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092010高一生物背多芬第 6 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 1 节 细 胞 的 增 殖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2.细胞的核质比二.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一)细胞周期(1 )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
2、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前期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4.后期特点: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
3、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三)有丝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染色体单体的变化规律区别J复制口着丝点分裂1科DNA 数:122染 色 体:112染色单体:020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含 量 2a f 4a4a4a4a4a f 2a染色体数2N2N2N4N4N f 2N染 色 单 体 0 f 4N4N4N00 染色体4N-rr2N-_ I I I I I 4间期 前 中 后 末 日 寸 间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步骤材料时间作用培养洋葱34 天制作装片(取材:根尖23 cm,10
4、 am-14 Pm分裂最活跃)解离解 离 液(15%盐酸+95%酒精)35min溶解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漂洗清水约 lOmin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和防止影响染色染色O.Olg/mL龙 胆 紫(醋酸洋红)35min使染色体着色制片滴清水,碎根尖,压片使细胞分散开观察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转高倍镜寻找分裂期四、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
5、同。不同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和重要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二节 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过程:受精卵一增殖为多细胞 一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一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
6、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注:持 久 性: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有,只是在胚胎发育时达到最大值;相对稳定性: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意 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二、细胞全能性:指己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
7、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 生殖细胞 体细胞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细胞的衰老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4)衰老的细胞内色素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衰老的原因:(1)自由基学说
8、(2)端粒学说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 谢 减 慢 一皱纹I酶 活 性 降 低 一白发细月看衰老1 个体 衰 老|色 素 积 累 一老年斑(形态、结构、功能)色素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I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V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如尾的消失,手指的形成。VS(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坏死二、细胞的凋亡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3,与细胞坏死
9、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第 4 节 细胞的癌变1.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 性 增 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2.癌细胞的特征:(1)能够无限 o(2)癌细胞的 发生了变化。(3)癌 细 胞 的 表 面 也 发 生 了 变 化。癌 细 胞 容 易 在 有 机 体 内 分 散 转 移 的 原 因3.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4.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 状态变为 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致癌因子 物理致
10、癌因子:主指各种辐射,如紫外线、X 射线等;化学致癌因子:如石棉、珅、亚硝胺、黄曲霉素等;病毒致癌因子:如 R o u s 肉瘤病毒等。原癌、抑癌基因突变正 常 细 胞-癌 细 胞 一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I表面发生变化,易分散和转移;必修3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 液 t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匕二杷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4、内 环 境(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11、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 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9 0%的水分、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激素、抗体、维生素及代谢产物。6、内 环 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N a+,C1-)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 7 0 k P a酸碱度:近 中 性,7.3 5 7.4 5,与 HCO 3-,HP O 4 2-有关。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 a HCCh/HzCO a N a,HP O t/N a H2P O.t正常的温度:3 7 度左右7、内环境作
12、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多细胞生物: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 f 液 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1 0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 1 .调节机制一一反馈调节r
13、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运的调节。I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 树 突(短)、轴 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2、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定义在课本P 1 6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3、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仃神经节)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
14、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定义在课本P 1 6 (关键词:动物体或人体,相对静止一一活跃)。(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一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f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一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一未兴奋部位)一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
15、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一突触间隙一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兴奋传导J静息时外正内负,受刺激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一 刺 激 一 动作电位一 电位差一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突触小泡(递质)一 突触前膜一突触间隙f 突触后膜(有受体)f产生兴奋或抑制6、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16、,有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7、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小区)一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区)一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一失 读 症(能听、说、写,不能读)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
17、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 s的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伊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动态平衡卵巢:雌性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
18、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睾丸:雄性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4、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孚L西登+省任H)月后月方iS友智菲梃 牛 勿 底油在吸收UIL幅分海分底一成车专引匕转*m归翔J物 质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 1.2 g/L5,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 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
