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171541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373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3页
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3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目 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2、为例 问题研究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怎么调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

4、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

5、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6、中部。 理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环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境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差夏季高温多雨 较短。 异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 ?黑土分布广泛 ?耕地多为水田 ?多为旱地 ?土地较为分散 ?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少 ?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农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类业 主要粮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活花等作物 动食作物 差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异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工业 我国重要

7、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产活动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业基地。 展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 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下面

8、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

9、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

10、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早期 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中后期 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11、的优势;?人口稠密,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稠密的水网,产中的地位下降 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基本协调 段 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显破坏。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已

12、显现出和成熟阶段 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不协调 发展局面。 的破坏。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现萎缩阶段 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 性 差 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

13、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该区地理环境: ?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

14、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3(组成: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

15、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组成(了解):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接收信息,处理、分专业图件或统计遥感功能 收集、传输信息 磁波辐射 析信息 数字 案例介绍: 1998

16、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

17、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从点、线实地观测 传统的工作方法 面上的分析研究 遥感技术 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 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

18、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5(遥感技术的应用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

19、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 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点拨:同意。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感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感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害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

20、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感(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感的装置 ?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组成(了解)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感的优越性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5(遥感技术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2(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全能性(陆

21、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 ?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

22、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引导驾驶员把车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2(地理信息系

23、统的简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能反映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关系,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地

24、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思考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你怎样理解? 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区别:?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

25、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活动: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2(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 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

26、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出事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 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 到指挥警车前往出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

27、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分析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其中,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

28、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像分类等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关系可用以下简图表示: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

29、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关系 2(数字地球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

30、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 耕地

31、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

32、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

33、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由东到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贺兰山以西 贺兰内蒙古高原东部 山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极端干旱区 干旱区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草原 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点拨:年降水量200,00毫米

34、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基本

35、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

36、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

37、的库仑旗等地)?一些农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次生盐渍化形成: ?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 若条件允许,我国西

38、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 活动 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

39、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

40、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

41、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概念?形成?主要表现?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42、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第二课时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

43、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 ?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 ?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 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课本图2.1

44、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 ?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解释: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开垦而引导,它在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直接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在图中确定上述两沙地位置)。 2(不同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时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

45、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 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点拨: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区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

46、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点拨: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人们将水分条件较好,开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沙漠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考: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