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18871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图为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三彩文官俑。本课结构 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唐的制度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时间: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评价: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

2、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科举制(1)过程A、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C、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D、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E、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F、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评价A、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加强了中央集权。F、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3)特点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3、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评价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科举制度在

4、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答案:1、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2、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3、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4、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大雁塔是唐朝新科进士的题名地。大雁塔坐落在今陕西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原名无漏寺,始建于隋朝,唐朝贞观

5、二十二年(648)扩建。扩建不久,唐太宗令玄奘从弘福寺迁到大慈恩寺主持寺务。玄奘为了保护从天竺带回的佛经,在唐高宗支持下,于永徽三年(652)在寺内修建大雁塔。大雁塔建在4米高的台基上,平面呈方形,初建时五层,武则天时改造为七层,塔身由砖砌成,高64米。当时的新科进士有一套庆贺仪式,其中最隆重的就是皇帝亲自到长安东南的曲江池赐宴和新科进士到大雁塔题名留念。宴会结束,进士都到大雁塔下,由擅长书法的人将所有进士姓名题写在塔壁上。白居易29岁及第,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现在大雁塔仍保留着题名的墨迹,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成熟。跟踪练

6、习: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正式地进行中央考试以外,如果要出任官吏,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标准主要是身言书判,考查官吏的行政能力,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故A项正确;题干表现科举体制下的官员选拔并不仅以考试作为最终依据,排除B项;材料并非仅仅强调重视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二、三省六

7、部制1、形成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职权(1)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2)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3)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跟踪练习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8、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得出三省制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度,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能体现行政效率低下的论述,故A项错误;题干中看不出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分散宰相权力在于加强皇权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3、发展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办公场所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跟踪练习唐朝宰相名色最多,若仆射,若内史,若纳言,若参预朝政,若同二、同三品,其为相则均也,为同平章事,乃资历之最浅者,自天宝之乱,多以资浅者为之,而此名

9、一定不易矣。这一现象()A使中枢决策机制出现了重大变革B加快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D分化了宰相事权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唐朝的中枢决策机制是三省体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出在宋朝,故B项错误;宰相的数量增多,可能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C项错误;由材料“其为相则均也”可知,这一现象分化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知识扩展政事堂及政事堂会议旧唐书职官志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政事堂会议是唐代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设立政事堂的最初目的是协调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

10、效率。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执掌封驳之权的门下省转至草拟诏书的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所设吏员,地位至重。在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

11、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为专人,肃宗以后改为轮代,以防秉笔宰相借执政事笔之权,独揽大权之弊。5、影响(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2)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办事效率,最终保证皇权独尊(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唐六典书影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朝三省位置图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由于职能分工不同,它们的官署位置也不同。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

12、城组成。宫城是皇帝及皇族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城中间是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东边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普通宫女居住的掖庭宫。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审核和颁发皇帝诏令,要随时备皇帝诏问,其位置设在宫城的太极宫内。宫城之南的皇城是其他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尚书省及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执行诏令的机构,位于皇城中心,承天门街东侧。承天门街即中轴线朱雀大街在皇城的一段。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大多品级较低,另外加上皇帝指定的一些官员,他们共同组成宰相会议,又名“政事堂”,会议地点为中书门下,设在中书省内。唐朝三省位置图反映了唐朝三省在处理政务上根据职能不同有着明

13、确分工。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的基础上提高了办公效率。这样,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跟踪练习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尚书省与其他政府机构设在宫城之南的皇城中。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体现出( )A.中央机构权力的相互制衡B.适于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C.尚书省不是最高行政机构D.中书门下省主管内朝事务答案 B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

14、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知识扩展唐朝均田制唐前期政府颁行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均田制,始自北魏,历朝多有变更。唐初为恢复生产,保证税收,在隋代均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唐于武德七年(624)、开元七年(719)、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次颁布均田令,取消了前朝奴婢、妇女及耕牛受田的规定,放宽了土地买卖的限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丁男(2160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其他为户者和老、寡、病、残等,授口分田、永业田不等。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可依品级请受5顷至100顷永业田,

