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13种类型知识梳理与解题技巧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13种类型知识梳理与解题技巧汇编.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3种类型知识梳理与解题技巧汇编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一一山水胜色一.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土维、孟 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二.主要情感1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 .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 .
2、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三.常用意象与意境1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2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幽人、樵夫、寺僧、道人、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意境特点:远离尘俗, 清幽静谧、清冷荒僻。四.常用写景技巧(-)描写: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角度变化(上下、俯仰、高低、 远近)白描1 .听觉角度:动静结合2 .视觉角度:绘形、绘色3 .细致程度:工
3、笔(细节)4 .其它:虚实结合、正衬反衬(-)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 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2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这类
4、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 贺知章咏柳(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 “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 “(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入,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 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
5、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 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曾巩 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自不量力,实际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 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四)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北宋宰 相李纲病牛:“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
6、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 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 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 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五)托物言理类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若言弦上有率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 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 (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
7、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 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三、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 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如以下两首:题榴花(朱熹)杨柳枝(白居易)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
8、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乂有谁来欣赏呢?(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 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如郑 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宇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
9、风中”是 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 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如 白云泉白居易画眉鸟(欧阳修)天平房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百喷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云泉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 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
10、潺潺,自由流淌, 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画眉鸟则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 /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四、咏物抒怀诗的常用手法(-*)整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 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抒怀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二)局部:1、比喻(以物喻人,物我合一)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 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绦;“垂矮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 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
11、作“垂冬委”。2、拟人朱敦儒卜算子“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 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把梅拟人化,既别致,又含蓄。黄庭坚水仙花“淤泥解作白 莲藕,粪康能开黄玉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同此趣。3、对比、衬托宋代王曙牡丹“枣花虽小结实成,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以枣桑 衬牡丹,讥讽华而不实之辈。陈毅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以 百花衬红梅,赞美不惧恶劣环境之人,都于鲜明对比之中,增加感染力。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
12、此身,不同桃 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杳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陈毅大雪 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风雪中的青松有一种凛然的浩气, 他沉淀了岁月飞扬的热情,象征着陈毅磊落的胸襟,那种雄气蓬勃的张力,与世抗衡的凌厉,令人刻骨惊 心,肃然起敬。5、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 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 静结合等。6、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
13、 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7、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8、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9、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 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五、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及方法归纳考题形式:(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缜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4)分析
14、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 .体察物态 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 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 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2 .品味寄托 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 但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 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 之志。3 .明辨技巧 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
15、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 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 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4 .操作步骤 “读清”全诗。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 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 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第六课先向歌诗求讽刺一社会写真一、解答讽刺诗词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 .明确讽刺诗词的内涵及分类。讽刺诗词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 喻诗
16、”,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喻诗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 合理现象,另一类则是通过品评历史事件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2 .掌握讽刺诗词主题常见表达方法。(1)借古讽喻今。古已有之,今人乂去做,是不知有古人也,所以借古之有来讽今人,使今人吸取教训I。(2)借物讽喻事。本意要说某事,不明说,而先言某事物,进而引起所说之事,委婉含蓄。(3)直接讽喻,表达情感。(4)比兴手法来讽喻。历代的讽刺诗,大都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中国古代文人 中庸性情的一种表现。比兴手法的使用特点:借助物象寄寓情感,达到委婉冲淡的表达效果。3 . 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
17、会现实。4 .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讽刺对象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5 .命题侧重于对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解读和探究。把握诗中对比、衬托的特点,揭 示诗歌的深层内涵也是命题的重点方向。、忧国伤时诗题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志士,谱写了一曲曲忧国伤时的诗歌,他们为不幸的民族而哭泣,为 不幸的时代而悲伤,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些诗人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有“一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陆游,有“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的夏完淳,他们忠于祖国,忠 于时代,永垂青史。这些诗,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曲折含蓄,可谓字字珠矶,篇篇锦绣。二、忧国伤时诗常见意象及内容秋
18、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风雨、雁、酒、泪等。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的词句;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 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三、忧国伤时诗表达的情感: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例】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选取为黄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 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 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
19、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 人深省,耐人寻味。2 .反映离乱的痛苦。【例】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烧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 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 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春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 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
20、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 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3 .同情人民的疾苦。【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
21、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 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 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土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 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 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 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例】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
22、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 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 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 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一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 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
23、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 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 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 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 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 可痛。4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例】登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
24、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皇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 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 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 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 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 感,开阔了诗的豁达
