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物理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上物理教案.pdf(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 课时总 第 1课时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的以及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2 .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知道观察和实验应注意些什么?重点了解物理是研究什么难点教学方法讲 解 讨 论 观 察教学手段刻度尺等仪器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我们由于刚接触物理,还不知道物理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要我们学什么,考什么以及怎样去学好它,今天我们就来弄清楚这些问题。教学过程设计1.物理研究什么,(1)求学生看课本p l。图 0-1 中的四个图。提问:你会解答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吗?(2)学生回答: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培养同学们积
2、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熊力。(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补充一些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什么力使苹果下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使苹果下落。你知道月亮为什么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为什么火箭能飞上天?平静的水面为什么产生倒影?这是出于光的反射缘故。平面镜为什么能成像?哈哈镜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加热水才沸腾?这是由于加热使水的温度达到了沸点,发生了剧烈的的汽化现象。你会判断水是否沸腾了?水沸腾时从水壶中喷出的“白汽”是怎样形成的?雷声难道真是雷公电母发怒吗?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什么雷公电母,这是自然界小的火花放电。你知道量雨天为什么不能在大树下避雨吗?高大的建筑物上为什么要装避
3、雷针?电到家是怎么回事?(4)总结、并板书:引言 物理是研究关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的自然科学,找出规律,造福人类。2 .物理是有趣的:演示实验之前先简介实验装置,提出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猜其结果,然后再进行演示,对实验用物理知识小结,落实到学习物理是有趣味的。(1)演示P 2 图 0-2 实验,提问:鸡蛋会和纸片一起飞出吗?怜。、学生实验:先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注意要前后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手指。提问:这时你看到的手指有何特点。答,可看到手指是放大的。然后手持放大镜,把手臂伸直通过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答,可看到手指是放大的。然后手持放大镜,把手臂伸直通过放大镜看窗外教学过程设计的物体提
4、问:这时你看到的景物有何特点,答:通过放大镜看到的物体是缩小了,而且是倒立的,(实验为每两人一组,发给一个放大镜。)总之,物理现象是一个个的谜。学习物理能解开头脑内的迷、揭穿谜底。学习物理还能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研究物理研究方法、因此学习物理是有趣的。同学们要从小立志学好基础知识,长大能在科学上,在物理学上取得成就,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3.物理是有用的:(1)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讨论,说明学习物理知识的必要性。(2)教师指出学好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科学、如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基础:(3)简介无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板书,1,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5、。4.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1.引入:物理是有趣、有用的。我们要解开物理学中一个个的谜、要学好物理,应注意些什么?指出: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要学好物理知识,应特别重视观察和实验。三.思 考 与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四板书弓匕;i.物理研究什么:物理是研究关于力、电、光、热、声的现象,找出它发生的原因,并为人类服:务。二.物理是有趣的三.物理是有用的:四.学好物理的方法1.重视观察和实验:2.还要在生活中去学物理。五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课时总 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6、数字。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难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讲 解 讨 论 探 究手段刻度尺硬币书本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 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科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
7、高低。1.测量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2.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己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 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
8、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3.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
9、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
10、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 立 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 立 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4.正确记录测结果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5.误差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 位数字,是估读
11、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三.思考与作业练习:课后练习四板书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一.认识测量二.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2
12、常用单位:千 米(Km);分 米(dm);厘米(cm);(mm);彳;跋(u m );(nm)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三.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 度 尺(实验室常用)2刻度尺正确使用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四.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
13、五教学反思课题用刻度尺测长度课时总 第3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学习并练习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重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难点刻度尺的读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刻度尺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上一节课学习了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练习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1.复习:(1)用前观察刻度尺,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2)放投影片(学生练习读数)10 11 12 132.实验测量(1)直接测量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2)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
14、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并填入实验报告表格中。(2)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4)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长度=轮子周长X轮子转动的圈数。教学过程设计(三)课堂小结1 .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2 .在用常规方法测量有困难时,可采用今天学习到的一些特殊方法进行测量。三.思 考 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四板书用刻度尺测长度 i一直接测量 i二特殊测量(1)累积法(2)平移法(3)替代法(4)轮转法长度=轮子周长X轮子转动的圈数五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节活动:降
15、落伞比赛课时总 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学习并练习秒表的使用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重点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难点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刻度尺秒表等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练习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二 猜想与假设伞的形状面积伞绳三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 选择两个形状不同的降落伞其他因素保持一样。2 选择一样的高度(教学楼5 楼)3 同时放下降落伞并开始计时,降落伞落地停止计时,分别记下在空中