15、勋官可依勋级请受60亩至30顷勋田。授田有宽乡、狭乡之别,迁徙、买田、授田规定不同。永业田为世业,不再收还。职官有职分田,官署有公廨田,收入充俸禄和办公费用。均田制的实施,对唐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保证政府赋役来源,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农民逐渐破产流亡,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直到德宗建中元年(780),两税法正式实行,标志着均田制彻底被土地私有制度所取代。跟踪练习新唐书载:“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唐代租庸调制()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发达的商品经济D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A

16、解析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唐代租庸调制规定按人口来分田,征收租、庸、调的依据是人丁,这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排除。租庸调制下“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可以纳绢布代替徭役。因此,租庸调制下实物地租和徭役并存,这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故C项排除。租庸调制下徭役可通过缴纳绢布来代替,这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排除。3、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2)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17、,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史料阅读史书这样概括两税法的实行背景: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18、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注释版籍:指户口册。中国历史上在纸张发明前国家用竹简或木简登记户口,常称户版或户籍,因此以后常用版籍代指户口。浸(jn)坏:逐渐被损坏。趣(c):同“促”,催促、急促。赋敛之司:指收税的部门。浮户:没有在户口册登记的人或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漏登,另一种是脱籍。土著: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意即一直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户。解读这段史料记述了唐代的赋税制度从初期的租庸调制到安史之乱后两税法的转变原因,以及两税法的基本内容。(3)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

19、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唐朝怀集庸调银饼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思考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汉到唐前期,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征税之本,而以人丁为征税之本的前提条件是纳税人必须有相应的土地、资产。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唐朝政府控制的农户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扩大了税源,

20、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经济危机,稳定了唐朝政权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征收标准。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问题探究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

21、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2重赋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答案利:分夏秋两次征税,明确纳税时间;扩大纳税主体,扩大了纳税面,确保了封建王朝的税收,解决了唐朝政府财政危机;明确各阶层税率,推进税收公平,两税法是以财产征税,不再以丁户来征税,照顾了人民的负担能力,体现了合理负担原则,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两税法实施后,中央财政实力得到加强,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以“人丁”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开创了我国封建历史上以土地和财产为基本计

22、税依据的先例。弊:税外加征,税外又出台许多苛杂,人民负担逐渐加强;配赋不均,两税法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旧有数额进行摊派,但由于战乱,田亩数量变化很大,而当时仍然以旧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折钱纳税,使得人们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动,负担不稳定;两税法按照资产计税,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产难以估算。跟踪训练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须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

23、据材料“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D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但没有体现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学习拓展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敦煌唐律疏议残卷答案特点:礼法并用、高度融合。自西汉以来,统治者不断积累治国经验,在总结法家“法治” “重刑”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吸收儒家怀柔策略,使法律制度不断儒家化

24、。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至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的礼为法律取舍的唯一标准,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有效地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科条简要,宽简适中。唐律继承魏晋以来法律条文力求简约的立法原则,自制定贞观律时起,“凡削繁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形成了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的立法特点,立法水平和技术都空前提高。酌量古今、用刑持平。唐律规定的刑罚(即法定刑)都是最为宽平的。人谓唐律“得古今之平”,并非溢美之辞。不仅死刑执行方式比较文明,而且适用于死刑的条款也大为减少,笞杖徒流刑罚的适用也相对较轻。语言精练明确,立法技术高超。唐律虽然仅有502条,但它法律内容丰富,法律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明确,立

25、法技术高超,不仅基本能调整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许多原则、标准比较周密,可操作性强。如自首、化外人有犯、类推等原则的确立,公罪与私罪、故意与过失等概念的明确,各种量刑标准的规定等。地位与影响:承前启后。唐律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杰出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承袭秦汉以来的立法成果,吸取魏晋北朝的律学成就,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完备性。唐律作为古代立法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为后世宋元明清各代立法提供了优秀的参照蓝本。泽被邻邦。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不仅直接影响了本国,而且还超越国界,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时期的刑书也大都参用唐律。可见,唐律在亚洲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