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92107060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高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中高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_高三化学老师年度总结 说课稿是为进展说课预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三篇】,盼望对你有帮忙! 钠的化合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学问,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稳固上一节的学问,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根底,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详细内容和详细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

2、氧化钠的性质; 其次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把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娴熟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响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比照法、试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气氛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试验结果的过程培育学生形成勇于探究、擅长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

3、化碳反响。 二、说学情 1.学问储藏: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讨论的热忱。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学问和试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试验感兴趣,但却不肯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看、思索和探究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试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怀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纳:“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试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试验方面:演示试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试验。 3.多媒体帮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4、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看现象提出猜测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把握试验探究、比照争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稳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现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学问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熟悉,并以此绽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假如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进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比照试验验证猜测: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

5、,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奇妙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究竟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争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假如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诞生火的缘由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试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6、 学生演示试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响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响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试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试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

7、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响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响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试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响 学生依据现有仪器设计试验方案,师生互动争论出方案后,进展试验探究验证猜测。同时,以试验报告引导学生观看现象,并由观看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缘由。能够将试验与理论相结合。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响,从而到达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学问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学问

8、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讨论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响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响,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根底的试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参加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看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响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复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稳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9、2.设置课后习题稳固学问。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奇妙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定对Na2O2有着深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长到了课外,由学校延长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乙酸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进展所需的化学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熟悉,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熟悉,增加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10、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熟悉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进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学问构造: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其次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构造特点、乙酸的性质讨论、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亲密相关,从学问内涵和乙酸的分子构造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学问的稳固、连续和进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根底。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

11、点:依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殊是酯化反响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响演示试验的观看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规律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打算于物质的构造,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展了调整:(1)将乙酸的构造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熟悉。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熟悉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定使学生联想到它的构造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构造打算性质,性质反映构造观点的熟悉,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详细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响的过

12、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响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试验做了适当的改良(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加了学生对试验过程及试验数据的分析推断力量,到达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使学生把握乙酸的分子构造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把握酯化反响。 (2)力量培育通过试验设计、动手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加强根本操作训练,培育分析、综合的思维力量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讨论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响过程的分析、推理、讨论、培育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

13、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需相互促进,协调进展。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成为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其根本过程如下: 反应矫正评价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试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学问构造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根底学问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殊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肯定的熟悉,能把握常见的有机反响类型,具备了肯定的试验设计力量,渴望自己独立完成试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

14、通沟通根底。 2.学法指导: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试验,培育学生试验操作力量、分析比拟力量和创新力量,使学生把握如何通过化学试验设计和实施化学试验到达讨论物质性质的根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响演示试验的改良,突出了酯化反响过程、条件和试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试验气氛,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讨论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试验为根底,用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迁移进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绽开探究的过程。教会学生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力量。 五、教学手段

15、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试验、学生设计试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供应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时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 乙酸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进展所需的化学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熟悉,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熟悉,增加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熟悉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

16、可持续进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学问构造: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其次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构造特点、乙酸的性质讨论、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亲密相关,从学问内涵和乙酸的分子构造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学问的稳固、连续和进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根底。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依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殊

17、是酯化反响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响演示试验的观看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规律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打算于物质的构造,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展了调整:(1)将乙酸的构造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熟悉。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熟悉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定使学生联想到它的构造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构造打算性质,性质反映构造观点的熟悉,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详细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响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响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试验做了适当的改良(

18、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加了学生对试验过程及试验数据的分析推断力量,到达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学问技能使学生把握乙酸的分子构造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把握酯化反响。 (2)力量培育通过试验设计、动手试验,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加强根本操作训练,培育分析、综合的思维力量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讨论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响过程的分析、推理、讨论、培育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需

19、相互促进,协调进展。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成为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其根本过程如下: 反应矫正评价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试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学问构造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根底学问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殊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肯定的熟悉,能把握常见的有机反响类型,具备了肯定的试验设计力量,渴望自己独立完成试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沟通根底。 2.学法指导: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

20、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试验,培育学生试验操作力量、分析比拟力量和创新力量,使学生把握如何通过化学试验设计和实施化学试验到达讨论物质性质的根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响演示试验的改良,突出了酯化反响过程、条件和试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试验气氛,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讨论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试验为根底,用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迁移进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绽开探究的过程。教会学生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力量。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试验、学生设计试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等手段

21、,充分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供应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时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 高三化学试验根本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物质的检验、分别、提纯和溶液配制等试验技能。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形成良好的试验工作习惯。 3.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完成试验报告,并能主动进展沟通。 4.熟悉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条件掌握、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讨论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混合物的分别与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萃取的操作,分别与提纯过程的简洁设计。 课

22、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学问梳理 学问点1.化学试验的安全 一、试验操作规程 (一)遵守试验室规章 1.学生进入试验室后,须按指定座位就坐,不准大声喧哗,不得乱扔纸屑、杂物等,保持室内宁静清洁。 2.试验课前,学生要预习试验内容,明的确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3.学生试验前要仔细听教师讲解试验目的和所用仪器、药品的性能,弄清试验步骤;试验时要严格根据操作规程操作,细心观看,仔细分析,做好记录,写好试验报告。 4.要节省水电和化学药品,爱惜仪器设备。违反操作规程,损坏、拿走公物要按情节轻重和有关规定作相应处理,并记录在册。 5.试验完毕后,要仔细整理和清洗仪器,并放回原处;清扫试验室并关

