冠肺炎流行真的打乱了原来的想法和期待,不仅给短期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还给长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美国等国家为应对疫情提出的超常规经济刺激政策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新冠疫病越来越严重后,各国为了防止疫病的冲击,经济严重衰退,迅速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也有降

3、低利率的国家。在信息下降无法有效抑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欧美国家立即出台了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开始了无限量的量化宽松。美联储宣布重启零利率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后,货币政策不断增加,同时财政政策也火力全开,提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方案-2兆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开放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如此强大的财政政策相结合,反映了美国稳定当前市场恐慌情绪,缓解经济困境的迫切诉求,同时也会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至少具有引起中国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突出表现。美元和欧元等货币数量大幅增加,人民币本币上涨,中国企业进口品成本上涨,间接工资上涨,通货膨胀。二是大量游资冲击中国金融资产和房地

4、产。美国等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应,必然增加美元等货币的国际供应,增加游资规模和冲击力,受游资欢迎的金融资产和住宅资产等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第三,不利于中国低端产品的出口。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等货币贬值,人民币相应上涨,打击中国低端产品出口,减少美欧国家对中国的进口。疫情加强的逆全球化趋势明显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过去几十年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膨胀期,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积极参与全球化,从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之后几年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2019年的GDP已经达到美国的2/3左右。2016年扑克执政美国后,为了抑制我国的发展,开始了增加关税、退群、鼓励制造

5、业回流等一系列反全球化操作。各国为了避免美国的关税制裁和保护自己的产业链安全,开始了制造业回流的应变政策,明显抑制了全球化的进程。新冠疫病的爆发和持续恶化,将反全球化成为今后几年的大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许多人认为,全球化是新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条件,提供了机会,全球化是新冠状病毒的流行和持续恶化的温床和催化剂,因此新冠状病毒不断侵犯人类的期待,开始加强反全球化操作,反全球化是今后相当长的趋势从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结构来看,逆全球化肯定不利于我国的发展。通过参与全球化,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以及后来居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国际贸易大国,已经形成了适应第一制造业大国

6、和贸易大国的产业结构,反全球化趋势一旦形成,我国就必然压迫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在重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任务圆满完成之前,我国务必经历全球化初期制造业和进出口萎缩的阵痛。瘟疫加快中小企业破产,冲击经济循环,削弱供应方。一般来说,经济受到疫情、股东灾害等影响,市场自我治愈能力有效促进经济复苏,如2003年非典疫情后,市场自我治愈能力与政府政策作用共振,使经济强烈复苏,很快就平息了变动。但是,这次新冠疫病由于暴发的力量和传播的强度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中小企业破产,不仅会产生明显的短期负面效果,还会长期冲击市场循环,削弱供应方的供应能力。在疫情流

7、行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因承受风险的能力差而被淘汰后,相应产业链的整体辅助能力明显减弱,产业链的所有企业都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长期的市场循环断裂和供应方的供应能力大幅度下降。疫情对经济的相对积极影响。新冠疫病在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在一些维度上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新冠疫病引起的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将我国经济长期受益。新冠疫病对现有经济结构的巨大冲击一定会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会使我国经济长期受益。一是全球商业秩序的变化,使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物流快递等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疫情爆发后,短期内数十个发达国家开始关闭国家,世界人民不能关闭,长

8、期来看,很多商务活动在线转移,世界性的电器商品和物流迅速发展,世界性的商业秩序一定会发生对我国有利的变化。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物流快递等行业原本领先世界,云办公室、云教育、云合同也普及,新冠疫病间接促进我国掌握这些行业发展的主导权。二是全球贸易结构重组有利于我国建立新的贸易结构。原有的全球贸易结构,简单来说,美国和少数欧洲国家提供品牌和设计,资源国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日本和韩国生产零部件,中国组装,产品销往世界。这次疫情将彻底打乱这种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贸易格局,让我国借此机会,开始构建新的供应链,构建新的贸易格局,改变自己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位置。第三,全球发展战略的转移有助于我国实