25、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 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5 .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6 .表达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情怀。7 .寄托身世坎坷、生不逢时的隐忧。四、忧国伤时诗的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今昔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烘托,比喻象征等。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一、人生哲理诗题解(-)概念“哲理诗” 一词自西方,起源于古希腊。未创“哲理诗”之名前叫“说理诗”。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 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用不同议论自身特点去揭示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叙 述过程中“理玄”,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
26、抒情性有机结合。它侧重生于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 传达理趣。它的写作方式是介于韵散文之间,篇幅有长有短,押韵自由。如老子道德经曹操龟虽寿,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而感发,内容幽远奥妙。如白居易的长 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 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 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 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
27、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二)哲理诗特点: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 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 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亶观书有感。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 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 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明青少年才华初露。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
28、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 蓄,寓理于形象中。二、人生哲理诗内容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 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 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 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绰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三、人生哲理诗表达的情感: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居高声
29、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 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曹操的“老犍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
30、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向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H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
31、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人生哲理诗的手法: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物来表现。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之 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 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一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苏轼的饮湖上初 晴后雨:“水光澈泄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
32、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 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 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一一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 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 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2)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 句。(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
33、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常用的词语有:或通过写 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寓情于景物,由景物悟理,因事见理),或借景(事、物)喻理,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 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 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34、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八课送别诗一、送别怀人诗题解一一距离产生美(-)概念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结,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 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俳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而 诗人的情感天生敏捷,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 的离情别绪。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
35、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二)代表人物及诗作: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跳楼饯别校 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高适:别董大骆宾王:易水送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三)送别诗的类型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
36、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 迹的友谊。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泄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 友人的羡慕。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 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四)形式标志:标题中
37、有“送”或“别”等字眼。二、送别怀人诗常见意象及内容A.空间意象: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 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 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满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海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濯陵,唐代时人们送 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B.时间意象: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
38、舟 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致的;再则,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法,并分析作用。五.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1 .把握意象:找准、找全典型意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体会画 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2 .分析意境: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象(意境)特点。3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4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5
39、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边塞军旅解读边塞军旅诗词的四把钥匙第一 “把”,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边塞诗词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这就需要从两方面把握:(】)把握作者及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边塞军旅诗词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 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顽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 目上加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毁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 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 的共鸣
40、。(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军旅诗词的大题材卜,其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 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 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等等。因此,我们鉴赏时要注意区别。第二“把“,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这首诗的一、二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 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 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不寒而栗。诗人从地点、 景物、
41、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第三“把”,弄清诗词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这就需要:6 1)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意象(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鼓角、战车、辕门、烽火等;7 2)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边隅、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 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如上例中的“鼓角”边隅,再结合“用兵”“流血”等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第四“把”,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 能使志
42、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C.环境意象:柳: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国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杨花(柳絮)一一飘忽不
43、定一一离愁别绪一一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柳(柳、杨)一一 “柳”者,“留”也,柳枝依依一一缠绵琲恻,离愁别绪一一送别怀人大糜(雁、飞鸿)一一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一一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一一壮士、 游子、怀人。杜鹃(杜宇、布谷、子规)一一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一一忧愁忧思、羁旅思归夕阳(斜阳、落日)一一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一一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流水一一流水不返,延绵不绝一一时光易逝,情意绵绵一一,怀占思念、爱恨情长秋一一满目苍凉一一思乡怀人一一游子、思妇月一一月有阴晴圆缺一一人有悲欢离合一一游子思妇连结古今,连结异地一一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一一豪放洒脱者D.乐曲:阳
44、关曲、骊歌送别诗常写的内容:1 .描写眼前送别的景物(或环境渲染)2 .描写想象友人离去路途中的景物3 .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景物4 .分别后自己看到的身边的景物或分别后自己的生活状况5 .回忆曾经与友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6 .借古人写自己的惜别。三、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一)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二)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机何处泊?天涯一望
45、断入肠。(三)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别黄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晒,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四)表明自己的心志。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荒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五)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暮春沸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英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一一“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送别诗的情感:1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2 .叮咛、称颂、
46、劝慰勉励友人3 .对友人路途艰险的担忧,对友人(或自己)前程的担忧4 .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5 .抒发分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生活没有乐趣6 .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漂泊的愁苦7 .借送别表达友人和自己的不得志,愤恨等8 .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9 .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10 .借送别言志诗。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入肠。情感2:宽慰别茶大(情深意长的勉励)千里黄云白噫,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送元二使安
47、西(情深意长的勉励)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诗人志节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故人西辞黄鹤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桃花潭水深千尺,烟花三月下扬州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赠我情小结:1 .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 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2 .感情色彩有(感情基调):(1)依恋与不舍一一低沉哀婉,伤感惆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