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实用文档】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实用文档】doc.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我国安全评价现状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吸收、消化国外安全检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开始应用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等,有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将安全检查表和事故树分析法应用到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此外,一些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进行了安全评价,许
2、多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安全检查表和安全评价标准。为推动和促进安全评价方法在我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和应用,1986年原劳动人事部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机械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科研项目.1987年原机械电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机械行业内开展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并于1988年1月日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197年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版。该标准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修订版则更贴近国家最新安全技术标准,覆盖面更宽,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计分更趋合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分为两部分,
3、一是危险程度分级,通过对机械行业000多家重点生产经营单位30余年事故统计分析结果,用1种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来衡量生产经营单位固有的危险程度并作为划分危险等级的基础;二是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包括综合管理评价、危险性评价、作业环境评价三个方面,主要评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绩效,方法是采用了以安全检查表为基础、打分赋值的评价方法。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由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实危险性评价,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控制因素,反映了人对控制事故发
4、生和事故后果扩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反映物质的固有特性、危险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危险单元内、外部环境状况,分为事故易发性评价和事故严重度评价。事故易发性取决于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与工艺过程危险性的耦合。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方法填补了我国跨行业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空白,在事故严重度评价中建立了伤害模型库,采用了定量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工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初步从定性评价进入定量评价阶段。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重申要继续做好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及专项安全评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陆续发布了安全评价通则及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对安
5、全评价单位资质重新进行了审核登记,并通过安全评价人员培训班和专项安全评价培训班对全国安全评价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定,使得安全评价更加有章可依,从业人员素质大大提高,为新形势下的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尽管国内外已研究开发出几十种安全评价方法和商业化的安全评价软件包,但由于安全评价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而且涉及管理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另外,安全评价指标及其权值的选取与生产技术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限度.定性评价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判断,不同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美国道化
6、学公司开发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主要用于评价规划和运行的石油、化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贮存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该方法在指标选取和参数确定等方面还存在缺陷。概率风险评价方法以人机系统可靠性分析为基础,要求具备评价对象的元部件和子系统以及人的可靠性数据库和相关的事故后果伤害模型.定量安全评价方法的完善,还需进一步研究各类事故后果模型、事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事故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不同行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等。 国外安全评价概况安全评价技术起源于20世纪3年代,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保险公司为客户承担各种风险,必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收取的费用多少是由所
