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格化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完整版)资料.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网格化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XS区为例 佘凤云目 录一、理论综述3 (一)基层社会管理理论 3 (二)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4二、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治理的影响6 (一)基层服务职能 7 (二)基层防御功能 9三、社区治理中网格化管理的困境 11 (一)网格管理要素不全11 (二)网格管理权限模糊17 (三)网格管理作用不显19四、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 24 (一)以网格团队管理区域网格24 (二)以有效机制构建网络结构25 (三)以合理环节理顺主体关系26 (四)以包容态度引入志愿服务27 (五
2、)以开放氛围渲染文化建设28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XS区为例 佘凤云内容提要:网格化管理自推行以来,因其具有管理便利、服务方便、处理及时等优势,已被全国大部分城市社区所启用。虽然应用广泛,但实际效果各有不一,大多数社区只是将辖区按照规定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只是便于了解基层的情况,甚至有的网格只是上级管理下级的一个工具,其基层服务功能并不明显,也有违其实现公共服务的初衷。对于苗头性问题虽能及时发现、处理,具体的服务却未作深层次研究,直接导致大部分居民只知道街道、社区,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网格,这就导致网格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本文的意义重在挖掘网格化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寻
3、找作用的缺失点,从而初步形成网格管理新模式,以应对网格化在城市社区治理中作用不显的局面。本文以XS区为例,通过对辖区10个街道办事处社区的调查,了解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对有利作用与不利影响,作出多方面的剖析。文章首先阐述XS区网格化管理在社区治理中的影响,从基层的服务职能与防御职能两方面,分析网格化管理对基层社区的影响。其次重点分析网格化管理的困境,提出了存在的网格要素不全、管理权限模糊与作用不显的困难,最后从建立网格团队、构建有效机制、引入志愿服务、发展社区文化四个方面提出改善的路径,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案例参考。关键词: 网格化 社会治理 作用 XS区社区是城市的名片,也是构成
4、一个城市的基本单元,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社区这张名片的推动与扶持,所以社区发展至关重要。社区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地方的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从社区开始做起。而社区工作是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是关于社区发展的重要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进程加快,且已渗入各个领域,依托这一技术平台,我们如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转变,就显得迫在眉梢了,于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一、理论综述(一)基层社会管理理论1、城市社区功能研究。“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5、它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一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1 ”。城市社区具有政治、自治、服务、保障、学习、文化、经济七大大功能,所有功能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服务城市发展。社区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组织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居民群聚的中心地,社区既是服务的直接场所,也是心灵的归属地,每个社区都担负着当地生活各方面的职能。因此,有学者认为社区应该具有社会的一切功能。社区只有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和环境等各项功能,才能成为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空间、参与的舞台、继续社会化的场所。服务职能完善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社区从服务目标而言,是为了保持居民之间的良好互
6、动,只有功能齐全才能做好良性互动,进而替代原有的“单位体制”、“街区体制”。2、服务型政府管理理论。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包含以下七条::政府的职能讲求服务并非掌舵。公共利益讲求目标而不是副产品。思想上强调具有战略性,行动强调具有民主性。服务的客体是公民而并非顾客。强调责任的重要性。相比生产更重视人公民权和公共服务优于企业家精神2。罗光华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中指出“与其他视角的政府角色定位所不同的是,政府服务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将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服务,并由此提出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社会公共服务” 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政府的“保姆”角色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公共行政的宪政和民
7、主价值是研究主体,强调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以人为本,拓宽与公共组织的合作的平台,疏通公民参与渠道,形成多元化主体参与并作用客体的格局。(二)网格化管理的内涵1、党建工作的一种模式。群众路线思想的衍生。作为共产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方法。2021年全国上下党员干部重新掀起群众路线,从中央到基层要求重新学习“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做事接地气,重视基层服务工作。群众路线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的制胜法宝,更能使党员干部以充分满足群众诉求为宗旨,关注民情、民生,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负责,确立了以民为本、公众至上的价值
8、观,集中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新时期基层社区积极主动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官本位思想,有助于将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由管制向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转移” 4。 社区党建模式创新。近年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发展突出新意,不仅从服务层面下足功夫,更是上升至社区党建模式研究。张恺(2021)提出“实施社区党建网格化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灵活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构建互动机制,整合资源联网格;二是建立责任机制,设岗定责落网格;三是引入激励机制,作用发挥在网格;四是完善保障机制,政策倾斜重网格” 5。 唐颖(2004)认为,开展社区网
