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规范化管理实用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疼痛的规范化管理实用文档.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疼痛的规范化管理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疼痛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疼痛处理 (good pain management , GPM) 是近年来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惟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疼痛的规范化处理原则 ( 一 ) 明确治疗目的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曹青 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中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等的维护和改善。 ( 二 ) 疼痛的诊断及评估 1.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疼痛 = 第五生命体征,将疼痛视为第五生命体征体现了对疼痛治疗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疾病的
2、评价和记录要求客观、准确、直观.便捷。对患者的初始评价内容包括: (1) 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社会、职业、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2) 既往接受的诊断评估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和结论以及手术和药物治疗史。 (3) 药物、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评估合并疾病或其他悄况. (4) 有目的地进行体格检查。 (5) 疼痛程度评估。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在进行疼痛强度的评价时应始终强调患者本人才是叙述自身疼痛的专家。任何人,包括经治医师和护理人员都不能主观臆断,越俎代庖。应该尊重患者评价和表达自身疼痛强度的权利。 2。 定期再评价 关于再评价的时间间隔,不同诊断、不同疼痛强度、以及不同治疗计划都有
3、不同要求,但一般来讲,对慢性疼痛患者应该每个月至少进行 1 次评价,内容包括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 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的改善 ) ,患者的依从性。如果患者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一些异常行为,例如囤积药物、多处方等,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应用。必要时可请专家协助鉴别。而严格实施阿片类药物治疗与管理原则往往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 三 ) 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 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原则包括: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 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
4、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 3 或达到 0 ; 24 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 3 次; 24 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 3 次。国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睡眠时无痛、静止时无痛及活动时无痛作为疼痛控制标准。 治疗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患者的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要重视对不良反应的处理,镇痛药物与控制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决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考虑处理.此外,在疼痛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心理、精神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四 ) 采取有效的治疗包括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疗法治疗疼痛。一般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的主要镇痛药
5、物为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对于中、重度慢性非癌痛患者,采用其他常用镇痛方法无效时即可采用阿片类药物。对于需要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慢性非癌痛患者,可以参考国内专家制定的以多瑞吉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南。辅助药物有抗抑郁药、抗惊厥药、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作用于 2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以及作用于 NMDA 受体的药物。对于癌痛患者,应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非药物疗法可在慢性疼痛治疗全过程中的任一时点予以使用。可供选用的方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毁损疗法、神经刺激疗法等。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宜结合使用 ( 五 )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6、1。 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选择适当药物是基于每个疼痛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疼痛强度与目前治疗的相互作用而定。如癌痛属长期治疗计划,应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三阶梯治疗方案来指导使用镇痛药。应按疼痛强度分别给予相应阶梯的药物,如轻度疼痛用一阶梯药物,重度疼痛选三阶梯药物.2。 选择给药途径WHO 最初制定的首选途径为口服给药,近年来出现了芬太尼透皮贴剂等新剂型,因此目前我们认为应改为以无创给药为首选途径.此类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患者愿意接受,是药物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有吞咽困难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禁忌证的患者可经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对于经口服或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肌肉注射或经静脉注射