7、承担的风险大小决定的。因此,就产生了一个衡量风险程度的问题,这个衡量风险程度的过程就是当时的美国保险协会所从事的风险评价。安全评价技术在2世纪6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使用于美国军事工业,1962年4月美国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的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以此作为对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了系统安全的要求,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99年美国国防部批准颁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安全军事标准系统安全大纲要点(ILSTD822),对完成系统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计划和手段,包括设计、措施和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程序,此项标准于977年修订为MI-STD822A,1984年又修
8、订为MILSTD2B,该标准对系统整个寿命周期中的安全要求、安全工作项目都作了具体规定。我国于199年10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类似美国军用标准-STD822 的军用标准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0-90)。IL-ST-22系统安全标准从一开始实施,对世界安全和防火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迅速为日本、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引进使用.此后,系统安全工程方法陆续推广到航空、航天、核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当今安全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系统安全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为预测、预防事故的系统安全评价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安全评价的现实作
9、用又促使许多国家政府、生产经营单位集团加强对安全评价的研究,开发自己的评价方法,对系统进行事先、事后的评价,分析、预测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97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安全评价六阶段法,该法采用了一整套系统安全工程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使化工厂的安全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并陆续开发了匹田法等评价方法。由于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安全评价已在现代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中占有优先的地位。由于安全评价在减少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方面取得的巨大效益,许多国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愿意投入巨额
10、资金进行安全评价,美国原子能委员会74年发表的核电站风险报告就用了70人年的工作量,耗资30万美元,相当于建造一座00兆瓦核电站投资的百分之一。据统计美国各公司共雇佣了00名左右的风险专业评价和管理人员,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5余家专门进行安全评价的“安全评价咨询公司”,且业务繁忙.当前,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已将安全评价作为工厂设计和选址、系统设计、工艺过程、事故预防措施及制订应急计划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为了适应安全评价的需要,世界各国开发了包括危险辩识、事故后果模型、事故频率分析、综合危险定量分析等内容的商用化安全评价计算机软件包,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新的实用安全评价软件不断地
11、进入市场。计算机安全评价软件包可以帮助人们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认识潜在事故的严重程度,并确定降低危险的方法。另一方面,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火灾、爆炸、有毒物质的泄漏事故。例如:1974年英国夫利克斯保罗化工厂发生的环己烷蒸气爆炸事故,死亡9人、受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0万美元;1975年荷兰国营矿业公司万吨乙烯装置中的烃类气体逸出,发生蒸气爆炸,死亡4人,受伤6人,毁坏大部分设备;197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巴来西亚市之间的通道上,一辆满载丙烷槽车因充装过量发生爆炸,当时正有80多人在风景区度假,烈火浓烟造成1人被烧死、120多人烧伤、10多辆汽车和1幢建筑物被烧
12、毁的惨剧;198年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气供应中心站发生爆炸,事故中约有0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另有0多人失踪,供应站内所有设施毁损殆尽;98年英国北海石油平台因天然气压缩间发生大量泄漏而大爆炸,在平台上工作的30余名工作人员只有67人幸免于难,使英国北海油田减产12%;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一起甲基异氰酸酯泄漏的恶性中毒事故,有25多人中毒死亡,20余万人中毒,深受其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我国近年也曾发生过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事故。目前,国外现有的安全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评价危险装置或单元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国内研究开发的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
