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完整版)资料.doc(2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铁站施工监测方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第一章技术要求1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及周边环境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概况本站施工范围内土层分布较为稳定,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第四系上更新冲洪积层。车站穿越地层主要为黄土状粉质粘土、黄土状粉土、粉细砂、中粗砂。车站结构底板坐落于中粗砂上。各层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见表1。表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编号土层名称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粘聚力摩擦角渗透系数侧阻力标准值地基承载力标准值(%)(g/cm3)(kPa)()(m/d)(kPa)(kPa)1黄土状粉质粘土23.91.902817401
2、602黄土状粉土13.81.911525451701粉细砂-1.950270.5-5451702中粗砂-2.000305-50602201粉质粘土26.11.933018501803粉细砂-2.100281-20602001细中砂-2.010281-30702202中粗砂含卵石-2.1003510-100803004粉质粘土24.11.95251860190(2)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钻孔最大深度43m,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能测到地下水位,根据对周边水井的调查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场地赋存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二),埋深大约45m左右。本次勘察未见上层滞水,但由于大气降水等原因,不排除
3、局部存在上层滞水的可能性,因此设计施工时须考虑上层滞水对本工程的影响。(3)抗浮设防水位本站抗浮设防水位标高49.96m。地下水位为抗浮设防水位标高时,车站结构抗浮安全系数大于1.05,结构抗浮安全性满足要求。(4)场地的地震评价及不良地质情况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场地类别为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车站场地位于构造相对稳定地带,无新构造活动迹象。场地地势平坦,未发现有泥石流、滑坡、采空区、岩溶、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目前存在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为黄土湿陷,地基湿陷等级为级,具有轻微湿陷性,对车站主体结构无影响。1.3结构设计形
4、式及施工工法车站为地下双层三跨框架式结构,岛式车站,车站采用明挖+盖挖顺作法施工。车站结构覆土厚度平均为3.0m。车站标准段基坑一般采用8001300围护桩+3道钢支撑的支护形式,标准段桩长为19.79m,嵌固深度约为5.5m;盾构端头井段基坑采用8001300+3道钢支撑+倒撑的支护形式,盾构段桩长为22.03m,嵌固深度约为6.2m。盖挖段基坑采用8001300围护桩+3道钢支撑支护形式,L型冠梁上设置24.18m10m钢梁。盖挖段桩长为21.17m,嵌固深度约为7.5m。2监测目的实施监测目的具体包括:(1)通过监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
5、。(2)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采取工程措施来控制地表下沉,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面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3)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4)通过监测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监控。(5)通过监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3编制依据3.1依据文件(1)车站监控量测设计图, (2)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管理办法(试行), 3.2主要规范、规定和标准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2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6、 50308-202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 规范 GB/T 12897-2006;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3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3(J)133-202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1)系统性原则 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 发挥系统功效,对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可靠性原则 所采用的监测手段应是比较完善的或已基本成熟的方法; 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
7、期内使用; 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 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 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位置;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方法或手段、监测元器件种类或型号及测点保护方式或措施; 结合施工工
8、况调整测试时间、测试频率。(6)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关系,减少测点布设数量,降低监测成本。5 监测对象(项目)、布点及点位保护措施综合考虑相关规范及设计文件监测要求,结合本工程监测对象、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点优化布置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表2 监测对象、项目及测点布置一览表序号现场监测对象监测项目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点数量1周边环境地下管线沉降主要影响区测点布设间距515m;一般影响区1530m。173个2道路及地表沉降在基坑四周距基坑边10m范围内沿基坑边设2排沉降测点,排距38m,点距5
9、10m。138个3建筑物沉降距离基坑20米范围内;建筑物拐角、高低悬殊、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基础埋深两侧,每栋建筑物不少于4个沉降点,两组倾斜测点。68个4现场巡视基坑内外观察基坑开挖后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地表、建筑物及地表裂缝情况,围护结构及支撑情况。-5明挖段主体结构围护桩顶水平位移沿基坑长边设34个主测断面、基坑短边中部各设1个测点(同一测点可以兼做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观测使用)。26个6围护桩顶垂直位移沿基坑长边设34个主测断面、基坑短边中部各设1个测点。26个7围护桩体水平位移沿桩竖向监测间距为0.5m,监测总深度与围护桩深度一致。26个8钢支撑轴力监测截面易选择在支撑的端头42个9围