19、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6、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胰岛A细胞分泌)促进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个弋用血糖浓度降低7.血糖不平衡:低于0.6 g/L 低血糖症 高于1.3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J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9、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20、与体温调节有关)寒冷刺激 下丘脑一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f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概念:课本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 肤(
21、血管、汗腺)(1)寒冷环境一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fI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收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_,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产 成 磁 条 热 减 少:骨 骼 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4、体温调节过程:f体温维持相对恒定.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
22、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垂体一抗利尿激素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一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次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1(+)(-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大脑皮层垂体II 热和屣激素产生渴觉 1(+)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23、I 1(-)-主动饮水 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排尿量减少。(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四、免疫调节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r 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 J免疫细胞 J T 细 胞(在胸腺中成熟)(淋 巴
24、 细 胞.、B细 胞(在骨髓中成熟)j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J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扎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2、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潜巴细胞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捽和清除功能4、幽: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 白质,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5、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 细胞起作用)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25、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4、细胞免疫:通过T 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增殖分化但细胞 抗体抗原 含噬细胞 例 胞 B细胞 J记忆B细 胞(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
26、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奇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增 殖 分 化 记忆T细 胞(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侵入细胞的抗 原 一 T细胞 J 化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邨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j 日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 疫 缺 陷 病:艾滋病7、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8、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 I D 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7、H I 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 N A(3)发病机理:H I 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一、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激素调节1、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2)外界刺激:光照、重力等。(3)原因:与生长素的调节有关(4)类型向光性:茎的向光性、根的背光性向地性:根的向地性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的实验:(1)达尔文的实验:实验过程: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不透光
28、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而推测: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后,在顶端可能产生某种“影响”(一种物质)传递到下部伸长区,造成下部伸长区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性弯曲。2、詹森的实验:过程:设置两个实验组:A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B组:在胚芽鞘顶端插入琼脂片,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结果:A组直立生长,B组向光生长。实验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不足之处:该实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由尖端产生,而不是由琼脂片产生。)3、拜尔的实验:过程:拜
29、尔在黑暗的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温特的实验:过程: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 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该物质,化学名称咧腺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取名为生长素,它能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胚芽鞘:胚芽鞘
30、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琼脂,学名琼胶,又名洋菜,冻粉。主要是由石花菜、江篱菜、鸡毛菜等红藻用热水提取出来的一种海藻多糖。云母是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族矿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锂云母等。6、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产生条件:单侧光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作用机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多一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一生长慢)f向光弯曲。尖端是指顶端1
31、mm范围内。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7、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一背光侧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一形态学下端运输(其它植物激素则无此特点)而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茎是由茎尖到基部,根也是由根尖到基部)。(外因)单小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疑问与解答】疑问: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请问什么是形态学上
32、端呢?在根部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分生区到伸长区,那么这是属于从,地 球 引 力 对 生j近地侧分布多外因4长素分布的影响I背地能分布少单例光引起生K素分布的影响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根、茎 本 身(根对生长索的敏感性强内因遗 传 特 性1茎对生长索的敏感性弱根的向地性Q 茎的背地性(向光性)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还是从下到上呢?解答:在根部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分生区到伸长区,那么这是属于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先长出的部分称为形态学下端,后长出的称为上端。因此生长素都是由后长出的部分(上端)向先长出的部分(下端)运输。关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问题:一棵植物一般分为根,茎,叶等器官,植物一般直立生长,根一般生活在土壤里即
33、地面以下,而茎叶等生活在地面以上。生长素产生部位一般是芽和幼叶,根尖也会产生生长素。但这些生长素要运输到作用部位。这里就涉及到运输方向的形态学上端和下端问题:以地面为基准,靠近地面的都是下端,远离地面的都是上端!对根来说,根尖是上端。对茎来说,茎尖是上端。生长素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载体,要耗能)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
34、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T 1 0 10 (mol/L)细胞成熟情况:幼嫩的细胞对生长敏感,老细胞对生长素比较迟钝。植物类型: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两重性的典型现象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果树整枝修剪上应用极为普遍,人工切除顶芽,就可以促进侧芽生产,增加分枝
35、数。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进行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杆插枝条生根 实验;用适宜浓度生长素浸泡托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托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生产无籽 果 实(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衽番茄);如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三