13、、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方法主要用于同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1浅谈国内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分析及成因田文富(徐州苏宁广场项目)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在规模和层次上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安全生产作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对建筑施工安全预防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有水平下,应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以政府监管为保障,以建筑施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制约,以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为依据,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主要手段,扎扎实实地做好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工作。但是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14、,仍然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关键词:安全现状分析安全现状成因 安全管理1.国内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及成因1.1国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及成因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我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由于建筑生产具有一次性、复杂性、露天高处作业多、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此一直是高危行业,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而且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给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21年我国建筑企业施工事故每年平均发生1530件,平均死亡1560人。另外,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2000年发生1013起、死
15、亡1180人;2001 年发生923起、死亡1097人;2002年发生846起、死亡987人;2003年建筑业(含基础设施、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发生伤亡事故2634起,死亡2788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4年发生事故2582起,伤亡2789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1208起,死亡1292人;,2005年发生事故2224起,伤亡2538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1015起、死亡1193人;2006年发生事故2224起,死亡2538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888起,死亡1048人;2007年建筑施工事故859起、死亡1012人;2021年建筑施工事故869起、死亡1001人;202
16、1年建筑施工事故847起、死亡989人。近几年来,建筑业的事故发生率和伤亡人数仅次于道路交通和煤矿业,已成为事故高发的第三源头。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天几乎有7人丧生。图1-1是1981年到2021年每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图1-1 1981-2021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 19812021年我国建筑施工事故的死亡人数由上图可知,我国建筑业施工事故的死亡人数呈大起大落的状态,从19812021年间出现了三次死亡高峰,峰尖分别在1988年,1993年和2004年,而在1990年和2002年死亡人数处于谷底。从总体上看,我国建筑施工事故的人员死亡情况并不呈现一种稳定上升和下降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的经
17、济发展速度和政府监控的力度的变化而随之变化。2001年基建投入达到20009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18,建筑企业单位有96374家,从业人员达3669万。2004年接近4000万,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农民工就占了80以上。近五年来,我国建筑业年均发生事故1260起,每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建筑业是仅次于采矿业的高危行业。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的巨大规模使得安全事故的后果异常严重。如,2003年10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益华广场工地,中庭施工过程中坍塌,造成16人死亡,5人重伤。图1-2 近十年从业人数与死亡人数图1-3 图近十年我国事故和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图1
18、-4 2021年我国建筑施工伤害类型图1-5 2021年我国建筑工地伤害事故发生部位情况以上方面的不良后果,造成了施工现场安全卫生条件与建筑产品质量、建筑业形象以及建筑业对从业者的吸引力之间关系的恶性循环,也极大地影响了个人家庭生活、社会经济、政治的和谐发展。国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形成目前这种状况,与国内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监督机构有着很大的联系。(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之间关系、职能不清,综合安全管理部门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职责不清是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2)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3)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效果受到削弱(4)管理机构变化频繁,机构建设缺乏持