9、施平台化思维下的开放发展战略。过去,美国主导的主角性思维下的发展战略影响着世界性的发展,这个战略本质上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自己演戏,其他国家只能站着看戏。新冠疫病使主角性思维下的发展战略从多发展战略,使中国能够引领平台化思维下的发展战略,与各国在同一平台上规划经济,实现平等互利的发展。新冠疫病可能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周期。疫情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新的消费、新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可能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因此,制造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其中,移动通信、5G、大数据和短视频等行业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购物、游戏、服务外包、家庭办公室、远程视频会议等技术

10、支持,因疫情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另外,医药、医疗、医疗类制造业长期受益。新冠肺炎的暴发暴露了中国医疗器械,特别是体外检测设备的短板,未来加快国产化的发展进程会给很多相关企业带来利益。生物医药中的特效药、化学试剂和疫苗,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很长时间,相关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瘟疫增强了中国产业链集群比较完整的行业对世界高端制造产业链的魅力。我国制造业规模目前已占全球制造业近30%,以苏州、重庆等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竞争力产业已有效形成产业链集群优势,这些产业竞争优势早已出现,但不明显。但是,在疫情中,产业链集团带来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一些地方的企业因为没有产业链集群的优势而难以接受全球高端

11、制造订单时,苏州、重庆等地已经形成产业链集群的电子制造产业的高端制造订单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在未来的较长时间里,中国产业链集群相对完整的行业将进一步加强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的吸引力,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将原计划在欧洲、亚洲等其他国家生产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等企业。因此,产业链集群化是本次疫情中全球产业链重建的重要特征,中国已经形成或即将形成的产业链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定居中国的基础。应对疫情影响的多维战略。新冠疫病爆发后,中国作为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责任大国,不仅要在现在的疫病预防管理中制定表率,还要为疫病结束后的国际结构、世界秩序和产业布局和平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做出贡献。因

12、此,应该从多维度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新产业新业态迅速补充形成发展新动能。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产业新形式,迅速补充可能受疫情长期影响的产业,使云交流、数据订单、网络转播商品、工业互联网转播等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机会,形成长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是扩大新产业应用场景,深化产品应用。应对疫情的影响,宅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人们外出交流频率减少的情况,促进云办公室、在线问诊等新产业的发展,使远程办公室、在线教育医疗和智能服务、在线结合的服务方式成为扩大消费场景的新途径。二是使传统产业长出新的职业状态,加快企业变革。在新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也要在疫情流行后长出新的职业状态。通

13、过将传统零售商贸迅速转向在线平台,以共享员工促进更多不同行业企业的跨境合作等方式,加快传统商店、超市等零售企业的数字转型。第三,让新产业的新形式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形成深厚的市场基础,在要素方面增加数字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关技术成果不断出现,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适应市场变化趋势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各级政府通过扩大改革开放,有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建。我国在优化商业环境的过程中,已经实施了进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快大幅度缩小负面清单,推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高级产业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

14、营,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在中国定居,加入区域产业链集群。地方政府应坚定促进产业链集群发展,支持引进世界领先企业成为产业链集群的核心,在海外需求依然疲软时,努力创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的产业小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健康发展的海外市场复苏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质量要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止、经济衰退的机会,加快引资补充链,在广东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重点集中空间高度集中,上下游紧密合作,供应链集约效率高,规模达到数千亿到数万亿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团。在适应全球供应链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将跨国科技企业的供应链留在当地。对于区域决策者来说,要继续

15、将跨境科技企业的供应链留在本地,重要的是积极协助跨境科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严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总的来说,面对未来供应链结构的变化,我国必须加强产业生态系统的粘性,吸引跨国企业。目前,我国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新兴市场,我们需要发展更智能的供应链,为科技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吸引跨国企业加强投资。二是要进一步拓展内需市场,加强本地供应链的吸引力。即使我们不打算通过贸易战来保护自己的市场,也必须使供应链与市场的距离和便利性成为跨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的重要魅力。第三,供应链从业者应认真适应多种来源的供应链趋势,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小批量、长距离和多种来源。作做足准备。工厂需要部