9、格化管理应该努力实现三个“化”,即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建设实体化和社区党建社会化。其中,社区党建社会化要进一步增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凝聚力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工作有效性6。2、实践创新的一种探索。服务方式的有效创新。网格员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按照问题类型进行申报,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效反馈,这种便民服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重在创新服务方式。 “所谓网格化,最初主要是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后来逐渐被引用并加以改造成一种政府管理领域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而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基于数字化信息管理方法,将城市基层政权所属区域以网格为单位加以划分,使得各网格之间
10、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交流,资源的共享,以实现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扁平化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7。牟君发指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为了克服基层干部深入群众不够,党建、计生、劳动监察等多个职能部门存在“各管各网络”的弊端,社会组织、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不够等原因,最终目的是实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有效控制社会风险,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8。技术创新。网格化管理是基于现代化的数字技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府领域飞速发展,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井西晓认为,所谓网格化管理即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络为区域单位,以城市部件、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
11、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模式9。也有人认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层次与组织架构基础上,依据辖区面积或常住人口数量等指标,将管理区域划分为单元网格。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以及相应的制度手段建立起以网格为基础的,综合资源配置、信息收集、公共服务与事务处置等功能的一体化管理机制10。二、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治理的影响XS区面积14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辖一镇十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省级食品经济开发区,有13个村委会、70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城市社区47个、“村改居”社区23个)和9个家属委员会。每个社区管辖范围3000户左右,按照“小
12、区型”、“单位型”、“混合型”划分社区居委会。全区社区“两委”成员490人,加上社保、计生、协警等专管员共有社区工作人员935人。(一)基层服务职能1、组团式服务。基层网格化管理涉及的服务有治安、土地、纳税、户籍、教育、劳动等等,这就需要有合理的网格,通过网格的合理设置,普通群众不仅是网格服务的受益者,也是问题的提供者、治理的参与者。XS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共分为四级网格,即整个区为一级网格,同时是社区网格管理中心;街道为二级网格,为街道社区网格指导中心;社区为三级网格,为社区网格站;每个社区划分612个网格,为网格工作室。每个网格区域内有居民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全区按照300
13、户左右的规模,划分629个网格、3022栋居民楼,共有629名网格员、3516名楼栋长和单元长。随着主城区人口越来越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的不断兴起,流动人口在不断涌入城市。加上小城市各项服务职能仍不完善,如果单纯的靠政府去解决居民小事务,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本,还很难面面俱到。该区积极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在服务方式上,以系统服务为主,依托基层网格员这一抓手,完成各项社会治理工作。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特殊群众的帮扶帮教、重点地区的安全监控、重点人员的帮教管理等。通过细化网格任务,将问题解决的在基层,大大降低纠纷发生率。农村五保供养申报办理流程图 来源:X
14、S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平台2、群众参与快捷通道。“网格化管理”工作要持久深入,必须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畅通群众参与网格治理渠道。通过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素质,增强群众觉悟,促使群众主动配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11。XS区网格化实践群众投诉渠道大致有三种:一是 反映。居民对某些问题的处理结果不满意,可直接通过拨打社区服务热线“”民情服务热线进行投诉,网格责任人根据 收到的投诉信息进行核实处理,按规定上报,并及时对投诉人进行信息反馈。二是网络投诉。居民可直接通过社区服务网站对问题进行投诉,填写调查卷。系统将问题分配给网格责任人,责任人根据问题类型进行处理与上报,处理结果在网络平台上按期公布。三是现场投诉。社区
15、设立电子触屏投诉平台,社区居民按提示登录系统后,选取相对应问题发生位置和所属区域,选取问题类型并进行提交,平台自动将问题反馈给责任人,并通过 直接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居民。基层社区重视志愿服务,以服务站为单位,根据自身优势,成立各类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各网格根据所属居民的特长优势,成立各类服务队,如学生辅导队、文明劝导队、困难救助队、心理辅导队等等。社区对所属网格志愿服务进行事前指导、全程监督。事后备案:各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活动结束后5日内向所在社区志愿服务站进行活动事后备案程序。社区志愿服务站应及时填写活动登记表,同时按月填写活动统计表,将开展的所有志愿服务活动登记备案。事前申报
16、:对参加志愿者人数达30人以上的活动,各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活动开展10日前向社区志愿服务站进行事前活动申报,内容包括具体时间、地点、服务项目、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事中检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社区志愿服务站要派出监察组成员抽查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开展情况。庆相桥社区志愿活动开展流程 来源:XS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平台(二)基层防御功能1、群众现状晴雨表。网格将社区居民按照居住地划分开来,网格员生活、工作都在网格内,对群众现状能获得一手材料。社区网格化突破传统社区服务模式,改变各服务机构独立运作,缺乏信息沟通和传递有效载体的现状。现代信息技术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XS区