19、续性和前瞻性(5)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1.2国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及成因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建筑施工伤亡人数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在各自变化过程中又有其自身趋势。美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根据美国20022021年的统计资料,美国每年有1122.1人死于施工安全事故。图是美国建筑行业从2002年到2021年的事故死亡人数。图1-6 美国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2002 年2021年美国建筑行业事故死亡人数从2002年到2021年美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在这11年间美国事故死亡总人数减少693人,其中从2002年到2004年呈上升趋势,并于
20、2004年达到顶点,死亡6632人,之后死亡人数逐步下降,但降幅较小,在2021年达到最低,为5524人。根据图,建筑行业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事故死亡总人数一直高居各行业的榜首,呈小幅上扬趋势,从2002年到2021年一直是上升的态势,并于2001年达到最高,死亡1264人。日本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从1950年到2021年,日本各行业工伤事故的伤亡情况经历了上升平稳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19501961年为上升阶段,在1961 年事故伤亡人数达到顶峰,约有48万人,其中死亡6712人;19621973年呈平稳态势,死亡人数基本稳定在6000人左右:从1973年开始,事故死亡人数总体上是呈逐年下降
21、趋势。其中建筑施工事故也是如此,如图所示。图1-7 日本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日本所有行业和建筑业的死亡人数对比自1973年开始,日本所有行业的死亡人数基本上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1973年到1985年,呈比较快速的下降状态,之后在1986年到1996年,死亡人数保持在2400人左右,从1997年开始死亡人数继续下降,直至2002年的1548人。显然自1973年到2021年,死亡人数从5269人下降为1548人,下降了70.62。从单个行业上看,死亡人数最多的为建筑行业,几乎每年的死亡人数都占总死亡人数的35到55。如图所示,建筑业从1973年到1982年呈下降的趋势,之后在1983年到1996
22、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大约在1000人左右,之后持续下降,2021年建筑业死亡568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69。国外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现状,是国外完善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管理监督制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发育完善,法律制度完备,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2001年,美国承包商在全球建筑市场的份额约占20.5%,其中在中东市场占15.8%,在亚洲市场占15%,在非洲市场占26.8%,在欧洲市场占1.97%,在拉丁美洲市场占38%(资料来源:美国工程新闻纪要,2002年8月26日)。据1999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岩土施工业从业人员为850
23、万人,约占全美中就业人数的6.5。当年度岩土施工业因工死亡633人,其中管理人员91人,工人542人。造成人员死亡的原因及比例分别为:交通占l 8.8%,攻击与暴力占2.1%,物体打击占13.0%,高处坠落占40.0%,暴露于危险物质环境占21.0%,火灾与爆炸占4.6%,其它占0.5%。美国为减少建筑安全事故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和对策:1.制定明确的法律责任2.利用市场经济杠杆对施工安全问题的有效调节3.制定完备的安全量化评估指标4.执行严厉的安全检查制度结束语作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构,主要的责任和义务是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康,维护建设行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确保各方面安定发展。在我国建筑施工安
24、全管理的现有水平下,应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以政府监管为保障,以建筑施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制约,以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为依据,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主要手段,扎扎实实地做好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工作。一、立项依据1.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OTC药品政策的出台,药品包装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外资制药企业历来十分重视药品包装,他们认为包装是产品形象。但我国药品包装水平整体还很落实后。药品包装材料一般包括塑料、玻璃、橡胶等。我国医药包装行业发展快速,据中国医药包装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药包装领域有1500多家企业,3200多张产品注册证
25、明,55%以上企业有专利,30家拥用自主发明专利。据了解,目前我国医药包装行业产值为350亿。高速度、低效益、高消耗是我国医药包装行业的典型特征,国内大部分医药产品的包装质量差档次低,中低端产品水平严重重复,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国六层以上的医药包装产品还不如20世纪80年代的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包装材料价值占药品价值的10%,而在发达国家医药包装占药品价的30%。静脉输液是医药产品的一个类别,在现代临床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用于输液容器的材料也在不断地改进。玻璃输液瓶作为静脉输液传统的包装材料,至今仍占据输液包装容器的重要位置,在我国目前处于主导地位。但玻璃输液瓶由于在实际使用