7、给药;全身镇痛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选用椎管内给药或复合局部阻滞疗法。3. 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不仅可能提高药物的镇痛疗效,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如各种盐酸或硫酸控释片的镇痛作用可在给药后 1 小时出现, 2 3 小时达高峰,可持续 12 小时;而静脉给,可在 5 分钟内起效,持续 1 2 小时。治疗持续性疼痛,定时给约是非常重要的,如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作用可在给药后 6 12 小日;出现,持续 72 小时。因此每三天给药一次即可。4. 调整药物剂量在疼痛治疗之初有一个药物剂量调整过程.如果突发性疼痛反复发作,需频繁追加药物剂量,则可能存在药
8、物剂量不足。此时可适当增加剂量,增加幅度一般为原用药剂量的 25% 50 ,最多不超过 100 ,以防各种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对于因其他辅助治疗使疼痛已经减轻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渐进性镇痛药物剂量下调,一般每天可减少 25 50% ,但首先应在保证镇痛良好的基础上调整.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需调整药物剂量时,应首先停药 1 2 次,再将剂量减少 50% 70% ,然后加用其他种类的镇痛药,逐渐停掉有反应的药.5。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因肠蠕动受抑制而出现便秘,可选用麻仁九等中药软化和促进排便;阿片类所致的呕吐可选用氟哌啶醇类镇静、镇吐;对阿片类药引起的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可在
9、进行生命支持的同时,采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进行治疗。6。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的方法和目的应依不同病种、不同类型的疼痛而定,同时,辅助治疗可以加强某些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的用量,减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如 NSAIDs 对骨转移、软组织浸润、关节炎、筋膜炎以及术后痛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神经压迫、内脏膨隆、颅内压增高等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治疗神经痛,并改善潜在抑郁和失眠较理想的药物;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除了放射治疗和上述药物治疗外,降钙素也是近几年来使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总之,选用药物治疗疼痛疾患时,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多种给药途径的交替使用可取长补短,提高
10、疗效.但在药物选择上应予以重视,避免盲目联合用药,力争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二、镇痛治疗中医患的权利和责任 ( 一 ) 医师的权利和责任承认患者对疼痛有适当的评估和接受处理的权利.确认所有患者有无疼痛,如有疼痛,应评估疼痛性质和程度。用简单方法定期再评估和追踪疼痛并记录评估结果和程度。判定医护人员评估、控制疼痛的能力,保持其熟练程度。对新参加工作人员应定向培训,传授评估、控制疼痛方面的知识。医院内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实施办法,旨在尊重医师的处方权力不受干扰和医嘱的实施执行。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效管理疼痛的知识。对计划出院患者探讨控制疼痛症状的必要性。将有关疼痛管理宣言做
11、成告示,贴在医院患者容易看到的场所。 ( 二 ) 患者的权利和责任 1 、患者有以下权利 获得有关疼痛和镇痛手段的信息;由熟练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疼痛;对疼痛主诉,医护人员应迅速采取措施;相信患者的疼痛主诉;接受疼痛管理专家的治疗; 2 、患者有以下义务:向主治医护人员说明希望了解疼痛和疼痛管理知识;同主治医护人员详细交谈镇痛方法;当确定疼痛管理计划时配合主治医护人员;出现疼痛时及时通报:协助主治医护人员评估疼痛情况;疼痛不缓解时向主治医护人员报告;同经治医护人员交谈对镇痛药的顾虑。 (七)、疼痛管理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规范的疼痛护理处理是目前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只有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
12、疗水平,减少疼痛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明确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况、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2、疼痛的诊断与评估: 1)、掌握正确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初始对患者的评价内容包括:(1)头痛病史及疼痛对生理、心理功能和对社会、职业的影响。(2)既往接受的诊断、检察和评估的方法,其它来源的咨询结果、结论以及手术和药品的治疗史。(3)药物、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史,合并疾患或其他情况。(4)有目的的进行体格检查。(5)疼痛性质和程度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
13、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2)、定期再评价: 关于再评价的时间,根据诊断、疼痛程度、治疗计划,有不同要求;对慢性疼痛患者应每月至少评价一次,内容包括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改变)及患者的依从性。 凡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者,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行为,如多处方、囤积药物等,以防药物不良反应和非法流失。3、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1)、规范化疼痛治疗原则为:有效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把疼痛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至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控制
