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句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句式.ppt(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许多是不同的,辨识这些不同,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疑问句 否定句 固定格式一、判断句 知识要点:现代汉浯中,主要由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
2、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九种,另外还有三种特例。1.形式:者,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2.形式:者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形式: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夫水,智者乐也。(愚溪诗序)4.形式:者,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5.形式:,(无标志)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形式:乃/则/即/皆/固/诚/耳/本/素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五人墓碑记)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中山狼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臣本布衣。(出师表)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7.形式:为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8.形式: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9.形式:非(否定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特例:有些以判断句形式出现的文言句子,但并不表示判断,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种特例有三种形式。1.用判断句表示比
4、喻的修辞手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篇)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2.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五蠹)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较复杂的内容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5、,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 知识要点: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的被动句,常见的有九种形式。1.形式:于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2.形式: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3.形式: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形式: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赤壁之战)5.形式: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6.形式:为所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7.形式: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8.形式:被 忠而被谤。(屈原列传)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9.形式:无标志(或省略了“于”的引进,或主语后用其他动词表主语被动)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特别提醒】“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
7、或见怒也”,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三、倒装句 知识要点:在现代汉语里,句子成分的顺序,通常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谓语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如果和现代汉语不同,出现了前后倒置的情况,这样的句子就叫做倒装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1.表感叹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渺渺兮吾怀。(赤壁赋)2.表疑问 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鸿门宴)(二)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毋”/或否定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等)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寂寥而莫我知也。(愚溪诗序)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诗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沛公安在?(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赤壁之战)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9、,而又何羡乎!(赤壁赋)(3)以“之”或“是”作标志,以加重语气。(“之”“是”无实义)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2.介词的宾语 (1)介词“以”的宾语前置。秋以为期。(以秋为期)(诗经卫风氓)何以知之?(资治通鉴)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2)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项王、项伯东向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主语或宾语)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0、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疆土之新辟者。(治平篇)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4.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四)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翻译时原则上放回谓语前,标志性词语有“于”、“乎”、“以”
11、等。1.形式:于 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2.形式: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形式:以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忌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采草药)四、省略句 知识要点: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代汉语的省略更为常见,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古代汉语中大致有以下五种形式的省略:省略主语、省
12、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词、省略介词“于”。(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略: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秦)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蒙后省略:(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3.对话省略:(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二)省略谓语 1.承前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2.蒙后省略: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追
13、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歧路亡羊)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3.特定省略: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三)省略宾语 1.省动词宾语:秦王遂拔(之-代剑)以击荆轲。(荆轲刺秦王)急击(之-代沛公)勿失(之-代时机)。(鸿门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之-石块)而求之。(石钟山记)2.省介词宾语:临不测之渊以(之-代不测之渊黄河)为固。(过秦论)秦王不怿,为(之-代赵王)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代项羽)谋。(鸿门宴)(四)省略兼语 杞子自郑使(之-代报讯人)告于秦。(殽之战)
1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代蔺相如)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国者无使(己-代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五)省略介词“于”晋军(于-在)函陵,秦军(于-在)氾南。(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蹑足(于-在)行伍之间,而倔起(于-从)阡陌之中。(过秦论)且少仕(于-在)伪朝。(陈情表)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在上)形骸之外。(兰亭集序)有碑仆(于-在)道。(游褒禅山记)五、疑问句 知识要点:在古代汉语里,借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和疑问语气词等)的帮助而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常见的形式有九种:1.用疑问代词表疑问(谁、孰、何、安、曷、胡、焉、奚等)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吾与徐公孰美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舍问,其奚(奚:何)决焉?(问说)2.用疑问语气词表疑问(乎、诸、欤、邪、耶、哉等)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3.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4.疑问代
16、词、疑问语气词全不用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黄生借书说)倘汝有灵,可能告我?(祭妹文)5.用否定词表疑问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妻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6.用疑问副词表疑问(独、岂、几、庸讵等)疑问副词经常与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合用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合用中使用的疑问、反诘语气副词有“岂”、“几”、“独”、“庸讵”等;语气词有“哉”、“乎”、“邪”等。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孟子告子章句上)(为什么一讲到人类便产生怀疑了呢?)父母岂欲吾贫哉?(大宗师)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
17、人间世)(假使它不做社树,岂不就遭到砍伐之害吗?)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人间世)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齐物论)(庸讵:“难道”,反诘副词)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大宗师)7.用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表疑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8.用固定结构表疑问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
18、书)9.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殽之战)是谁之过欤?(季氏将伐颛臾)舍问,其奚决焉?(问说)【特别提醒】“独”作为副词时,主要用来表示范围,从多数中举出一个,相当于“特”或“只”、“仅仅”、“偏偏”,也正是基于这种含义,“独”可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岂”“难道”。在反问句中,当其与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搭配使用时,具有反诘副词的特性。六、否定句 知识要点: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
19、、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表否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冯谖客孟尝君)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劝学)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七、固定句式 知识要点: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
20、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下面将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列举出来,以便大家复习。1.表陈述或判断 (1)所以 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原因)(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凭借)(师说)(2)有所/无所 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3)有以/无以 是“有所以”“无
21、所以”的省略,有时还写成“有以/无以”,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没有什么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没有办法用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4)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势,增加商量、推测语气。后面的“也”“矣”“乎”用法一样,语气轻重略有差异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22、)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精通)2.表委婉 (1)得无乎(邪、耶)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译为“该不会吧”或者“只怕是吧”“莫非是吧”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邪?(促织)(2)无乃乎(与)/毋乃乎 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乎”,意思不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表反问或疑问 (1)不亦乎 用于委婉的反问句,译为“不是吗”(
23、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作“难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2)何为/何以为 都是表反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何”用“奚、曷、恶、安”等意思一样。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世方乱,安以富为?吾英王,奚跪为?(3)如何/奈何/若何 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分开用时译为“对怎么办”其妻献疑曰:
2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如;何若 表达的是疑问语气,译为“怎么样”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为何若人?(公输)(5)岂哉?(欤、乎、乎哉)是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配合,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6)庸乎/其庸乎 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晋其庸可冀乎?(左传僖公十五年)4.表比较、选择、取舍 (1)孰与/与孰 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比较取舍。译为“跟比较,哪个”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与其孰若/与其岂若 表示从比较中取舍,舍弃前者,选取后者,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3)与(与其)无宁/宁不(无)译为“与其宁可(不如)”“宁可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