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9217875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腧穴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腧穴总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二、腧穴总论n、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n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属经络属脏腑、腧穴的分类:经穴n腧穴分为 奇穴阿是穴经穴n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和归经的特点,而且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n 经穴的数目:战国黄帝内经约160穴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49穴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穴明-杨继州针灸大成359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穴一直延用至今n 其中一名双穴(十二经穴)309穴一名单穴(任、督脉)52穴奇穴n 凡未归入十

2、四经穴,而具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阿是穴n 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既无固定位置,又无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以痛为腧”。n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定经 定位 定名 主治作用经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局部作用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奇穴 无归经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主要对某病有特效局部作用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位置无专用穴名治局部病变三类腧穴的特点:3.腧穴的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乳下的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

3、,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大陵、丘墟、太溪等。4.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屋翳、库房、地仓、梁门等。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心俞、三阴交、血海等。、腧穴的治疗作用n近治作用n远治作用n特殊作用近治作用:n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

4、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远治作用:n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特殊作用n 双相良性调节作用n 当 机 体 功 能 低 下 时 机 体 功 能 增 强 某些穴位n(同一穴位)n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恢复正常n 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腧穴的定位方法:n 骨度分寸法n 体表标志法n 手指比量法n 简便取穴法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n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n 见13“常用骨度表”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

5、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 直寸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 8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6、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腰背部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峰缘后正中线 8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9 直寸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12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19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腘横纹,相当14寸)腘横纹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

7、距离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n 固定标志法:背部的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n 活动标志法: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皱纹。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n 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n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n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n用于四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n 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n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特定穴:n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8、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五输穴n 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n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n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n 所出为井,“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所溜为荥,“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所注为输,“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所行为经,“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

9、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所入为合,“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五输穴)原穴n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治脏腑病变。原穴)络穴n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首见于灵枢经脉。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有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n 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相互配合使用。原络合用称“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络穴)俞穴n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首见于灵枢背腧。n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俞穴

10、六脏(上部)背俞 六腑(下部)背俞 六脏(上部)背俞 六腑(下部)背俞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募穴n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n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募穴 两 侧 募 穴 正 中 募 穴 脏 腑 募 穴 脏 腑 募 穴肺 中府 肝 期门 胆 日月 脾 章门 肾 京门 大肠 天枢心 巨阙 胃 中脘 心包 膻中 三焦 石门 小肠 关元 膀胱 中极 6)郄穴n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

11、首见于针灸甲乙经。n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郄穴7)下合穴n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 三阳经的六个穴位。源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合 治内府”理论。治疗六腑病变。下合穴手足三阳 六腑 下合穴手足三阳 六腑 下合穴手太阳小肠下巨虚三阳明大肠上巨虚阳少阳三焦委阳足太阳膀胱委中三阳明胃足三里阳 少阳胆阳陵泉8)八会穴n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n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八会穴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

12、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会,故为脉会。骨会大杼,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髓会绝骨,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八脉交会穴n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 八个腧穴。始见于针经指南。n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n 八脉交会穴: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外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后溪通督脉

13、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10)交会穴n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黄帝内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n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6.腧穴的主治规律n 基本规律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包括分经主治规律和分部主治规律两个方面。1)分经主治规律n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以分经为基础,既能主治本经的病证,又能主治二经相同的病证,或主治三经相同的病证。说明分经主治既有其特性,又有其共性。2)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部的腧穴,除个别能治全身性疾患或四肢疾患外,绝大多数均治局部病证;胸腹部腧穴,大多可治脏腑及急性疾患;背腰部腧穴,除少数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证、脏腑和慢性疾患;少腹部腧穴,除能主治脏腑疾患外,还能治全身性疾患;四肢部膝肘部以上的腧穴,以治局部病证为主;肘膝以下至腕、踝部的腧穴,除能治局部病证外,还能治脏腑疾患;腕、踝以下的腧穴,除能治局部病证外,还能治头面、五官病证,以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疾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