16、署更精密的信息系统,处理来自多个地区、零碎又杂乱的生产和销售数据;也需要预留出更多的冗余时间和库存,寻找更多的多样化供应链,以应付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摩擦和意外。政府部门为战胜疫情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要清醒认识政务服务在应对疫情中暴露出的不足,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一是创新思路,找准政务服务的“有效方法”。针对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办事企业和办事群众日益迫切的政务服务需要,政府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结合防疫的工作态势和不断变化的政务服务需要,以发挥数据要素能力为着力点,以推行“网上办事”为抓手,督促指导各职能部门依托政府门户网、“12345”公共服务热线等平台,大力实行政务服务网上申

17、请、网上审核、网上办理、材料邮寄,推动各类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鼓励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努力为办事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良好的网上办事条件。二是打造平台,提供政务服务的“有力支撑”。要切实加大并联审批机制和互联互通工作力度,按照加强数据应用,形成“汇集分析研判推选核查反馈”的数据应用闭环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梳理、精减办事流程,让复工企业、返岗人员不用出门就可以办理业务。要运用线上审批、多部门联动办理审批业务,将数据化信息共享到多个数据平台,达到保障信息资料准确无误上报的目的,从而为一手抓疫情防控和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务服务支撑。【篇二】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

18、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下降6.8%,国际货币基金4月份乐观情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3%的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应在继续防控疫情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纾解企业和家庭困难,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同时要深化改革开放,保护好生产力,努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19年12月初湖北武汉首现新冠肺炎疫情,1月23日武汉封城,2月中旬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从高峰回落,到3月底,国内传播基本阻断。3月份我国进入既防控疫情又复工复产阶段。截至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企业复工率超

19、过90%以上,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以上。我国及时采取多项经济政策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流动性等措施,着力减轻企业困难,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稳定就业。3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相对于12月份明显收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出现了V型反弹。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较大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下降6.8%,其中一产下降3.2%,二产下降9.6%,三产下降5.2%。和没有疫情的情况(假定2020年一季度现价GDP增长8%左右)相比,一季度我国经济损失约2.9万亿元左右。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

20、从未出现的。(二)疫情既冲击供给又冲击需求与一般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冲击供给不同,新冠疫情既冲击了供给又冲击了需求,而且对需求冲击大于供给。从需求看,内需受到较大影响,封城和保持社交距离,导致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9%,餐饮收入下降44.4%,汽车销售额下降30.3%,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24.7%。很多在建项目暂停,计划新开工项目推迟,城镇投资下降16.1%,其中基建投资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房地产投资下降7.7%。人员国际交流大幅减少,国内生产、物流中断,出口订单难以完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影响了贸易和

21、跨国投资。一季度,我国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商品贸易顺差同比下降81%,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2.8%。消费下拉经济4.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下拉1.4个百分点,净出口下拉1个百分点。从供给看,疫情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物流停顿。复工复产后,由于各地疫情状况不同,工人返城延期和职工到岗率低造成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生产难以迅速恢复。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8.4%,其中3月份下降1.1%。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67.3%,低于上年同期8.6个百分点。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物流、居民服务等服务业生产首当其冲,服务业生产下降11.7%,其中3月份下降9.1%

22、。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府的医疗等支出因抗击新冠疫情大幅度增加,政府消费和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二是一些行业一旦运转就不能停工,鋼铁、有色、化工、石油、煤炭的产量降幅小,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三)失业率上升,失业状况好于预期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些行业就业减少,失业增加。疫情造成农民工返乡辞工、延期返城,企业开工不足以及新成长经营主体减少,新增就业数量也会减少。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为229万人,低于上年95万人。2月份,我国城镇失业率为6.2%。3月份城镇环比就业增加10%,失业

23、率为5.9%,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3月份,就业人员比1月份下降6%,按照2019年年底城镇就业人数44247万亿计算,预计3月份底,城镇就业人数比2019年底减少2650万人左右,有18.3%的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上班状态。与此同时,外出农民工减少,到2月末,外出农民工为1.2251亿人,同比减少30.6%,约减少5400万人。(四)物价涨幅回落短期内,我国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都突然向左上方移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