23、好水、电、门、窗,经教师或试验员验收前方可离开。 (二)了解安全措施 1、剧毒药品要单独专柜保存。 2、试验中主要做到五防:a.防爆炸;b.防暴沸;c.防失火;d.防中毒; e.防倒吸。 其详细操作如下: 点燃可燃气体H2、CO、CH4、C2H2、C2H4等之前先检验纯度,防止不纯气体点燃爆炸。 H2复原CuO和CO复原Fe2O3等试验,在加热CuO或Fe2O3之前应先通入H2或CO,将试验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后,再加热,防止H2或CO与装置的空气混合受热爆炸。 制备有毒的Cl2、CO、SO2、H2S、NO、NO2等应在通风橱中进展,尾气应用适当试剂汲取,防止污染空气。 若加热方法制取气体,用排水

24、法收集气体,在收集气体时,先将导管从水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 一些特别试验,还需加装安全瓶。试验室易燃、易爆、有毒化学试剂应有专人妥当存放。废水、废液应妥当处理。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酸液溅到皮肤上,马上用较多水冲洗,若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并涂上3%5%的 NaHCO3溶液。浓碱液溅到皮肤上,用较多有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大量酸洒到桌上,可加适量NaHCO3中和,然后水洗。大量碱洒到桌上,可加适量稀醋酸中和,然后水洗。 (3)液溴、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用酒精擦洗。 (4)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在使用酒精灯时,有几点要

25、留意: 肯定制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肯定制止向酒精精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时,必需用酒精灯冒盖灭。不行用嘴去吹。 不要碰倒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应马上用湿抹布盖灭 (5)金属钠、钾、镁起火,用沙子盖灭或湿布盖灭。 (6)一般的割伤处理:应保持伤口洁净,伤口内有异物应马上取出,然后用酒精棉球去除伤口四周的污物,涂上外伤药物或消炎粉。不要用手触摸伤口或用水冲洗伤口。 (7)温度计水银球碰破,可用硫磺粉掩盖汲取。 (8)误服铜盐、汞盐等重金属盐,可喝豆浆、牛奶或鸡蛋清解毒,再服用泻药MgSO4等。 (9)制备有毒气体(例如Cl2等)可在通风橱中进展。 高中高三化学必修元素周

26、期表教案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讨论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需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查找到缘由。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构造,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构造,进而深入熟悉物质的组成和构造,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究物质的神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根底。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熟

27、悉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力量目标: 提高同学们区分概念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构造的讨论,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熟悉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构造的学问,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拟简单承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学问。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预备: 学生学习预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预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怀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现的方式) (二)

28、、情景导入,展现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构造亲密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一样。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构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打算。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9、(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全部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根底,为此,教材主要争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

30、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熟悉。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熟悉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构造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消失生命的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熟悉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熟悉。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

31、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构造特征。从的构造特征。从上述过程中熟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般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学问,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消失生命的缘由。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争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查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查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惜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

32、地球”的意识,增加关注人类将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熟悉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进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别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欣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相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熟悉地球是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沟通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熟悉。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沟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学

33、问,培育力量,进展共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进展,需要熟悉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熟悉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熟悉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争论沟通 先依据同学们过去的观看体验,沟通对天体和宇宙的熟悉。在此根底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熟悉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看天体外,重点引导

34、学生熟悉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熟悉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熟悉地球上消失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缘由。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进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忙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表达了宇宙是按肯定层次和构造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现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35、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楚。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挨次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沟通点评 鼓舞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沟通、展现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意科学性,并使学生熟悉到人类熟悉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出色奉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

36、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究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究竟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究和讨论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殊是各大行星的根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争论、点评 1.熟悉地球作为行星的一般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争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熟悉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其次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根本的数理学问比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

37、夹角、公转轨道外形)和构造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熟悉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学问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力量。如,观看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依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依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依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构造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拟各大行星,特殊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别之处的结论。最终,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 2.熟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别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别的行星?是由于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觉

38、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别性特点的熟悉,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索生命生存需要哪些根本条件;再比拟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根底”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沟通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其次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争论沟通评议。在自主分析的根底上小组争论,全班沟通。

39、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别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一般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学问的运用(留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力量(利用图表信息进展分析)、描述力量(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纳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查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始终在为查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觉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查找外星人的方向。最终全班沟通。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

40、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依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推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索的线索,同学们的思索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供应的思索线索争论;再依据自己把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其次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依据条件许可,参与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纳网上争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高中高三政治奇妙的货币教案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识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熟悉货币的产生、本质、根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学问。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

41、熟悉、分析经济现象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留意学习和领悟政治学讨论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根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学问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根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定性、两种根本职能的缘由与区分、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学问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力量目标 1、从详细材料入

42、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力量。 2、用纸币学问熟悉假币的违法性,提高区分假币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熟悉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根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索,争论、沟通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学问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拟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忆、争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

43、,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展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争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索p2两个问题,争论后作出进展点评。 商品必需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索,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