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检测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检测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检测练习一、单选题1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2从公元前8000一前7000年起,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以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几各有特色的农业中心。下列有关“农业中心”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西亚培植出小麦和南瓜B中南美洲培育出西瓜和棉花C东亚培育出水稻和粟D非洲培育出玉米和甜高梁3据考
2、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3、的唯一标志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5根据植物考古学显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逐步地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向稻粟稷麦菽“五谷丰登”式的农耕转变。这一变化()A凸显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B有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C说明了集体耕作的必要性D说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6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D刀耕
4、火种的农业发达7据考古学发现,在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约一万年以前的栽培稻种。 在广西甑皮岩遗址中,已发现有9000 多年前的石斧、石杵和家猪骨。 由此可推知,当时( )A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C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D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8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学会用火取暖B掌握动植物生长知识C种植和饲养水平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9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
5、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据此可知()A中国原始农业的领先性B农业文明的多源性C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D农业发展的同步性10下表为简明新全球史有关古代一地区的农业成就示意表。该地区是公元前9000年人们开始驯养牛公元前7500年以后培育出甜高粱公元前7000年以后绵羊和山羊传入公元前6500年以后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A东亚B西欧C中南美洲D西非11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6600年的陵墓墓葬中,有1/4的人有铜制饰物的陪葬品,其他3/4的人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碳13同位素含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此地()A阶
6、级矛盾尖锐B形成早期城市C手工生产进步D出现贫富分化12“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男耕女织、精耕细作13观察下面三幅图。它们可用于探究古代()A农业生产模式B文明交流状况C食物生产概况D区域食物结构1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
7、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15下图是一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玛雅玉米神石像。除玉米外,南瓜、豆子也是古代美洲人的主食,但最受喜爱和尊崇的仍然是玉米。对于古代美洲人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A玉米作为粮食作物的重要性B玉米在宗教上的神圣特性C玉米具有极佳的味道和口感D玉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16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的大型墓葬中出土了各种精美玉器,在一些小型墓葬内发掘出少量小件玉器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在良渚文化时期()图一良渚遗址出士的玉琮(祭祀神明的礼器)A墓葬等级由生产能力决定B产生
8、了农业和手工业分工C独特的地域文明特征出现D出现阶级分化和权贵阶层17下图是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据此可合理推知,当时()(备注:黍:大黄米;稷:干旱谷,有时也指黍或高梁;禾:即栗,小黄米,后也指水稻;框:黑黍子,古人视为嘉谷;来车:大小麦子统称;稌:糯稻)A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B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C小农精耕细作主导农作物生产D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18下表是有关中国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部分)。这反映了早期中国()遗址地理位置发掘内容兴隆洼遗址今内蒙古赤峰出土了炭化黍粒和粟粒两种小米遗存,共计1400余粒。原始农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等天文认识禹会村遗址今安徽
9、蚌埠土壤样品中有植物种子,农作物有稻米、粟、大麦和小麦,非农作物种子有莎草科、狗尾草、廖科等鱼化寨遗址今陕西西安从中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仅植物种子就多达29万余粒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性B文明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C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D中原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19骨骼考古学能够揭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考古学家施密特对世界范围内51个考古遗址的719例个体进行牙齿微磨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狩猎采集者的牙齿凹痕较多,其咬合面也比农民的咬合面更加粗糙。这很可能是因为A考古样本不足导致信度不高B各大洲地理环境的显著区别C不同人种的头骨有根本差异D农业社会的加工食品更柔软20公元
10、前8500公元前7500年,集体游牧生活第一次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着流动狩猎的生活,转而在主要河流附近和平原定居。这是因为()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B自然环境发生了转变C村落城市大规模兴起D集体生活失去了优势二、非选择题21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
11、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农业的传播斯
12、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概括早期农业的特点。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社会,农业处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它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具有脆弱性,一旦发生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出现灾民大量死亡,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供应短缺。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各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地理环境适宜的地区粮食高产、稳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生产总量都比较高;相
13、反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应对饥荒的能力弱,粮食安全系数低。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1761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1850年的曼彻斯特,更是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其次,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抬高了
14、粮食价格,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同时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为此,1838年,他们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第三,大规模的议会圈地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进行,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24阅读材料
15、,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秦汉宋辽金元清(1800年)全国耕地面积(亿亩)2.35.727.210.5粮食亩产量(斤)95110140-343155-337粮食总产量(亿斤)205.39591.41749.452340.97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斤)247.44641113.62456.0全国人口数(万人)320060001200030000人均粮食占有量(斤)641985.751457.9780.0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D【详解】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