14、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小于3或达到0;24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小于3次3)、治疗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疼痛程度、疼痛类型、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4)、对不良反应的处理,要采取预防为主,绝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处理,故镇痛药与控制不良反应药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此外,要重视对心理、精神问题的识别和处理。4、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疗法治疗疼痛。一般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此外还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镇痛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对于轻度疼痛可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对中度疼痛主要应用弱阿片类镇痛药可待因及其复方制
15、剂;对重度疼痛,采用常用弱阿片类药。在行镇痛治疗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辅助药,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的药物。对癌性疼痛的患者,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 非药物疗法可在慢性疼痛治疗全过程中任何一时间点予以使用.可供选用的方法由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毁损疗法和神经刺激疗法等。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应结合使用。5、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应按WHO三阶梯治疗方案的原则使用镇痛药。 2)、选择给药途径.应以无创给药为首选途径。有吞咽困难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禁忌症的,可选择经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对经口服或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
16、可经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全身镇痛或产生声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选用椎管内给药或复合局部阻滞疗法。 3)、制定适当的给药时间。对慢性持续疼痛,应依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治疗持续性疼痛.定期给药不仅可提供镇痛效果,还可减少不良反应。如各种盐酸或硫酸控释片,口服后的镇痛作用可在用药后1小时出现,2-3小时达高峰,持续作用12小时;而静脉用吗啡,在5分钟内起效,持续1-2小时;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作用在612小时起效,持续72小时,每3天给药一次。故定时给药是非常重要的。 4)、调整药物剂量.疼痛治疗初期有一个药物剂量调整过程.如患者突发性疼痛反复发作,需根据个体耐受情况不断
17、调整追加药物剂量,增加药物幅度一般为原用剂量的25%-50,最多不超过100,以防各种不良反应特别是呼吸抑制的发生。对于因其他辅助性治疗使疼痛明显减轻的长期应用阿片类患者,可逐渐下调药物剂量,一般每天减少25%-50%,药物剂量调整的原则是保证镇痛效果,并避免由于减量而导致的戒断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调整药物剂量时,应首先停药12次,再将剂量减少50%-70,然后加用其他种类的镇痛药,逐渐停用有反应的药物。 5)、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因肠蠕动受抑制而出现便秘,可用麻仁丸等中药软化和促进排便;常见的恶心、呕吐可选用镇吐药或氟哌啶类镇静、镇吐药;对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
18、,应及时发现及时进行生命支持,同时使用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进行治疗.如发现过量使用阿片类导致的严重呼吸抑制,应立即注射0.4mg纳络酮,如果20分钟内呼吸仍无改善,可能是由于0。4mg纳络酮不足以逆转摄入体内的阿片类,此时应继续注射纳络酮,直至呼吸改善。 6)、辅助用药。辅助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应依不同疾病、不同类型的疼痛决定.辅助治疗可加强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剂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如非甾体类消炎药对骨转移、软组织浸润、关节筋膜炎及术后痛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神经压迫、内脏鹏胀痛、颅内压增高等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时治疗神经痛、改善抑郁和失眠的较理想的药物;对骨
19、转移引起的疼痛,除放射治疗和前述治疗外,降钙素是近年来使用较有效的药物。 总之,疼痛治疗时,选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多种给药途径交替使用、按时用药、个体化用药,可提高镇痛效果。6、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 根据WHO癌痛三阶梯治疗指南,癌症疼痛治疗有五项治疗原则:1)、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如口服、芬太尼透皮贴剂,直肠栓剂,液泵连续皮下输注等。可依患者不同病情和不同需求予以选择2)、按阶梯给药:指镇痛药物的选择应依疼痛的程度,由轻到重选择不同程度的镇痛药物。轻度疼痛: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抗消炎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中度疼痛:选弱阿片类药物,亦可待因为代表,可合用非甾体抗消炎药;重度疼痛:选强啊片类药
20、物,以吗啡为代表,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两类药合用可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三阶梯用药的同时,可依据病情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类药等辅助用药。3)、按时用药:是指止痛药物应有规律的按规定时间给与,不是等患者要求时给与。使用止痛药,必须先测定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下一次用药应在前一次药效消失前给药.患者出现突发剧痛时,可按需给与止痛药控制。4)、个体化给药:阿片类药物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能使疼痛缓解的剂量即是正确剂量.选用阿片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缓解疼痛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用药剂量,即为个体化给药。5)、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