10、护桩内力与围护桩顶位移测点相应位置34个主测断面,该断面在基坑两侧对应的围护桩均设测点。52个10基坑底部隆起根据基坑长度在其中线处设2个测点2个注:上表中监测点数量为区间监控量测设计图所提供;施工中各监测点位置布设有困难时,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6监测作业方法6.1现场安全巡视 工程自身结构安全巡视明(盖)挖法基坑安全巡视巡视的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体系有无裂缝、倾斜、渗水、坍塌;支护体系施作的及时性; 基坑周边堆载情况;地层情况;地表积水情况等。巡视过程中须注意人身安全,听从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发现基坑围护结构支撑或锚杆周围土体大范围塌落、周边地表明显沉陷、支撑明显扭曲变形
11、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记录表。 地下管线现场安全巡视(1)首次巡视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地下管线做首次巡视。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地下管线现状,巡视该管线周围有无地面裂缝、渗水及塌陷情况、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以及井内有无积水或积水的深度等情况。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记录裂缝的位置、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井内有积水的要记录积水的深度以及积水来源。对在施工影响前已经出现的地面裂缝、井内积水等异常情况,采用拍照的方式进行影像资料存档。(2)日常巡视巡视的内容包括:管线沿线地面开裂、渗水及塌陷情况;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以及井内有无积水或积水的深度等
12、情况等。对在首次巡视中发现的既有裂缝测量其宽度并与初始宽度进行现场比较。发现地下管线持续漏水(气)、检查井内出现开裂或进水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记录表。 道路、地面及建筑物现场安全巡视(1)首次巡视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道路、地面、建筑物等做首次巡视。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沿线主要道路地面有无裂缝、地面隆陷、建筑物裂缝。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记录裂缝的位置、形态,用游标卡尺或裂缝读数显微镜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并采用拍照的方式对既有裂缝、地面隆陷等情况进行影像资料存档。(2)日常巡视巡视的内容包括:地面裂缝;地面沉陷、隆起;地面冒浆;建筑物裂缝。对在首次巡视中
13、发现的既有裂缝测量其宽度并与初始宽度进行现场比较,发现新增地面裂缝或裂缝发展速率超过预警标准、地面隆陷、地面冒浆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 监测设施巡视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监测元件的保护情况。 现场安全巡视频率每次现场监测工作实施时同时进行现场安全巡视,并保证每天巡视一次。以下特殊情况适当加密巡视频率:关键工序施工(如加撑、拆撑等);当监测值及变形速率均超过控制值;巡视发现周边环境对象或支护体系稳定性出现问题;坑边超载;暴雨等特殊天气;场地地质条件变化较大。6.2 地表沉降监测 基准点布置地表沉降监测基准网(高程基准网),以
14、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精密水准点上。高程基准网由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施工区域附近的地铁施工精密水准点作为水准高程起算点,并兼做水准高程基准点。(1)沉降监测基准点应处于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保持长期稳定的位置,数量为3个,编号为JD1JD3。可选择布置在基础较深且沉降稳定的建(构)筑物上,也可另行设置稳固的基准点。沉降观测基准点埋设方式如图2所示。保护盖板钢管(混凝土)隔离层钢板钢筋原状土层半刚性路面100cm图2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2)工
15、作基点布设于便于观测监测点的相对稳定且易于保存的区域,另外,工作基点布设时还需考虑方便引测高程基准点。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对工作基点的保护。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监测点布设应把握以下原则:应先布设管线沉降监测点以及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地表沉降测点布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同点监测,避免在同一区域重复布点。 为保护地表沉降监测点不受碾压影响,监测点采用标准埋点形式,采用人工洛阳铲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时注意监测点的标志盖应与路面保持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测点应埋设稳固、标记清晰,方便保存。地面沉降监测点埋设方式如图3所示。依据设计图纸要求,在本站基坑周边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
16、,监测点编号由基坑向外侧增大,依次为DB01-01、DB01-02;监测点共计138个测点。图3 地面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监测方法采用电子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铟瓦条码尺进行观测,所使用仪器应经具有相应资质的仪器检定单位鉴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仪器如图4所示。图4 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2次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即在基准网每次复测后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指标为:两次高程互差为2,如果符合公式条件,则视为稳定。(为两次高程互差,Q为权倒数,为单位权中误差,取0.15)。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
17、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宜1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基准网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0.3mm(n为测站数)以内,每站高差中误差在0.15mm以内,具体观测要求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21级垂直沉降监测网技术要求,其主要技术要求详见表3。表3 垂直沉降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300.51.50.30.40.50.15
18、0.300.4地表沉降监测网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21级垂直沉降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详见表4。表4 垂直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501.03.00.30.71.00.50.60注:上述两个表中n为测站数,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同一测站两次测量高差较差应满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水准仪i