26、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为易碎、不耐低温,生产中因清洗困难而易造成污染、运输困难等。加之玻璃瓶占用空间大,其输液生产自动化程度低,质量波动大,灭菌过程中有破屑脱落进入药液的缺点,且临床输液时存在需进空气等缺陷。 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绝大部分静脉输液容器均采用塑料瓶或塑料软袋包装。静脉输液产品的包装技术近年发展很快,经历了从传统玻璃瓶、塑料瓶到塑料软袋包装材料(包括pvc软袋和非pvc软袋)的发展过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软袋输液约占市场的60-80%,业内人士认为2 年以前国内市场软袋输液的市场占有率也将达到80的市场占有率,更有乐观的估计认为软袋输液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90左右,而在软袋输液中,PVC软袋所
27、占的比例很小,非PVC软袋占主导地位。未来我国大输液瓶市场将呈现4(玻瓶)一4(塑瓶)一2(软袋)格局。对于希望保持或者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的公司来说,他们必须适应未来医药包装市场的发展趋势。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输液市场监测与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品种的差异化是大输液企业竞争的法宝。与之相配套的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接口企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塑料输液容器用组合盖、接口均采用聚丙烯(PP)为原料,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胶塞不与药液接触,无脱落物。且均为PP原料焊接,材质相容性好,密封性稳定、可靠,不产生虚焊现象,密封效果比玻璃瓶封口方式更为可靠、安全。塑料输液容器用聚
28、丙烯组合盖采用易拉(扳)开形式,比玻璃瓶使用的撬铝盖更为方便。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扳开式)其开启痕的均匀性控制更为精确,另外双孔的设计使其克服了现有输液容器在卫生上存在的一定缺陷,更具有市场竞争力。2.项目开发的目的、意义克服现有的输液容器的盖子的缺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在医药包装行业的竞争力,能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避免了医生在配制和将输液针插在同一盖体上易造成的细菌污染问题,使得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更加的安全。3.本项目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市场前景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扳开式)为公司历时两年研制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专利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局多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授
29、权。目前该产品是经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新型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兼具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的优点,是目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代表着未来中国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的方向。未来我国大输液瓶市场将呈现4(玻瓶)一4(塑瓶)一2(软袋)格局。与之相配套的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公司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扳开式)针对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在安全性、实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成功改进,具有较为全面的竞争优势,且生产成本低,从而会有进一步的售价空间。二、开发内容和目标1.项目主要内容、目标及关键技术针对现有的输液容器的盖子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的输液容
30、器用扳开式双孔组合盖。一种输液容器用扳开式双孔组合盖,包括盖体,盖体上设置有内盖和外盖,其中外盖内部设置有定位槽,内盖压合于外盖内的定位槽内,所述的盖体的顶部设置有两个扳开柄,扳开柄的下面设置有橡胶塞和内盖穿刺区。2.技术创新之处实用,生产成本低,使得医生在给病人输液的时候更加卫生安全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三、开发试验方法及技术路线(工艺路线)1.配方明细产品名称: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扳开式)产品组成:外盖+内盖+药用合聚异戊二烯垫片组成外盖原材料构成:聚丙烯树脂(F8802)外盖原料原料名称聚丙烯树脂质量标准号Q/YXF001-2021用量及用量比例(以重量计)100%在配方中的作用产
31、品中的唯一基材材料来源上海冠福橡塑内盖原材料构成:聚丙烯树脂(R530)内盖原料原料名称聚丙烯树脂质量标准号Q/YXF002-2021用量及用量比例(以重量计)100%在配方中的作用产品中的唯一基材材料来源韩国株式会社晓星塑料输液容器用聚异戊二烯垫片:外购产成品2、生产工艺流程图及概述领 料注 塑 外盖: 领 料注 塑组 合内盖:塑料输液容器用聚异戊二烯垫片检验内包装外包装理化检验入 库2.1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外盖领料:按生产要求领取原料,注意原料的核对。注射成型:把混合的原料倒入料斗,在万级洁净区内局部百级洁净度下,将注塑机加热段加热至220,合模,经2秒钟注塑和8秒钟冷却后,开模,产生半
32、成品外盖。包装在万级洁净区内局部百级洁净度下,按照包装要求,用已清洁消毒的密封周转箱装箱,后送入半成品库待组装。2.2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内盖领料:按生产要求领取原料,注意原料的核对。注射成型:把原料倒入料斗,在万级洁净区内局部百级洁净度下,将注塑机加热段加热至220,合模,经2秒钟注塑和8秒钟冷却后,开模,产生半成品外盖。包装在万级洁净区内局部百级洁净度下,按照包装要求,用已清洁消毒的密封周转箱装箱,后送入半成品库待组装。2.3聚异戊二烯垫片 垫片为外购产成品,领料进入生产车间组合。2.4组合在局部百级洁净度下,在自动组合机上先放入外盖,然后放入垫片,最后再放入内盖,进行自动组合。2.5检验