21、患者,应注意监护,密切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阵痛治疗效果.7、镇痛治疗中医师的权力和责任1)、采用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执业医师应慎重选择对疼痛患者有效的用药处方,并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的调整。2)、医师必须充分了解病情,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医疗关系.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之前,患者与医师必须对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达成共识,强调功能改善并达到充分缓解疼痛的目的.3)、开始阿片类药物治疗后,患者应至少每周就诊一次,以使调整处方。当治疗情况稳定后,可减少就诊次数。经治医师要定期随访患者,每次随访都要评估和记录治疗效果、镇痛改善情况,用药及伴随用药和副反应。4)、强阿
22、片类药物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如疼痛已缓解,应尽早转入二阶梯用药,强阿片类药物连续使用的时间暂定不超过8周。5)、对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在用药剂量和次数上应放宽.但使用管理应严格.由于吗啡的耐受性特点,因此,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无极量限制,即应根据个体对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但应严密注意监控不良反应。注射剂处方1次不超过3日用量,控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15日剂量,其他剂型的麻醉药品处方1次不超过7日用量.6)、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控释制剂,可同时使用即释麻醉药品,以缓解病人的剧痛。癌症病人慢性疼痛不提倡使用杜冷丁。盐酸二氯埃托啡片只限二级以上
23、医院使用,只能用于住院病人。疼痛科准入申报和规范化管理一、医疗机构疼痛科专业设置准入基本标准(一)医疗机构要求开展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的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可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疼痛科诊疗科目。医疗机构登记“疼痛科”诊疗科目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疼痛科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为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在医院属独立临床科室。(二)疼痛科内涵及业务范围疼痛科是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化学等方法诊断,并运用药物、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疼痛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科室。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专业
24、疼痛诊疗服务。(三)科室机构设置1.门诊:疼痛科诊疗区域应相对集中,设独立的诊室和治疗室及疼痛治疗准备区域。疼痛科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5080平方米(含诊室、治疗室、治疗准备室);有创疼痛治疗操作应在符合相应标准的治疗室内进行;医师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有1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门诊护士不少于2人;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关技术人员。2。病房:病房必须独立管理,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46平方米,病区内应设有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等。设置疼痛科病房,一般6-20张床以上。人员配备比例,床位:医师:护士为1:0.4:0。4。至少有2名本专业具有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2名具有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住院医师、主治
25、医师和高级职称医师的比例应合理,能够满足三级医师查房和值班的需求。(四)人员资质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应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并具备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疼痛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独立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应具有疼痛科、麻醉科、神经科、骨科、风湿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临床工作经历2年以上,须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疼痛学专业中级考试),成绩合格。已取得相应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者,应在在具有疼痛诊疗培训资质的医疗机构培训至少1年,考核合格。疼痛诊疗培训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培训方案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另行制订(纳入专科医师培训)。
26、科主任一般应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临床疼痛工作58年以上。(五)设备配置1.疼痛治疗室必备的基本设备、器材和急救药品:(1)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心率、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2)麻醉机或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3)吸氧装置。(4)机械或电动吸引器。(5)气管插管器具。(6)急救药品。(7)应急照明设施。2.具有与开展疼痛诊疗项目相应的设备:射频治疗系统、激光治疗系统、臭氧治疗系统、经皮电刺激系统以及其它疼痛治疗设备。(六)规章制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制度、医师职责、诊疗常规、查房制度、技术或治疗分级制度、介入治疗制度、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开展“疼痛