24、不大。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核心价格上涨1.3%,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0.6%。(五)居民收入降幅低于支出降幅,居民预防动机增强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名义增长0.8%,实际下降3.9%,居民收入降幅明显低于经济降幅(一季度GDP名义下降5.3%)。春节前国家开展根治农民工欠薪行动成效显著,部分岗位在未复工复岗的情况下继续发放工资。各地优先保障民生支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重点做好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补助,对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增发生活补助。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

25、达到1548元,增长6.8%,拉动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支出名义下降8.2%,实际下降12.5%。由于收入降幅明显小于支出降幅,居民储蓄增加。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居民预防动机增强,为疫情过后的消费反弹提供了保障。但也要看到,居民收入缓降,也意味着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降幅较大。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冠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新冠疫情即冲击了供给,也冲击了需求,这种巨大的、同时冲击供求两端的经济现象在近代经济史上十分少见。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难预

26、料,叠加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一)企业经营更加困难2019年以来,中国减税降费超过2.8万亿元以上,减税减费最多的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但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出现负增长,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然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业在需求下降、没有营业收入、开工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厂房租金、设备闲置成本、原材料占用、财务成本的压力,还要支付未到岗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缴费,疫情防控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行业的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随着疫情进一步扩散到世界各国,各国生产停滞,需求下降,从今年二季度起我国出口会进一步

27、下降,出口企业开始受到第二轮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一些关键设备、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进口也可能出现中断,影响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影响。(二)就业压力加大并影响居民收入企业经营困难,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少,就业压力加大。餐饮、旅游、娱乐、家政服务等行业仍会有大量人员失业,在这些领域就业的农民工就业困难。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如农家乐等约1.2亿农业工就业也会减少。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会超过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中职毕业生478万人。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多必然影响居民收入,恶化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三)财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2020年,受增值税和企业养老金政策的滞后影

28、响,减税降费仍将超过4000多亿元,叠加经济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会明显减缓。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对疫情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加大。地方财政困难会导致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债务违约会频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并通过金融同业融资影响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金融风险仍在不断积累。(四)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新冠疫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范围前所未有。目前,各国政府采取隔离措施,经济活动出现停滞状态。疫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影响,各方看法不一致。有的人认为,疫情对经济是短期的、外部性的冲击,世界经济会出现衰退,但不会发生

29、大萧条和金融危机;有的人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的背景下,疫情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并导致金融危机并出现大萧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份最新预测,假设疫情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今年世界经济下降3%,其中发达国家下降6.1%,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下降2.2%,中国增长1.2%。2021年,世界经济回升到5.8%。如果今年疫情持续更长时间,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6%左右。总的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政治、社会矛盾相互关联交织,逆全球化趋势强化,各国协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三、2020年我国经济政策尽

30、管新冠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新冠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业、保基层政府运转,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可较快恢复。宏观调控政策应未雨绸缪,保持必要的力度,着力刺激消费需求,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渡过难关。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发行抗击疫情特别国债,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设立企业纾困基金,保护企业生产能力,提高进口替代水平,保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31、二是注资中小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银行融资能力;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提高我国的话语权。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从2019年2.15万亿元扩大到3.5万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收、社保负担,通过财政担保、贴息或免息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預算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可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可暂定发放3个月。数量经济模型测算表明,发放消费券的乘数效应约为1.3左右,扩大财政支出和发行国债(包括地方债)的乘数效应为1.2左右。(二)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疫情发生以来,

32、货币政策及时发力,对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保证经济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可继续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保证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压实各方责任,防范和化解部分市县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三)稳定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稳定内需主要通过刺激消费需求保企业和就业。各地区可根据情况,发放消费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的做法,可在全国290多个城市发放5000亿元左右,用于食品、日用品、旅