19、角不得大于10。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前先检测点位的稳固情况,观测时应遵循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路线的三固定原则;观测时,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以及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在观测开始前,对仪器进行预热,预热次数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在设站、迁站时做好仪器防曝晒工作;防止尺垫发生意外移动,
20、尽量在安全、稳定位置放置尺垫,放置好尺垫后用脚用力踩实;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 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数字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使用专业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01mm。测点埋设后进行2次初始值测量,在限差允许范围内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以后每次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
21、(2)变形数据分析监测点稳定性分析: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报警判断分析: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报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则为报警状态。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
22、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监测数据成果规律分析:通过绘制时程曲线图、监测横断面图、监测纵断面图,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影响范围进行分析;通过比对监测数据的变化与施工工序、工法的关系,并综合地层条件、外界影响等因素,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判断,如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提出补测措施。6.3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基准点布置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基准点及工作基点与地表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共用。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测点布设方法可分为直接布设法和间接布设法。直接布设法一般待挖至被监测管线处,埋设PVC护管,把测量标志通过护管直接置于被监测管线顶部
23、,并以砂土固定;亦可采用抱箍的形式将测量标志固定,测量时将标尺置于测量标志顶部。直接布设法如图5所示。图5 直接布设法示意图间接布设法是将测点布设在靠近管线的地表中,以地表的沉降变化来模拟管线的沉降变化。依据设计图纸,基坑周边共发现8条管线,管线编号依次GXC01GXC08;监测点编号自西向东或自北向南依次增大,如:GXC01-1、GXC01-2;管线监测点共计173个。 监测方法地下管线沉降基准网与地表沉降监测基准网共用。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网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21级垂直沉降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详见表5。表5 垂直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
24、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300.51.50.30.40.50.30.30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方法同地表沉降监测。 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6.4 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准点布设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准点及工作基点与地表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共用。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注、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
25、部位加工成半球形,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沿建筑物的外墙布设,四角及拐角处应有监测点控制。建筑物位于强烈影响区时,沿外墙按10m15m间距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设;(2)在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不同结构分界处、伸缩缝、沉降缝、严重开裂处、不同基础形式和不同基础埋深的两侧宜布设监测点。监测方法建筑物沉降基准网与地表沉降监测基准网共用。建筑物线沉降监测网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21级垂直沉降监测网主要技
26、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详见表6。表6 垂直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所测高差较差(mm)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300.51.50.30.40.50.30.30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法同地表沉降监测。6.5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基准点布置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导线网,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施工测量控制精密导线控制网点上。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由水平位移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基准点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合理分布,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监测网。
27、(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拟埋设4个。(2)现场监测工作基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1.0米,地面部分高1.0米)或架设临时基点。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围护桩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标志上部为圆头)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同时注意保证与工作基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归心监测标志的稳固,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并作明显标记。埋设形式如图6、7所示。图6 监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7 监测点实景图依据设计图纸要求,在相应桩位的冠梁上共布设监测点26个,编号依次为ZQS01-ZQS26。 监测方法(1)围护结构桩顶