27、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应以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等为指导,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二、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及岗位责任制,首诊接诊医生必须认真检查和处理,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诊断明确。由于许多疾病以疼痛为首诊症状,对其它专科疾病的患者,可转他科诊治。诊断有疑问者,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不得借故不给检查或处置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查房:主要任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诊疗计划原则下对病情作对症处理,遇疑难复杂问题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决定。每日至少查房二次:病情变化情况随时查房.特殊情况应在病程记录中记载,并向上级医师报告。检
28、查医嘱执行情况和报告单:分析检验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督促病人配合执行医嘱,如按时服药,卧床休息,适宜活动、饮食要求等。做好上级医师查房前的准备:备好病历、影像检查片子、检验报告和所需检查器材,上级医师查房时要报告病情,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做好查房记录。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上午带领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进行系统查房一次,接到下级医师或护士报告应随时到场重点查房.对新入院、重危、诊断未明及疗效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和讨论,必要时报告主任(副主任)医师或提交病例讨论。检查病历并纠正错误记录,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提出治疗及手术方案,决定出、转院问题
29、.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饮食、生活的意见,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查房至少2次.查房前下级医师应作好有关准备,查房时经管医师简要报告病情后作必要的补充.主任医师应认真听取下级医师的报告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严格要求下级医师。内容:审查入院、重危病员的诊断、治疗计划,解决疑难病例诊疗问题,决定重大手术新及特殊检查治疗,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审查和决定会诊、讨论病例.科主任查房目的意义:实施业务技术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住院诊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解决业务技术疑难问题,及时发现、纠正质量偏差,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考核科内医护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进行临床教学。要
30、求:科主任查房由科主任组织进行,参加人员应有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科主任每周至少查房一次。查房前应准备好需提交科主任查房解决的疑难病例和问题,并提前一天向科主任报告。科室应建立专用科主任查房记录本,详细记录科主任查房情况。科主任查房应对查房结果进行小结和讲评。查房内容:重点审查重危、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断、治疗计划.解决疑难复杂病例的诊疗问题,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治疗。解决各诊疗小组提出的其他诊疗问题检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和各项诊疗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并予考核讲评。发现和纠正质量偏差,分析质量偏差因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认真听取医护人员意见,协调相关人员工作
31、.注意抓住典型病例分析,进行临床教学,提高科内医护人员技术水平.3。会诊制度(1)科内会诊一般由诊疗组长(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提出,科主任决定并召集有关人员参加。会诊前应完善有关检查和特殊检查,并形成初步分析意见,明确会诊目的,以便利有计划的组织会诊。会诊时,由经管医师报告病历,分析诊断、治疗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诊意见可将最后取得的意见归纳,及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2)科际会诊住院病人病情伴有他科情况,需要他科协助诊治时,应及时申请科间会诊。科际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会诊单由经治医师填写,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初步诊断,会诊科室、应邀医师、会诊时间和病
32、情摘要及会诊目的.普通会诊应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任务,急会诊15分钟内到达被邀科室并作会诊记录。邀请科室原则上应执行应邀会诊医师的诊疗意见,如有不同意见,由科主任决定是否再会诊或讨论等事宜。(3)院内会诊对于复杂疑难需要多科协同诊治的病例,应及时组织院内会诊。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同意。会诊前科主任应向医务处报告会诊情况,提出院内会诊的理由和目的,计划邀请人员名单和会诊时间。申请科室应整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在会诊前送应邀有关人员,以便会诊人员作好准备。院内会诊由申请科室科主任主持,院领导职能处室领导酌情参加,医务处参加。院内会诊应由主治医师报告病历,会诊意见不统一时,由主持人做出诊疗
33、决策。申请科室有专人负责院内会诊记录,记录归入病历存档,包括参加人员名单、时间、地点、主持人及会诊人员发表的意和会诊意见结论。(4)院外会诊对于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或特殊病人应及时进行院外会诊。由科主任申请,经医务处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医院应指派主任(副主任)医师称职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申请前应完善检查、明确会诊目的.应在科内会诊和院内会诊的基础上考虑申请院外会诊.会诊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主治医师简要报告病历,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邀医师应详细对会诊病例进行检诊,提出会诊意见,并在病历中记录.会诊医师意见如无特殊理由应予执行,科主任应综合分析作出诊疗决策。(5)紧急会诊急