33、游、文化等消费。减免汽车购置税,汽车限购城市可阶段性放宽购车数量。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的同时,适度放松开发贷款融资和限价,按照“认房不认贷”的原则,鼓励居民换购住房,稳定房地产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定基础设施投资和投向。支持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要鼓励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企业技改投资可纳入研发加计扣除

34、,土地等生产要素要跟着企业投资项目走。(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可通过三个渠道保障困难家庭和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通过农村扶贫系统,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暂发3个月。二是在城镇利用失业登记系统,对失业居民及时发放失业金,把没有多少营业收入的个体户暂时纳入失业人员管理。三是对退休职工、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关键人群实行价格补贴和现金补助。要积极稳定现有岗位,努力创造新就业岗位,扩大研究生、技校生招生数量,鼓励专升本,扩招200万研究生和技校生,适当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减轻就业压力。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公租房建设力度

35、,逐步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推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国资经营、混合所有制、激励机制等问题。放开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市场准入,给民企和外资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采购和补贴对国企、民企、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土地市场,逐步释放出农村约420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一方面,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扩大城市土地供给,降低土地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

36、放,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扩大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自主权,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打造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增长极,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篇三】新冠疫情对中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影响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对经济造成阶段性冲击,也可能改变通胀的预期路径。由于疫情既压制产品供给,又影响商品需求,且对不同类别商品的影响方向、程度、时间都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一概论之。此外,本次疫情并不同于03年非典,严格封闭管理与延后复工造成的干扰更大,全国波及范围也更广,影响不能够刻板借鉴。我们将沿时间线、结合总量与结构视角,辨析本次疫情对通胀的影响。0

37、3年非典期间通胀复盘CPI复盘:小幅冲高回落非典期间,CPI小幅冲高回落,影响随着疫情消退而收敛。回顾非典期间的CPI走势,可以让我们“心中有数”。2003年非典在3-5月扩散升级,期间CPI食品冲高回落、CPI非食品缓慢上移,CPI同比从2月份0.2%抬升至4月份1%,又回落至6月份0.3%。非典过后,鲜菜、粮食、猪肉等食品相继涨价,拉高当年CPI同比至3.2%,但与疫情关系不大。食品端:菜价扰动较大,整体先扬后抑非典期间,菜价同比上冲回落,鲜果、肉类价格同比反而略有下行。疫情对食品的共性影响在于,生鲜产品的物流运输不畅通且成本有所提高,主供区与主销区不能有效衔接,引发供求矛盾。但不同在于,

38、鲜菜的保质期较短,短缺问题会较快暴露,也容易引发恐慌性抢购。鲜果和肉类则具有一定的贮存量,供给压力相对较小。并且,疫情导致居民活动减少,对肉类需求阶段性下降、对蔬菜需求略有提高。此外,鲜果与肉类的下游加工生产需求更多,疫情期间消费低迷也对相关需求存在抑制。因此,不同食品价格涨跌存在分化,涨价的主要是鲜菜。但随着政府保供稳价措施逐步到位、疫情逐步收敛,菜价较快回降。非典过后,蔬菜、粮食、肉类价格相继拉升,主要由疫情以外的供求矛盾所致。蔬菜方面,据当代蔬菜,03年三季度部分蔬菜主产区受到高温暴雨干扰,产量有所下降,四季度北方冰雪天气提前,又影响了冬贮菜、大棚菜的生长采摘。而当时国内外蔬菜价差较大,

39、蔬菜出口的需求量高,疫情干扰的蔬菜出口在四季度出现了补偿性修复,出口量同比达33%。粮食方面,据中国粮食经济,03年四季度开始的粮价上涨,属于减产后的恢复式行情。由于城市发展占用耕地、下调收购价压制种粮积极性等因素,我国粮食产量自1999年起连下台阶,尤其是2003年自然灾害导致国内夏粮、秋粮分别减产2.3%、7.1%,触发了粮价修复式上涨。猪肉方面,主要受玉米、豆粕等粮价上涨,饲养成本推高所致。这些涨价因素与非典关系较小,对今年食品价格的后续走势不具备太大参考价值。同比指数或存在基数扰动,将环比指数与季节性对比更有助于辨析疫情扰动节奏,整体呈“先扬后抑、短提长压”的特征。以03年的前后4年作