16、万年时,那么材料中的更新世是旧石器时代,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所以出现了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这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表现,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A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剩余少,因此粮食保存技术不会高,排除B项;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即距今五六千年才会出现的情况,时间与题干不对应,材料没有强调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农业取得一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
17、】结合所学,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水稻和粟,C项正确;西亚培育了小麦,南瓜发源于南美洲,排除A项;西瓜发源于非洲,棉花发源于南亚的印度,排除B项;非洲培育出甜高梁,美洲培育出玉米,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文明。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可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
18、农人历书,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些信息都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在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多地都有农作物的培育,而非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楔形文字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古巴比伦有关于农业的历书,但无法判定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了农业为人类迈向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
19、标志,排除A项;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文字是祭司发明的,这是在说文字出现的过程,而非文明产生的原因,因此不能说“文明产生于祭司”,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中国中原地区)。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由单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种植的转变,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不同的农作物生长习性有所不同,这有利于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了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农耕文明发展
20、,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不同区域文明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说明这一变化是集体耕作导致的,材料中的农耕转变是不同地区文明交流的结果,排除C项;公元前3000年中国尚未建立真正的国家政权,而且材料中没有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战国至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在从战国至三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业种植作物并存的现象,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出现了变化,即由以粟为主到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作物并存,B项准确;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种植情况,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
21、行比较,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业种植作物并存的现象,并没有述及“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农作物的种植品种的变化,并没有述及“精耕细作”在其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湖南玉蟾岩遗址已经栽种水稻,广西甑皮岩遗址的石斧、石杵是生产工具,家猪骨说明已经圈养家畜,由此可知,当时已经掌握生产食物的技能,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等级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排除C项;精耕细作指依靠投入人力、物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22、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人类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D项正确。学会用火取暖、掌握动植物生长知识、种植和饲养水平提高反映了人类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但不是促使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农
23、耕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等地,并且各地最先培育出了不同的农作物,反映出农业文明的多源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其它地区,排除A项;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与世界各地最早培育出的农作物不同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古代农业发展具有同步性的结论,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人们开始驯养牛、培育出甜高粱、绵羊和山羊传入、培育出葫芦、西瓜和棉花”可知,古代非洲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
24、术,D项正确;东亚主要是古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排除A项;古代西欧农业不发达,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排除B项;中南美洲培植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向日葵、烟草、可可、龙舌兰、南瓜及某些豆类和薯类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发现的墓葬中,少数人有铜制的随葬品,而大部分没有,有随葬品的少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食物品种更为丰富,体现了此时出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能够反映贫富差距和阶级的产生,但不能反映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只体现了贫富差距,没有体现这种差距是在聚落还是在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铜制饰物,但没有体现手工业制品的水平,不能
25、反映手工业生产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12C【详解】根据材料“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并结合所学可知,“首领带头”、“天子亲耕”,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而且“籍礼”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经济进行比较,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是生产工具,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未涉及“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图一、图三描绘了古
26、埃及和中国的农业生产情况,图二描绘了罗马帝国的食物加工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三幅图都与食物相关,C项正确;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指种植什么,运用的水利设施及土地管理,仅从图片看不出生产模式,排除A项;从图片无法得出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根据图片无法得出具体的农作物和食物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根据材料“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可知,在汉代有关农业的文献中,记录了关于夫妻二人进行耕作的场景,说明在汉代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基本形成,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开
27、始使用及推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的场景,没有描述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夫妻二人进行耕作的场景,没有女织生产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根据材料“除玉米外,南瓜、豆子也是古代美洲人的主食,但最受喜爱和尊崇的仍然是玉米。”可知,美洲受自然环境所限,远古美洲人类食物来源十分有限,而玉米适应性极强,产量高,因此成为古代美洲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A项正确;玉米在宗教上的神圣特性,是因为玉米的重要性,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古代美洲人喜爱和尊崇玉米,主要是因为玉米对他们的重要性,而非美味与营养价值,排除CD项。故选A项。16D【详解】结合所学,大墓中
28、随葬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它们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机构来进行调节,这些玉器应为当时的贵族阶层所有,根据材料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出土了“各种精美玉器”,“小型墓葬”内发掘出“少量”“小件”玉器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据此可以得出,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阶级分化和权贵阶层,D项正确;良渚文化时期私有制的确立和阶级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但是只从该材料不足以得出当时生产能力如何、墓葬等级与生产能力的关系等,排除A项;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确实分工了,而且图片中的玉器也体现了手工技艺,但是只依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这一时期是否产生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排除B