33、在局部百级条件下,对组合盖进行灯检,去除有飞边黑点等的不合格产品。正品和不合品进行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合格成品。2.6内包装在局部百级洁净度下对产品用聚乙烯塑料袋进行内包装。要求封口必须密封。2.7外包装内包装包装好的产品经传递窗,到达外包间,对成品进行最后的外包装,打包。箱上的批号、规格等必须核对准确。2.8理化检验对成品进行抽检,由化验室人员做理化检验,以确定产品的内在质量。产品应符合企业标准Q/YXF001-2021的要求。四、现有开发条件和工作基础1.承担单位开展项目的优势(人才、设施条件)2.已有的工作基础,如预试及小试结果等2021年至2021年企业自主研发了一种输液容器用扳开式双
34、孔组合盖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扳开式),并在2021年4月与9月分别获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多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小试的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Q/YXF001-2021的要求,开启痕均匀能使医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易扳开,且双孔的设计,使得医生在给病人输液的时候更加卫生安全。一、国内外ERP系统软件与应用现状的比较分析(一)国内外ERP系统软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ERP系统市场现状ERP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世纪年代初提出的,在短短年时间内,它很快就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并为许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此后,美国掀起了一股ERP热潮,ERP
35、很快超越MRPII(制造资源计划)而成为市场的新宠,大批公司争先恐后地实施ERP项目。目前,FORTUNE500中有80%的公司已经实施并使用了ERP系统。从国际的情况来看,据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 Research宣布,1998年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48亿美元,全球ERP市场在近5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到2002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20亿,并且ERP的应用范围将从制造业扩展到零售业、眼务业、公共事业、医疗行业等。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20年从起步、探
36、索到成熟的历程。近10年,全国对MRPII/ERP项目的累计投资超过8亿元;我国的MRPII/ERP软件行业1995至1997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7%;而1998年增长速度竟高达35%左右(不包括财务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了42亿元。但进入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所带来的滞后效应在我国逐渐显现,与大环境发展息息相关的ERP市场也随之受到了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注册的ERP系统的供应商超过30家,其中以利玛、开思、金思维、金航联、北京科希盟、并捷、用友几家的ERP产品最为有名。全国约有700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这种先进的管理软件,2000年我国ERP市场的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7亿元人民币,比1
37、999年的36亿元增长305%,2001年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注册企业约有1100万家,其中10%为大型企业。在南南方省份的企业中,约有半数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有采用和购买ERP产品的计划,但中小型企业较少;而北方企业购买ERP产品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正在制定(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推动计划),国内软件产业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计划到2003年,国产软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形成15个以上著名软件品牌。再加上风险投资注入的因素,使得国内商家在成功融资后,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有可能与外资ERP厂家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较量。2国内外ERP系统比较(1)平台及底层技术比
38、较平台比较国外软件早期采用的平台有NOVELL、UNIX,采用的数据库技术也有第二代网状数据库,典型的是美国SYMIX及FORTHSHIFT四班)的PROGRESSDBMS。近期采用的平台有NT及新近崛起的LINIX,目前的主流数据库是第三代的关系型数据库,如:微软的SQL SERVER、IBM的DB2、SYBAS及ORACLE等,还有许多软件采用了AS400平台。这些软件目前都支持主流技术。国内软件仅有几年的时间,在平台上大多只支持主流,即:SQL SERVER、SYBASE、ORACLE。其中开思公司是独树一帜,由于与IBM的密切关系,他们采用了全套IBM的方案:DB2数据库+AS400平
39、台,这样在基础建设上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底层技术的比较国外软件的情况必须一分为二的讨论。一些著名的老牌ERP软件,如:JPOBS(JDEDWARD、PEOPLESOFT、ORACLE、BAAN、SAP)都已有了约20年的历史,虽然产品历经改进,核心代码恐怕会有一些”历史遗留”。还有许多软件是伴随着微软一起成功,采用了新的技术,代表着主流与未来,特别是中小型软件更是如此。至于编程语言,都已采用了4GL(第四代语言)。国内软件除了北京利玛外都是90年代的产物,在底层技术上与国际接轨是勿庸置疑的。(2)软件的稳定性及可维护/扩展性的比较软件稳定性的比较国外软件的历史悠久,产品历经上千家企业、上万