40、为对照,可以看到疫情扩散期间,仅有3月份CPI食品环比高于季节性水平,4-6月则均处在季节性区间下沿。这说明,疫情引发的食品供求矛盾主要集中于扩散之初,生产运输、哄抬物价等因素能够在政策指导下较快恢复秩序,但需求低迷的状况直到疫情完全消退才解除。非食品端:医疗保健价格冲高,其他商品补偿性回暖有时滞非典期间,医疗保健价格冲高、衣着价格略有上涨,其他商品服务类别同比平稳、环比降价。疫情最直接提升的是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医护用品的需求,并且出于预防性心理,中药也出现抢购需求,03年中药在专家开出预防SARS中草药方之后快速飙升,相比之下,对症治疗的西药价格则相对稳定。由于当时电商物流尚不发达,居民

41、消费依赖于线下采购,非典期间消费活动减少,医疗防护无关的价格基本都承压回落。非典过后,医疗保健价格高位盘整、其他商品类别继续承压,时隔1个季度才补偿性回暖。医疗保健与食品不同,个人防护意识在疫情过后仍有余温,因此高位盘整较长时间。其他商品服务而言,疫情结束之初并未明显起色,切换到环比视角,可以看到03年三季度非食品价格弱于季节性表现,四季度才出现补偿性回暖。说明疫情过后,消费需求逐步释放,而企业信心好转、上调物价仍有时滞。PPI复盘:影响更为短期非典疫情对PPI的影响偏短期,具有结构性特点。03年疫情扩散期间,我国PPI同比自高位下滑,由3月的4.6%降至6月的1.3%,下半年整体平稳。分行业

42、看,对PPI波动贡献最大的6个行业中,拉动PPI下行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与国际油价下跌高度相关。黑色、有色等其他行业PPI则相对平稳。从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看,原油价格在海外因素与国内需求共振下自高位回落。受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恐慌情绪的影响,原油价格自2002年末开始大幅攀升。随后OPEC扩产从原油供给端形成价格压力,这一时期与国内非典疫情高峰重合。相对于海外因素,非典疫情对油价带来的冲击或较为有限。黑色、有色金属价格的上行趋势在疫情期间被打断。非典高峰期工业生产受挫,且需求端压力强于供给端,同时受上游原油成本支撑弱化制约,短期内出现一定幅度下滑。本轮疫情冲击可能

43、的新特征新冠疫情相对于非典疫情,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是传染力更强。传播指数R0是流行病学上判断病毒传染性的重要指标,即在无外力作用下单个患者的平均传播人数。WHO官方援引专家研究称SARS病毒的R0在2-3.3之间,而近期我国CDC的研究成果表示,新冠病毒的R0约为3.77,反映在传播速度和规模上则是指数级差异。二是潜伏期更长。非典的潜伏期在3-5天左右,而新冠肺炎潜伏期一般约为10天,且新冠肺炎在患者在潜伏期同样具有传染性,更加不利于疫情防控。三是重灾区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特殊。武汉地处九省通衢,水路、铁路、公路交通发达。武汉拥有水铁联运主枢纽港,同时是全国最大的铁路运输中转站,中转客流位居

44、全国第一,疫情对客运、货运方面的冲击巨大。四是疫情爆发时点不利。非典疫情高峰期主要在3-5月,处于节后复工稳定期,面临的人员流动压力相对较小。而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时间贯穿春运前中后期,是人口大量流动和聚集阶段。此外,两次疫情发生时的经济环境也有显著差异。一是复工情况不同。非典疫情引发全国广泛关注是在03年3-5月,当时全国生产建设已步入正轨,疫情期间也并无停工管制政策,下游消费品相关的轻工业增加值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仅较年初略有放缓。而此次疫情扩散叠加春节假期,并在全国范围内限制出行,工业企业复产的时间线存在差异。因此,非典期间需求冲击占主导、供给收缩较有限,而新冠疫情对供给端的影响会更显