28、水平位移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2)使用仪器:2级LeicaTS06全站仪。(3)监测技术要求控制网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21级水平位移控制网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7。表7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3.01501.81/70000933围护桩顶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可采用极坐标法、小角法、交会法等进行观测。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使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观测。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或)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
29、,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和棱镜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是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 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
30、采用全站仪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使用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测点埋设后进行2次初始值测量,在限差允许范围内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以后每次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向坑内变形为正),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监测点稳定性分
31、析: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报警判断分析: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报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则为报警状态。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
32、断;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监测数据成果规律分析:通过绘制时程曲线图、监测横断面图、监测纵断面图,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影响范围进行分析;通过比对监测数据的变化与施工工序、工法的关系,并综合地层条件、外界影响等因素,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判断,如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提出补测措施。6.6 围护桩顶沉降监测 基准点布置围护桩顶沉降监测基准点及工作基点与地表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共用。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点26个与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共用,编号依次为ZQC01-ZQC26。 监测方法围护桩顶沉降监测方法同地下管线沉降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围护桩顶沉降监测数据采
33、集及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6.7 钢支撑轴力监测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1)埋设方法采用专用的轴力架安装架固定轴力计,将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将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待焊接冷却后,将轴力计推入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螺丝(M10)把轴力计固定在安装架上。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桩体上的钢板对上,中间加一块250mm250mm25mm的加强钢垫板,以扩大轴力计受力面积,防止轴力计受力后陷入钢板影响测试结果,见图10。将读数电缆接到基坑顶上的观测站;电缆统一编号,用白色胶布绑在电缆线上做出标识,电缆
34、每隔两米进行固定,外露部分作好保护措施。图8 基坑轴力计测点布置断面图 图9 轴力计 图10 支撑轴力埋设效果图(2)埋设技术要求及数量安装前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与出厂时的初频对比是否相符合(20Hz),如果不符合应重新标定或另选用符合要求的轴力计。安装过程必须注意轴力计和钢支撑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各接触面平整,确保钢支撑受力状态通过轴力计正常传递到支护结构上。在钢支撑吊装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内侧,防止在吊装过程中损伤电缆。依据设计图纸,本基坑共设12个断面,每断面设34层钢支撑,编号ZL01-01,ZL01-02,共40个。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采用振弦式频率读数仪进行读数
35、。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轴力计的量程为设计内力值的2倍,精度不低于0.15%FS。(2)轴力计安装后,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进行轴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时,应该测量其频率,计算出其受力,同时要根据千斤顶的读数对轴力计的结果进行校核,进一步修正计算公式。(3)基坑开挖前应用频率读数仪逐日连续观测频率变化,取至少3天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计算应力变化的初始值。(4)支撑轴力量测时,同一批支撑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或温度下量测,每次读数均应记录温度测量结果。(5)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对钢支撑的轴力监测进行动态监控,及时观察钢支撑第一次加预应力后12小时内的预应力损失以及昼夜温差过大