36、、其他植物激素r 赤霉素j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A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勺合成部位:根尖t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 r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I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植物激素间的关系植物的-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同时受遗传物质(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结果差异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在培养
37、基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诱导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但两者的比例变化后,诱导的结果是不同的:当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植物组织脱分化和根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根的发生);当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生长素时,则主要诱导植物组织再分化和芽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芽的发生)【疑问与解答】疑问: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它的作用又会被乙烯所抵消吗?分析:这个问题要从生长素与乙烯的关系说起,生长素是具有绝对的促进生长作用的,而之所以在高浓度的情况下,却具有抑制作用。其实是因为当生长素的浓度达到定时.,能刺激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却抵消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故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出抑
38、制作用。解答: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它的作用又会被乙烯所抵消的。(1)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具有腺喋吟环结构的植物激素。合成部位: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植物组织培养中能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2)赤霉素:是一类属于双拓类化合物的植物激素。合成部位: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主要作用:通过叶片、嫩枝、花、种子或果实进入植物体内,传导到生长活跃部位发生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株增高;能打破种子、块茎或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3)脱落酸:是一种具有倍半葩结构的植物激素。合成部位:根冠、萎蕉的叶片组织
39、、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等。分布部位: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4)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合成部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多种组织中,特别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经典试题 2007年广东】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K命题立意H 本题考查的是种子 催芽 与激素的关系。K试题解析种子休眠与种子中存在脱落酸有关,如桃、蔷薇的休眠种子的外种皮中存在脱落
40、酸,所以只有通过层积处理,脱落酸水平降低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水稻种子数量较大,用流水浸泡法更为实用。因此,在萌发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将脱落酸溶出后种子就能萌发。对促进种子萌发而言,选项里的激素C、D是直接促进,B是间接促进,只有A是抑制。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能自由交配、繁殖),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举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二、种群的特征厂 种 群 密 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特征迁入率
41、、迁出率增长型年 龄 组 成 稳定型I衰退型5别比例1、种群密度:(1)概 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2)特 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3)调查方法: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1.1样方法(1)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样 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
42、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蛇虫、跳蛹的密度等。(2)常用取样点状取样法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 图 4-1 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五点取样法示意图A图
43、4 1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 图 4-1 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 1 0 0 m 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 0 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 0,抽样距离为1 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 0 m 的前1 m 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原理:(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制定计划:
44、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一确定调查时间一讨论需要携带材料用具,列出清单一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实施计划准备一确定调查对象一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一计数一计算种群密度。注意事项a.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b.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如乔木的样方为1 0 0 m2,灌木为1 6 m2,草本为1 m
45、2o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d.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e.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 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4 2。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
46、的个体统计不全。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表 4 1)样方XIX2X3X 4X5X6X7X 8种群密度(株/H l?)3471 52498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答案:6.5株/m,1 .2标志重捕法(1)概 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
47、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4)注意事项: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5)计算公式个 体总数N 再 次 捕 获 个 体 数”初 次 捕获标志数“重捕的标志个体数相2 .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 .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2)意
48、义: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表4 2)类型图例年龄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小种群密度变化增长型A年幼个体大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A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心死亡率稳定衰退型曲年幼个体小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3)意义: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市: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5.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
49、动物在 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雄多 迁入率和迁出率“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 直接影响。蚁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年 龄 组 成-性别比例t直接影晌,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P等。(3)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6 .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龈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性别比例在一
50、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7 .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表4 3)(3)意义: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目类 叶、特点原因模式图实例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体的分布是等距离的。种群个体间的激烈竞争引起。*:*._ *.浮游植物、森林乔木、面粉中的黄粉虫等。均 匀 分 布随机分布种群内每个个体在任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个体间互不作用引起。.:*:Z-.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