45、著。二是经济所处周期不同。03年我国正处于经济上行周期,内生增长动力较强。非典对经济仅起到阶段性降温效果,企业盈利与居民收入并未因疫情发生根本性扭转,因此能够在疫情消退后较快恢复常态。而新冠疫情出现之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弱企稳”状态,逆周期政策也面临较多掣肘因素。遭受疫情冲击之后,从企业与居民部门的修复期可能更久。三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同。03年我国在全球经济中体量尚小,还处在跻身全球产业链的初期阶段,国内的需求扰动还不足撼动外部经济的正常秩序。而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无法绕开的一环,国内生产与需求的变动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外溢影响,我国已具有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综上,两次疫情特征和经

46、济环境存在差异,非典时期的经验对当下通胀的参考意义有局限。在当前时点下,宏观政策的应对思路值得关注。根据2月21日的政治局会议,可以看出虽然疫情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冲击,但是“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心没有改变,工作重心也在逐渐由“防疫”向“经济”过渡,因此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必将加强。具体做法在政治局会议中表述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这对应着一系列扩大总需求的宏观调控手段。我们知道,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经济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效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总供给变化的弹性。那么很有可能受制于经济效率的短板,总供给的增速赶不上总需求的扩张,从而出现

47、阶段性的供不应求格局。在这种格局之下,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水平有走强可能,驱动PPI上行,即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现象。因此,我们需要警惕当前的总需求拉动政策,可能带来的PPI上行风险。尤其是短期内(3-4月)一旦PPI走高,而经济真实增长仍维持在低位,类滞胀的经济格局就会形成。年中向后看,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可能逐渐显露。原因是,在疫情发展期,有些企业可能已经进入倒闭边缘,但由于处在停工期,暂时保持了“休克”的存在方式,其员工处于名义上被雇佣、实质上准失业的状态。伴随着二、三季度的全面复工,“休克”企业因无法重新正常周转运行而倒闭破产,员工也就彻底失业了。即使没有遭遇失业的居民,也会因为将近一

48、个季度的停工,影响到其全年的收入情况。综上,失业率上升叠加收入下滑,居民的整体收入预期必然受到不小的负面冲击。进入下半年,短期的总需求刺激政策可能退去,社会总需求的主要拉动力重回到居民部门身上。居民部门或因收入预期不佳,消费意愿和能力也必然受到影响。消费需求的收缩,CPI受到的冲击更直接。因此从全年的角度看,尤其是下半年,CPI整体还是有下行压力。新冠疫情下的CPI预判当下CPI面临的扰动因素较多,一方面,疫情会对经济不同部门的供求两端,产生不同方向、程度和节奏的影响。另一方面,食品端还存在着国内猪周期、禽流感,国外沙漠蝗灾等因素干扰。鉴于食品与非食品价格逻辑的差异,我们在下文分别推演、合并测

49、算。非食品端短期:结构分化突出,整体物价或强于季节性短期内(2-3月),疫情对不同商品与服务的供求影响非对称,或造成物价涨跌分化局面。预计有涨价压力的商品与服务居多,CPI非食品环比或略强于季节性。我们将CPI八大类的主要二级分项,展示在供求坐标系内,有助于辨析疫情发生的短期内,物价所受影响。商品与服务按象限可分为,需求增长型(第一、二象限)和需求收缩型(第三、四象限)、供给增长型(第一、四象限)和供给收缩型(第二、三象限)。根据45度分割线,左上为涨价压力类别、右下为降价压力类别,线附近为价格平衡类别。由于疫情导致多数行业生产停滞、复工延迟,除了部分医药及医护用品产能在政策支持下逆势增长,多数类别分布于供给收缩的第二、三象限,而需求收缩同时产能扩张的类别几乎不存在。首先,多数商品服务的短期供给低于常态,这与非典时期有很大不同。由于本次疫情升级正值春节期间,多数行业正处于停工状态或维持较低产能,而为了遏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