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各种类型诗歌鉴赏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各种类型诗歌鉴赏指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各种类型诗歌鉴赏指导羁旅诗鉴赏指导一【考点阐述】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
2、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知识梳理】一、羁旅诗常见主题: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二、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寒蝉悲凉。猿猴伤感。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三、羁旅诗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
3、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
4、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方法点拨】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感受诗美魅力。【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两首诗,然
5、后回答问题。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 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
6、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可以有两种答案: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误区透视】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3自己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
7、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4没有从羁旅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名词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乡 思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
8、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答:(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答:3比较阅读下列两首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答:4阅
9、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 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 桑 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
10、圆是几时?(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说明。答:(2)这首词所运用的比喻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参考答案】1(1)属于第一种。(2)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2(1)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被贬之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
11、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3(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
12、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4.(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2)“归梦”因旅次见闻而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5.(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13、”的。诗的语言朴实无华。6(1)这两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真挚的思念之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间多,难得团圆。(2)作者在同一首词中,对同一个比喻的本体“江楼月”,作了“相随”和“团圆”两方面的比喻。上片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的赞词;下片写“江楼月”“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尽在其中。本体相同,却命意不同。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写得真是
14、而独具特色。田园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优美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旅途情景的叙述等。在艺术表现上,或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或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诗人宁静的心境、隐逸的思想。这些田园诗大多写景新巧,画面明丽、语言活泼自然、风格清
15、新婉丽,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的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的刻圆细腻,引人深思;有的生动逼真,有的含蓄凝练。优秀的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爱。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笔下的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知识梳理】1鉴赏此类诗歌,一定要了解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诗的演变和发展。陶渊
16、明是田园诗的开山人,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2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析等,是常出现的考点,大家在复习时不可不注意。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
17、,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语言运用方
18、面,既要学会欣赏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1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答:2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农家忙的气氛。【误区透视】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对关键性的精炼传神的字难以准确判断。2即使找
19、到传神的字词,也不会联系所在句子做综合分析。3整体的画面感不强,缺少分析的层次性。4感受不敏锐,不善于抓住景物特征。5赏析时语言表达缺乏全面性。【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睛王 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田 园 乐王 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请回答“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答: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2)体现的思想情趣:(3)如何体现的: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
21、特点?答:(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排闼(t):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22、感?答:【参考答案】1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象似乎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2清晨,粉红的落花洒落一地,家童未及清扫,四周一片静谧,只有树上的黄莺在婉转啼鸣,却并没有惊扰主人的好梦。3(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
23、可。4(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画。(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5“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6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
24、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
25、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 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
26、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
27、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诗,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4分析
28、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此外,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通过不断地体味、剖析,从而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
29、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误区透视】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
30、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答:(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答: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酒肆留别李 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
31、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答:(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答: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苏 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答:(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答:4阅读
32、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日怅望马 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这里所说的“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请你就这首诗的“意”和“格”分别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1)这首诗的“意”(2)这首诗的“格”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山杨万里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余 杭范成大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
33、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答:(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答:【参考答案】1(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
34、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2(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
35、层次或角度表述。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4、(1)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既有客中留滞、思乡情切之意,又有年华渐老、感时伤逝之叹,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
36、坎坷不遇。(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写法,颇见匠心,全篇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与景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乔木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感”,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是前半景后半情的平常写法,就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妙。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咏史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咏史诗是诗人在阅
37、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炼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或感慨岁月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人们的青睐。这类诗歌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甚至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从诗歌内容上看,往往是咏史和抒怀相结合。从抒发的情怀来看,咏史诗大多将史实和社会现实、个人遭遇联结在一起。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意象、典
38、故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析与评价。有时不但考查诗歌常识,也涉及有关历史事实,所以需要一定的综合素养。【知识梳理】咏史诗一般由“史”和“咏”两部分组成。所以咏史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一些重要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一些重要的典故和古诗词基本的用典规律、用典方式,诗的意象、意境常识,以及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等等。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有:(1)借古喻今。(2)要效法古人。(3)怀古伤己,揭露社会现实。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故意借题发挥。(4)反思历史,警示后人。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
39、(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3)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方法点播】咏史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了解解读程序:披史入文,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该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2)在鉴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区别。一是不要把咏史诗看成是历史,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忠于史实。二是不要把咏史诗看成是史论,在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出全面的评价,只是抒发
40、某种感慨。(3)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4)要学会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真题再现】台城韦 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释】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韦诗
4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误区透视】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比较点找得不准确,事倍功半。(2)对相同的表现手法概括不清,说明不够具体。(3)分析思想感情没有从文本的具体语境出发,只是凭空猜想。(4)抽象提炼,缺少必要的评析。【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
42、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1)简析首联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2)有人说“伤往事”三字是这首诗的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隋宫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
43、岂宜重问后庭花。【注释】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1)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答:(2)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颈联说:“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答: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华清池绝句杜 牧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1)联系这首诗所涉及的史实,说说第一句中“起黄埃”三字有什么象征意义?答:(2)有人质
44、疑,“霓裳”怎能达到“千峰”之上?“舞”怎能“破中原”?显然不合情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析之。答: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 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1)有人说“惆怅”二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析。答:(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虽是写景,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请从艺术技巧角度作点赏析。答: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王 昭 君白居易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王 昭 君刘献廷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
45、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1)比较这两首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咏史诗,说说两者的立意分别是什么?答:(2)这两首咏叹王昭君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简述理由。答:【参考答案】1、“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2(1)对比。作战双方,一方“下”,可谓声势浩荡,不可阻挡;一方则“黯然收”,可谓兵败如山倒,不堪一击,对比中引人思考。“千寻铁锁”,不可谓不坚固,可是却“沉江底”;“石头城”不可谓不险要,可是城中却举出了降幡。(2)同意。前两联先写西
46、晋灭吴这一史实,不过,这仅是金陵古城演绎的一出历史悲剧,自三国吴以后,更有六朝悲恨相续的悲痛历史,由此引出“伤往事”这一思想情感;颈联感叹物是人非,人事变迁,对上句“伤”作了补充。尾联宕开一笔,怀古慨今,哀叹唐王朝将重蹈历史覆辙。3(1)宫殿被烟霞所锁,足见其巍峨壮丽。高耸入云;可是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却被芜城所代,几被遗忘。一个“锁”字折射出隋炀帝穷奢极欲、贪图享乐的本性。(2)今昔对比。现今隋宫衰草遍地,萤火全无,暗寓昔日逸游之胜况;现今杨柳垂老,暮鸦栖息,暗寓昔日之繁华。借景抒情。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引发读者思考亡国之因。4(1)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2)夸张手法。“霓裳
47、”上“千峰”是用以形容歌舞之盛,正是唐玄宗沉湎歌舞导致了“破中原”。这样写,将唐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并极具讽刺意味。5(1)同意。“惆怅”即“若有所失”之意,作者在首联就定下这样的感情基调:放眼望去,六朝繁华淹没在衰草之中,青山依旧,白云自闲。物是人非;颔联和颈联写所见之景,清丽恬静,让人流连。可惜自己不能久留,因此景之美不过徒留无奈而已;尾联对范蠡功成名就身退的追慕则更添惆怅之情。(2)“鸟去鸟来”是所见之景,是实;“人歌人哭”是人事变化,是虚。虚实映衬,突破时空,将山光水色、人事变化、历史沧桑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意蕴丰厚的美丽图画。6(1)白诗写昭君盼望归国,怀恋汉主,寄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