36、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并根据情况及时复加预应力。数据处理及分析轴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当轴力计受轴向力时,引起弹性钢弦的张力变化,改变了钢弦的振动频率,通过频率仪测得钢弦的频率变化,即可测出所受作用力的大小。一般计算公式如下:P=KF+bT+B式中:P一支撑轴力(kN)K一轴力计的标定系数(kNF)F一轴力计输出频率模数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F)b一轴力计的温度修正系数(kN)T一轴力计的温度实时测量值相对于基准值的变化量()B一轴力计的计算修正值(kN)注:频率模数F=f210-36.8 围护桩体水平位移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本工程围护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点26个与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共用,
37、编号依次为ZQT01-ZQT26。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测斜管绑扎埋设。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固定在围护桩钢筋笼上,钢筋笼放入桩孔后,浇筑混凝土。埋设示意图见图11。图11 测斜管埋设示意图 围护结构测斜管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 测斜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管壁的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封好测斜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监测
38、方法围护桩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采用JTM-6000FA型测斜仪,测斜管采用PVC工程塑料制成。(1)观测方法用模拟探头检查测斜管导槽。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测量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2)观测注意事项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
39、值。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在恒温5分钟后开始读数,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3)测斜仪系统分辨率不低于0.02mm/500mm,电缆长度为30m(大于最深测斜管长度)。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起算点),围护桩桩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桩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便可计算出桩体的水平位移。设基准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
40、5. ?命令原来做逻辑删除,?命令用来做物理删除。式中 测点序号,=1,2,3, ;【答案】A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测斜仪率定常数;X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方向第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为消除量测装置零漂移引起的误差,每一测段两个方向的倾角都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即 ; 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正向倾斜,当或0时,表示向X轴或Y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桩体的水平位移量,桩体水平位移以向坑内变形为正。测斜分析计算图见图12。use n_list图12 测斜分析计算图测点补设测斜管与钢筋笼同时下放进桩孔内,并用混
41、凝土浇筑。在此过程中,测斜管相对脆弱,容易被破坏。测斜管被破坏后宜采用在围护桩旁边补设土体水平位移测点的方法补救,通过围护桩周围土体的位移变化来反应围护桩位移的变化。土体水平位移测点的埋设步骤如下:(1)钻孔;(2)钻孔完成后持续向钻孔内注泥浆进行洗孔;(3)洗孔完毕后立即将准备好的测斜管插入钻孔内,测斜管具有端盖的底端朝下先置入钻孔,向测斜管内灌满清水,连接上一节测斜管,连接完成后继续插,直至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将多余测斜管截除,测斜管管口高出地面200500mm,测斜管管口用顶盖盖好封口,用砂填充测斜管与钻孔的间隙。6.9基坑底部隆起监测 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图纸,本工程基底隆起测点
42、剖面沿线路中线布置,共布设2个测点,测点编号自西向东依次为LQ-1、LQ-2。C. REPLACE 总分 WITH 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网络 ALL基坑底部隆起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与地表沉降监测基点和工作基点共用。监测点采用基底直接布点法,测点设置套筒及明显标示。 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方法1(1)观测方法【答案】数据库使用水准仪采用水准测量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方法进行基底隆起监测点观测,传递高程的钢尺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监测精度不低于1.0mm。(2)数据处理基底隆起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四、简答(总计30分)该项目为选测项目,施测时以设计蓝图要求为准。case
43、n=26.10围护桩体内力监测字段名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 字段名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 监测点埋设及操作要点endif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围护桩内力监测桩位与桩顶位移桩位相一致。在基坑开挖侧与挡土侧的主筋对应位置都安装钢筋计,钢筋计布置断面为相邻钢支撑(或锚索)之间、钢支撑与基底土层之间,钢筋计采用帮条焊接在钢筋笼主筋上,见图13。钢筋计当作主筋的一段,焊接面积不应少于钢筋的有效面积,在焊接钢筋计时,为避免热传导使钢筋计零漂增加,需要采取冷却措施,用流水或湿毛巾进行冷却(见图14)。将钢筋计导线编号后绑扎在钢筋笼上导出到地表的集线箱,从钢筋计引出的测量导线地表出露长度不小于3m;导
44、线中间不宜有接头,如有接头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钢筋笼下入钻孔前应对所有钢筋计焊接部位及编号校核无误方可施工,保证焊有钢筋计的主筋位于开挖时的最大受力位置,即一对钢筋计的水平连线与基坑边线垂直,并保持下放过程中不发生扭曲。钢筋计电缆出围护结构后应套上钢管,避免损坏。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立即复测钢筋计,核对编号。本基坑设计围护桩体内力监测点22个,编号为NL-1NL-22;设钢支撑3层,倒撑1层,编号形式为NL-1-1;每层钢筋计中,靠近基坑的编号为1,远离基坑的编号为2,则编号为NL-1-1-1、NL-1-1-2。钢筋计操作要点:做好钢筋计传感部分和信号线的防水处理。仪器安装前必须做好信号线与钢筋计的编号,做到一一对应。钢筋计焊接必须保证质量。钢筋计安装好后,浇混凝土前测一次初值,基坑开挖前测一次初值。测数时,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考虑温度补偿。图13 围护桩测斜管、钢筋计安装图图14钢筋计焊接与冷却示意图工作原理及数据处理振弦式钢筋计的工作原理是:当钢筋计受轴力时,引起弹性钢弦的张拉量变化,改变了钢弦的振动频率,通过频率仪测得钢弦的频率变化即可测出钢筋所受作用力的大小,换算后得到混凝土结构所受的力。钢筋计在基坑监测中主要用来测量围护结构的弯矩,结构一侧受拉,一侧受压,相应的钢筋计一只受拉,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