16、滞留的时间。四进行试验收据证据五分析论证六评估交流合作七学生讨论(面积和伞绳)教学过程设计(三)课堂小结1.按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降落伞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活动三.思 考 与 作 业 完 成 实 验 报 告。四板书活动:降落伞比赛一 提出问题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二 猜想与假设伞的形状面积伞绳三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四进行试验收据证据五分析论证六评估交流合作七学生讨论(面积和伞绳)五教学反思课题走进实验室(测试课)2时第5-6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2.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刻度尺的使用难点测量长度估读教法测试教具试卷主要
17、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1、组织教学,分发试卷2、开始测试3、测试结束做好准备完成试卷教学反思课题第 二 章 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认识运动课时总 第 7 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重点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阅
18、读课本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
19、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看图,讨论回答教学过程设计提问:看课本图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
20、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颗子弹的道理。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
21、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3.匀速直线运动!(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4。小结本节知识要点5.练习:课后练习看图思考回答回答三.思考与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四板书第 一 节 认识运动 i 匀速直线运动一、什么是机械运动:1 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做匀速直线运动。动。i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2、:2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教学反思课题第 二 节 运动的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 课时总 第 8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2.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时的单位换算。教具演示学生主 要 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从H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 5
23、页第二节大?”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阅读课本教学过程设计1.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1秒
24、、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4)单位:米/秒;千米/时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 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 每。交通运输中常用 千米/时 作速度的单位。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时,;千米/时=1/3.6米/
25、秒思考教学过程设计(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2.平均速度(1)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例题:课本第22页例题。教师进行规范化板演。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
26、求。解题规范化要求:!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4)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3、本节知识要点小结!提问: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计算匀速宜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读?怎样写?三.思考与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四板书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速度和平均速度i 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物体在5秒内通过一.速度:的路程是5米。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2.在匀速直
27、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i 1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动。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2.平均速度计算:速度=总路程/总时间4.单位:米/秒(国际)千 米/时(常用)v=s/t1米秒=3.6千米/时;1千米/时=1/3.6米秒教学反思总第9 课时课题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教具演示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学生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28、小木块各一个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中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观察回答教学过程设计1.实验介绍(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t所用的时间。(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
29、。练习使用秒表。(3)介绍实验步骤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I,V2,V3是否相等。(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l,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v2/2,空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完成实验讨论讨论教学过程设计三.思考与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做 P27小实验,测自己的步行速度。四板书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i1.实验介绍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教学反思课题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课时总第10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由丫=变形得到的公式:v=st和
30、/=的物理意义。tV2.能够应用速度公式和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解物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建立物理情景:明确研究对象: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列方程。重点应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将学生习惯于应用代数设未知量x(或 y)列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物理量符号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物理公式求解;涉入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情景并正确解题。教具演示投影仪;自制的投影系列胶片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及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本节课应用速度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路程的计算从基本公式V=s/
31、t,得变形公式s=v t,如果题目给出了速度和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路程。例 题 1 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L 2m/s,从家门到校门要 走 15m 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分析:题目给出了速度V和运动的时间t,那么就可用公式s=vt来求出运动的路程。解题时单位先统一,如果速度是m/s,时间要化成s 作单位,如果速度是K m/h,时间要化成h 作单位,这题中要把时间改为秒作单位。已知:v=l.2m/s,t=15min=15X60s=900s求:s解:由 v=s/t可得s=vt=l.2m/s X 900s=1080m答: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二.时间的计算 例题2 郑
32、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约lOOOKm,从郑州开往上海的快速客运火车,要运行14h到达上海,已知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约700Km,假设火车在郑州南京间的速度跟郑州、上海间的相等,那么从郑州开出的为车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南京?教学过程设计分析:先根据郑州、上海的铁路线长Si和 运 行 时 间 求 出 火 车 的 平均速度V,再根据V和南京、郑州间的铁路线长S,利用从基本公式变成得来的公式:t=s/v,求出郑州到达南京需要的时间。遇到较复杂的题时,要画出示意图,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解答问题。t=?s=700Km,-A-南京郑州R 0 夕上海S!=1000Kmt=14h己知:s 1=1 OOOKm,ti=
33、14h,s=700Km求:t解:v=s|/t=1 OOOKm/14h=71.4Km/ht=s/v=700Km/(71.4Km/h)=9.8h答:大约经过9.8h到达南京。三.练习:课后练习三.思考与作业 P28:3四板书第四节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i 二.时间的计算,路程的计算 已知:S|=1000Km,ti=14h,s=700Km已 知:v=l.2m/s,t=15min=15X60s=900s 求:t求:s解:v=s1 /t t=1 OOOKm/14h=71.4Km/h解:由丫=$/1:可得:t=s/v=700Km/(71.4Km/h)=9.8hs=vt=1.2m/s X 900s=1080m