29、项;材料没有良渚地区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对比信息,所以仅根据该材料得不出“独特的地域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根据材料“图片.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可知,大量粮食作物的采集地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此可推知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B项正确;“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小农精耕细作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开始”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根据材料“出土了炭化黍粒和粟粒两种小米遗存”,“土壤样品中有植物种子”以及“从中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
30、都体现了早期中国农业种植的相关状况,反映了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是通过考古遗存,来反映早期中国以农为本的文明特性,并非文明的区域差异性,排除B项;国家机器的建立才能表明国家形态的形成,仅从发现的农作物遗存,无法得出其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排除C项;仅从遗存中,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19D【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学家施密特对世界范围内51个考古遗址的719例个体进行牙齿微磨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狩猎采集者的牙齿凹痕较多,其咬合面也比农民的咬合面更加粗糙。”可知,农业的出现意味着人们能够种植作物、驯化牲畜、烧制菜肴,改善了饮食条件,因此牙齿的磨损程度较轻,D项正确
31、;材料强调采集者和生产者的生活对比,与考古样本可信度、各大洲地理环境、头骨差异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20A【详解】据材料“公元前8500公元前7500年,集体游牧生活第一次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着流动狩猎的生活,转而在主要河流附近和平原定居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发展种植经济和畜牧业,在河流附近和平原地区人类定居下来,A项正确;据材料“集体游牧生活第一次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着流动狩猎的生活,转而在主要河流附近和平原定居”可知,是人类选择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而不是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村落城市兴起是人类定居之后的产物而非之前,排
32、除C项;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集体生活优势仍然是明显的,排除D项。故选A项。21(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2)变化:生产集中;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影响: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消极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详解】(1)说明:根据材料“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业产生,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随着生产力的
33、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产生了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应运而生。(2)变化: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可知,生产集中;根据材料“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可知,实行倒班制;根据材料“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可知,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影响: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
34、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方面,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等等;根据材料“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极方面。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22农业起源多元化;农业起源较早;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少;少量的跨洲物种交流【详解】根据图中各洲农业发
35、展情况可知,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取代了原来的采集和渔猎,其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体现了农业起源多元化;农业起源较早;根据图中农业传播途径可知,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少;少量的跨洲物种交流。23(1)因素:生产力水平;经济模式;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社会财富分配;仓储设施;政府财力;政府政策等。(2)措施: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
36、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可知,生产力水平;根据“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具有脆弱性”可知,经济模式;根据“自然灾害将会造成地区性的饥荒和社会动乱”可知,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根据“官僚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粮食,在面临灾害或其他危机时,应对饥荒能力强”等信息可知,社会财富分配和仓储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还包括政府财力和政策等
37、。(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运河和铁路,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可知,疏通运河,使用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便利商品流通;根据“创建了反谷物法联盟,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可知,成立反谷物法联盟,主张自由贸易,敦促政府废除谷物法发布命令,严禁囤积居奇;根据“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可知,重视农业生产,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根据“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为工业提供廉价且稳
38、定的大宗货物运输,成为工业革命的生命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英国各地的经济交流,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大规模的议会圈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根据“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明进程等方面分析可知,加强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4论题: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论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比较安定,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超过社会粮食需求。两宋时期,租佃制度盛行,佃农拥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现稻麦轮作制,特别是
39、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下的粮食亩产量处于徘徊状态,影响粮食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生产面积日趋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过快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明清时期人均占有粮食急剧下降。综上所述,受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晚清社会潜伏着危机。【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述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对比春秋战国至清
40、朝时期,在全国土地面积、粮食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全国人口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方面的数据变化信息,可以提炼出相应的观点,如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述,如: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比较安定,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超过社会粮食需求。两宋时期,租佃制度盛行,佃农拥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现稻麦轮作制,特别是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下的粮食亩产量处于徘徊状态,影响粮食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生产面积日趋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过快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明清时期人均占有粮食急剧下降。最后,进行总结提升,再次明确提炼观点的正确性,如:综上所述,受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晚清社会潜伏着危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