34、诊会诊是指病情发生紧急变化时的会诊。由经管医师直接申请,特别紧急时可 邀请。院内急会诊须在15分钟内到达。急诊会诊记录应及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抢救情况下,可待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及时整理记。录并予以注明,会诊医师应签名以示负责。4.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目的:疑难病例明确诊断;讨论不同意见的诊疗计划;提出合理治疗方案;讨论内容: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提交科内病例讨论,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提出,科主任决定,确定讨论时间;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可能作重大诊疗决策的疑难病例讨论,应报告医务处派员参加;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经管医师报告病情,主治医师或主任(副主任)医师分析病例遇到的难点及需要解决的问
35、题;讨论的意见由科主任小结并决策讨论的意见应全部归入病历存档。5。术前病例讨论制度目的:完善术前检查,把握手术适应症,做好术前准备,保证手术质量,防范手术风险,增强责任意识。内容: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应报告病例的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术式及准备情况.术前讨论应认真研究手术医师提出的手术方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估计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讨论记录存入病历.所有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重大、疑难及新开展的手术尤不可缺。6。出院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目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效果,提升业务水平。内容:科室应在病例归档期限内按照病案管理要求对出院病历进行最后
36、审查。出院病例讨论一般以诊疗小组为单位进行.死亡病例讨论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办法。7.交接班制度值班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新入院及当天手术病人的病情和处理事项及需要连续观察病人的注意事项记入交班本,做好交班工作。接班医师应认真阅读交班记录,认真查阅病历,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诊疗过程及检查报告等,并到床头巡视,必要时应做相应的检诊。危重病人应床头交接班.交接班必须完成阶段诊疗工作后进行,检查值班装备情况及通信联络是否畅通,发现情况应作记录,及时解决.交接班医师均应在交接班本上签名。8。查对制度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
37、七对”。9.新技术准入制度鼓励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必须具备相应条件要求,必须遵照技术准入制度,由项目负责人认真填写“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申请表,经科室论证、同意,由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处及相关职能科室。先申报审核,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10。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抢救病人时,在班医务人员要及时到场,措施得当。在班最高职称医务人员要承担抢救指挥责任并立即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抢救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师应据实补记.抢救记录应在抢救后即时补记,特殊情况6小时内一定要补记。抢救时需要他科会诊的,应按急会诊要求办理。11。其他制度患者知情同意制度、手术分级制
38、度、分级护理制度、学习制度等。三、业务范围头面部痛、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疼痛、颈肩腰腿等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内脏痛、癌性痛、与神经相关的非疼痛性疾病等、注意处理好学科交叉问题四、科室建设对从业人员必须要求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向上,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对专业人员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培养目标和计划,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学科建设规划,同时有明确的阶段目标,使学科能健康发展。积极参加学科交流,不断汲取各专业成熟的专业理论及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及公益活动,扩大学科影响。五、初级医师基本任务及能力培养1。常规医疗内容接诊:与患者建立治疗性医疗关系,对患者初步分类。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问诊:掌握主要
39、症状及特点,掌握伴随症状及特点,全面系统采集病史.查体:全身/系统体格检查.有选择性重点查体.施行常规穿刺检查项目。准确记录查体结果和体征.分析:根据查体结果形成诊断。使用常规临床检验项目并解释意义,使用常规影像学检查并解释意义,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诊,通过临床逻辑推理做出初步判断,综合应用多种方式作出诊断,说明和解释诊断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病历书写:归纳、记录主诉及病史,书写住院病历/入院记录,书写首次/常规病程记录,书写其他医学文书。治疗:施行常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置,危重患者监护与抢救,预后判断.2。医患沟通就治疗措施与方案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及家属诊断结果,结合诊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配合治疗,观察与调节患者心理状态.3。内部沟通与上级医师沟通,获得指导;与本级医师沟通,提供或获得帮助;与护理、医技等沟通合作。4。日常工作参加科室、小组业务活动,查房,评估分管患者情况.开写和复查医嘱,检查执行情况.查房,报告病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值班时对病房常规情况的处置。住院患者突发情况的处置。5.素质培养反思每日诊疗活动;结合病例查阅文献资料;有计划地学习、获取专业信息;充分利用操作机会,掌握临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