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1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
2、四个环节。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1)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产生于数()。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2)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
3、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4、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3)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4)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
5、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
6、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
7、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
8、,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
9、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
10、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
11、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2)学
12、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
13、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6.培养数感。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
14、第22页第2、3题等。(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1.
15、剪一剪。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2.说一说。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1.教学例题。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指出:游泳池
16、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2.练一练。(1)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题目。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17、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2.反馈。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
18、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3.小结。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4.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反馈:你是怎样
19、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5.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五、课堂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
20、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总说明认识周长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过程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
21、柳暗花明的惊奇和喜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卡通图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剪一剪、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课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本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
22、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20xx,4500,4523,6005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3、40059000是()位数,含有()级和()级,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479853000,2007000010。二、多位
23、数的读法1、亿以内数的读法20xx年中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数吗?学生尝试后汇报。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2、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9700人;学生试读,小结读法。3、练习读法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三、多位数的写法1、亿以内数的写法(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1)呈现题目:五
24、十二亿五千六百万。过程要求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反馈写数结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反馈交流结果。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04350000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弄清有几级的数。从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
25、的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写法练习: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题: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4391000,7060020,1300000800,43910000,70600020,13000000800,600600,6000600四、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2)只读出一个零(3)读出两个零(4)读出三
26、个零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小学数学教案篇4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教学目标】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复
27、习引入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
28、“213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学生:不是。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学生1:先算“21378”,表示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教师:同学们说
29、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4尝试练习。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点评:本段教学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为素材,从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解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三、巩固运用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30、(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教学目的】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
31、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情境引入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学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二、自主探索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
32、45只。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学生:没有,比3倍少。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
33、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点评:本环节一是注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二是注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教师注意对学生探索的指导,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教学例5。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
34、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3。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点评:学生有例4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这里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意强化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三、活动思考(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35、。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本案例由付秋萍提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案选用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2.复习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3.解释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二)能力训练要求1.了解图形的位似.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同形状的图形,体会其中的道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学习数
36、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1.位似图形的定义.2.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教学难点体会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培养转换思想.教学方法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道理,使学生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教具准备若干个橡皮筋.投影片两张:第二张: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放投影片4.9.1A)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1.它们是相似图形吗?2.图形位置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寻找出一些规律吗?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图形.图形上各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镜头中心P点,A、B是一对对应点,连结后
37、并延长过点P.这组图与相似图形比较,多了一些特征.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大家刚才观察到的一组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叫它位似图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图形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5页定义,仔细理解位似图形的要求.定义讲解:1.两图形相似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个图形才叫做位似图形.两条件缺一不可.此时,把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巩固定义做一做.师(放投影片4.9.1B)下面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并实际操作一下,看它们是否是位似图形.老师请一位同学板演.图4-52板演结果:图4-53生通过测量发现,三组图形的对应边各成比例,所以它
38、们分别是相似图形.但连结后发现:(1)、(3)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如图O、P,(2)却没有这个特征,这说明(1)中的两个图形与(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但(2)中的两个图形只是相似图形而不是位似图形.(1)、(3)的位似中心分别是O、P.师这位同学很具有科学态度,他能准确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请大家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关系吗?生它们的比等于位似比.师很好,在(3)中再试一试.另一生老师,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证明.师这就更圆满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位似图形有如下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
39、于位似比.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本章第3节学过的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叙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为什么是位似.我们尝试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将一个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是3.将两个长短比例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选定正方形外取一足点P,将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长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动铅笔,使两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正方形ABCD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正方形ABCD上运动一周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正方形ABCD,它们形状相同,相似比为3.如图4-54所示.图4-54通过连结图中各对应点连线,发现它们交于一点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
40、是位似图形.随堂练习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如图4-55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图4-55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方法亲自试一试.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答案如图4-56所示)图4-56.课时小结1.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位似图形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2.能用位似图形定义解释前面学过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课后作业课本习题4.12预习图形的放大与
41、缩小的后半节.答案1:OCD与OAB是位似图形.OCDOAB且两三角形各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O,于是得OCD=OAB.ABCD.答案2:放大前后的图形是位似图形.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去验证说明.活动与探究老师提供一张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头像.请同学们将这张图放大一张,再缩小一张,对比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各器官的协调性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杰作,陶冶审美情操,尽情享受劳动所得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板书设计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一、位似图形定义1.两图形相似.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小学数学教案篇6
42、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过程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二、教学新课(一)、教学加法的.意义。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
43、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二)教学加法交换律。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2、为什么用加法算?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
44、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1)填空。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86124()86()2525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
45、,它们的()不变。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律。一个数加上(),是原数。430270280420()2828570250250570()403010401030()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三、课堂小结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四、作业布置练习十一的第1、2题。附板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例1(略)707077000(画示意图)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137357494(千米)137357494(千米)137357357137加数加数和181717+18答:(略)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