40、个用户的检验;版本更新换代了数次,升级更是频繁,稳定性是经过验证的。国内软件在开发上仅仅经历了几年,系统的稳定性单单靠演示很难看出。因为演示环境都是厂商事先反复验证、万无一失的,投入的数据量又少,而企业实际运作环境是相当复杂的,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 软件可维护/扩展性的比较一个软件要真正在企业内运作成功,就必须最终摆脱厂商的影响,完全独立进行维护/扩展。这对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支持后台编译、预留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采用标准技术等。国外软件在这方面毕竟已经有数十年的经验,所提供的多种便捷工具使维护量大大下降,经过短期培训,企业的IT人员就能独立维护。国外软件具有与各种专业系统集成的能力,如
41、CAD接口、BARCODE(条形码)接口、CNC接口等。目前这些专业软件仍然是国外软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更是独领风骚,他们纷纷对国外知名ERP软件提供支持,甚至优化系统。国内软件也同样提供基本的工具帮助企业进行维护。在扩展性上对干CAD一般都能支持大众化的软件接口(AUTOCAD,华软CAD等);特别是在财务部分,与国内财政部的要求相符,本身与国内主流财务软件的集成性相对较高,是其明显的优势。(3)软件模块设计与功能的比较软件模块的比较国外软件的模块设计较为简洁、实用,是在解决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再考虑其它辅助模块。所以,有许多知名ERP软件目前在国内主推的模块还是以实现MRPII为目的
42、,其设计思路相当朴实。国内软件设计是“大而全”的模式,往往涵盖了MRPII以外的人事、薪资等,有的还穿插了OA(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设计。所以,国内软件在模块数上往往多于国外软件。软件功能的比较国外软件的功能性是有口皆碑的。其功能覆盖了企业需求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外软件在每个表单或MENU(菜单)内提供充分的选项及配置功能,这样体现了高度的集成性并彻底摒弃了人为的操作;其实施的路线也大多从物料开始,以实现生产计划及成本控制为核心目标。国内软件也同样提供众多的功能,但其实施的路线往往从财务入手,其重点在于账务处理并扩展到财务分析功能,强调进、销、存功能,在生产上只能部分实现主生产计划,所以也无法精
43、确控制成本。实施成果大多是在于固化目前的管理模式,无法彻底摆脱人工作业,有的软件根本没有BOM(物料清单)或仅有几层BOM的结构,造成企业仍然存在生产计划员。(4)软件厂商服务与经营模式的比较软件厂商服务的比较国外软件厂商在服务上以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售前服务到人员教育、软件实施和客户化以及二次开发都有相应的人员,并互相衔接。服务人员一般都是有经验的资深顾问与工程师。在服务中除了教会企业使用软件以外,还额外提供部分咨询服务,如探讨更合理的管理模式等。国内软件在服务上是以企业及相关人员为服务对象。实施以软件运作为目标,企业与软件厂商双方对成功的定义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而非具体的
44、目标。 经营模式的比较国外厂商注重技术、开发及实施成功率,对于自身的商誉远比签约率和利润率更重视。所以厂商一般不会盲目接单,对于实施风险高的企业往往相当谨慎;特别是,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事先为企业提供各种不同解决方案并陈述利弊、提供建议;对于企业的不合理要求会据理力争,重视合作又不轻易在实施原则上妥协;注重双方的资源,不轻易应允企业的要求;重视已签约企业的服务质量,有自己的操作流程,特别注重在售前逐步加深双方的了解,按照SOLUTIONSELLING的模式操作。国内厂商急于与国外厂商争夺市场份额,对市场及签约率的投入远远超出在技术上的投入。目前大型的ERP发布会及媒体的专栏报道基本上都是国内软件
45、厂商在投入;客户的要求是以能否满足而非是否合理来决定应允与否;过多的承诺导致企业对实施的难度估计不足,同时实施目标的讨论与设定过于简单,缺乏量化指标;易于被动地跟随企业的思路,难以达成一种合作的伙伴气氛。 3ERP系统的发展趋势ERP出现后不久,计算机技术就遇到了Internet/intranet和网络技术的热潮、制造业的国际化和信息化。综观全球ERP系统现状及各供应厂商的追求目标,其发展趋势呈现如下四大特点:扩展性、技术先进性、灵活性与网络化。(1)扩展性ERP的管理范围更广泛,呈现行业化的趋势,即针对每一行业的特点,提供特有的解决方案。如汽车工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与全球化生产趋势,质量保证
46、体系须遵循QS9000体系,对售后服务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地,ERP系统提供产品数据管理、基于规则的产品配置管理、工程更改管理以保证多品种的产品要求;在生产上提供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KANBAN(看板)技术以及质量管理,以实现满足QS9000要求的小批量全球化生产;同时客户服务管理功能提供产品售后跟踪记录和代理维修商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面对这一情况,ERP在深度上便呈现智能化的趋势。随着软。硬件技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环境对智能化提出的要求,目前ERP系统已在智能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将持续发展下去。另外,实施智能化需要有正确的数据,并将这些面向作业
47、的数据转化为面向分析的数据,然后从这些面向分析的数据中提取、分析和发掘其蕴涵的规律。相应地,ERP系统提供了数据仓库、在线分析OLAP(OnLine Analysis Process)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三项技术来完成提取、分析和发掘这三项工作。(2)技术先进性ERP的技术发展目前集中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ERP底层的技术支撑体系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体系发展。与日益成熟的Internet技术融合。面向对象技术和事件驱动编程的应用。(3)灵活性目前,一个新的概念-“业务流程迭代(BPI,Business Process Interaction)”正在全球兴起。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面对“3C”-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应保持持续不断的改进,因此可称为“持续的BPR(业务流程重组)”。基于这一看法,ERP系统的实施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即使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亦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在面对新的机遇时,ERP系统可以迅速地支持企业将新的设想付诸于行动。为此,ERP系统正在向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