34、答:大约经过 9.8h 到达南京。答: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1080m.i教学反思课题第 二 章 运 动 与 能 量(测试课)篱总 第 11-12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2.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参照物的选取难点速度的测量教法测试教具试卷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1、组织教学,分发试卷2、开始测试3、测试结束做好准备完成试卷教学反思课题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课时总第13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传播速度。3 .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知道声音在空气中重点声
35、音发生和传播难点回声测距离教法讲解,探究,讨论教具音叉,乒乓球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教学过程设计声音的发生(1)演示课本图3 T,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 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声音的传播(1)
36、课本图3-2 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 5 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教学过程设计四.回声(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
37、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 s 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 7 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 过 1.5 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 4 0 m/s ;t=1.5 s求:S解:s=v t l=3 4 0 m/s X 1/2 X 1.5 s=2 5 5 m答:略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三.思 考 与 作 业 1、课 堂 练 习 2、课后练习四板书第 一 节 认识声现象:2.声 速(1 5)3 4 0 m/s音的发生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8、。体。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三.回声声音传播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 s 以上,1 7 米)传播。2.利用回声测距离:s=l/2 s 总=l/2 v t。五教学反思课题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课时总第14-15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难点频率教法讲解,探究,讨论教具演示收录机、发声齿轮、塑料硬片等。学生梳子、塑
39、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高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欣赏歌曲教学过程设计一.音调!(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
40、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
41、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高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听声分析实验教学过程设计(4)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图3-11,读后教师作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二.响度(1)我们把 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2)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三.音色(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
42、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四.归纳小结本课内容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阅读读图三.思考与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四板书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一、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距离中振幅。快慢有关。3.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2.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i三
43、.音色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1.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二.响度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五教学反思课题第 三 节 噪 声 课时总第16课时教学目标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3.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难点教法环境保护的教育。讲 解,讨论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
44、声。我们这节课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教学过程设计1.将课前刻印好的本课阅读提纲分发给每位学生(或板书在小黑板上)。阅读提纲!(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认识什么是噪声?!(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4)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5)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7)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2.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文、读图,并进行讨论。
45、!(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噪声的来源”后,按四人一组讨论提纲中的(1)、(2)、(3)、(4)问题(讨论时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然后全班发言,教师进行补充。(板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地杂乱无章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阅读讨论教学过程设计(2)演示: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讲述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喇叭鸣叫声,商店内招揽顾客收录机大声播放音乐声等,这些都使城市
46、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干扰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干扰学校正常教学。!(3)讲述“分贝”,分贝是计量噪声强弱的单位。讲述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3-13利第三段课文。读后连续组织学生讨论提纲中的(5)和讨论 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 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 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教师归纳后板书: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4)阅读课文”怎样减弱噪声,请同学们说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引导学生根据城市建设情况,政府部门采取了在一些街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禁止燃放鞭炮、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计量仪表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弱城市噪声,使人们正常地进
47、行工作、学习和有安静的休息环境。(教师板书: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三、小结本课内容!1.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2.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3.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政府部门采取控制减弱噪声的措施。!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做到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总结本章知识阅读三.思 考 与 作 业1、课 堂 练 习2、课后练习四板书第 三 节 噪 声 :四.怎样减弱噪声一.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1.物理学角度:;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2.环境保护角度:3.在人耳处减弱。二.噪声
48、等级1.分 贝(dB)三.噪声危害 i五教学反思课题第四节声与现代科技课时总第17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传播速度。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知道声音在空气中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难点回声测距离教法讲解,探究,讨论教具音叉,乒乓球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教学过程设计五.声音的发生(1)演示课本图3 T,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49、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 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六.声音的传播(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七.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
50、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 5 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教学过程设计八.回声(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 s 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 7 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 过 1.5 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 4 0 m/s ;t=1.5 s求:S解:s=v t l=3 4 0 m/s X 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