17、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社区网格员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收集人口、地址、问题、困难、安全等相关信息,录入平台,在平台上,各类基础信息、疑难问题、社会热点都按期发送。同一个平台内,社区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信息,还可以看到其他社区的信息,整个信息资源互通有无,便于网格员收集信息、利用信息。而治理部门通过平台也可以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尤其是重点监控人员,对基层信息把握准确。网格员通过宣传政策、走访楼栋、发放便民联系卡等,深入群众,不仅与居民进行网络交流,更重视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居民困难、存在问题、各种隐患。如建国社区将管辖区域、联系对象等基本信息制作成便民服务卡,通过微信、广告栏进行宣传,将服务卡放到每个住
18、户家中,方便居民群众来电咨询办业务、反映问题。这种名片式宣传,虽然传统,却是最直接的收集信息、互相交流的途径。网格员与居民拉近了关系,便于基层工作的开展。2、政府引导监测站。在基层区域内,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各行政部门都是行政服务的子系统,在网格化管理的作用下,实现了从治理到服务的完美转变,在方式上也实现了协同管理、共同治理。这种共同治理是新型的基层管理方式,非但不弱化党的执政能力,反而对执政能力转变是有力的支持。这种转变是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群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XS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平台建立快捷通畅的受理和协调机制,由受理平台集中受理、接收部门单位或社区反
19、映的各类问题、事件和求助信息,由受理中心按照区域、类型标准进行归类,在管理平台派发到问题所属的网格员,并以结案率评估网格员的工作效率。整个平台受理过程也是政府监督引导过程,政府在基层提供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职能转变,以服务引导为主要职能,帮助基层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三、社区治理中网格化管理的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技术化管理手段层出不穷,其不仅是社会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也在管理机制、管理流程和评价体系有突破,有利于基层问题的尽早发现,实现反馈手段的精确化、高效化,实现管理的全方位提供。但在自治诉求与政府管理的诉求中,也存在着管理层面的挑战,如网格化管理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与实际需求不对称的地方
20、,在现如今公共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与挑战中,问题尤显。(一)网格管理要素不全1、网格管理员配备不足。XS区在网格化管理方面还只是学习、摸索阶段,现有的模式与制度也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稍作调整。由于对具体的工作模式还在探索中,对人员的配备也出现了不足的状况。有些社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够,工作开展进步缓慢。这种不足不仅仅是人员配不齐,更重要的是指网格管理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管理需要。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中,由于部分社区在管理理念上仍未转变,表面上是提供服务,实际上用的还是管理方式,服务性只停留在表面。网格员在基层与群众沟通时,将交流仅视为搜集社情民意、维护稳定的手段,其目的是加强社会控制,即所谓的“不出事”,
21、没有真正认识到“服务型机关”的真正涵义。如实际工作中,有些网格员认为网格服务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在推行社区网格化工作中,仍有走走过场应付一下的现象,与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相背离。还有个别社区的团队成员存在官僚主义作风,没有适时转换思维、将心比心,在沟通过程中时不时的流露出居高临下风范,甚至采用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说教式管理,很难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因而服务效果也显而易见。网格内社会资源难以有效的调配和协调,个别网格仍是“一岗多职”,有的甚至是一名网格员负责多个网格,在具体的对口服务上,有的社区也模糊不清,不知道究竟属于哪一类。而且,由于某些网格员培训不足,工作量大,精力有限,每天疲于处理日常事务,
22、无暇顾及孤弱病残。社区在职能发挥上仍受政府限制,如辖区的政府单位资源,因身份原因,无法管理,更谈不上资源的整合了,久而久之,浪费资源、资源闲置现象就会出现,内部资源共享也难以实现。而针对这一问题,网格员由于自身级别、身份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2、缺乏专业提升。实际发展过程中网格化管理又呈现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技术导向型,需要通过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改变体制机制,来建立整合“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任务派遣、任务处理、核实监督、信息反馈”流程为一体且监督、执行相分离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用以实现对单元网格中部件、事件的治理。第二种是制度导向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系列人员整合、职责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
23、合的工作机制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集于网格工作人员一身,是以组团式服务为运行机制的治理方式12。总结起来,这两种划分依据一种是技术标准,另一种是制度标准,实际操作中,很难将二者清晰地分开。现实工作中,更多的是如何将二者实现契合,所以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需要创新。首先是技术层面。网格化管理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工作的推进需要数字化平台的支撑,研发就是关键。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员培训,这对基层社区而言,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往往政府最后选择的是直接购买设计好的数字产品。购买的产品往往是设计好的通用功能,对于需求不断变化的网格化管理,不能做到动态创新。而且宏观统筹
24、的数字化平台建立后,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政府的财政投入大多是维护机械与平台的正常运转,对于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平台的技术研发很少涉及,直接导致我们的平台系统更新慢、效率低。其次是制度层面。由于网格服务涉及到计生、党建、社保、综治等各个方面,政府各主管部门的分工不同,对信息的需求就不同。同时各部门由于利益的关系,对于本部门的现有信息,一般不愿意无偿提供,这就容易使得各部门间信息不共享,出现信息不对称。如财产、婚姻信息因为涉及到当事人的信息保密,很多部门需要多方协调、出具一系列证明,才能去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各部门信息间时间的传递都有个过程,旧的信息没处理完,新的信息又会产生,使得前期的工作失去
25、效用。另外,有效通畅的信息传输渠道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居民、网格员和各类管理部门都是基层信息的传递者,因为缺乏信息通道,很多问题传不到上层部门,加之部分事件也存在政府利益,对于基层信息的获得就显得没那么便利了。有些媒体中介,在对信息不明确的前提下,就对信息进行报道,也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3、考核机制不全。网格化工作要有明确清晰的考核机制,而且要依托技术治理,虽然很多时候它耗费了政府大量资源,却仍然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关键。考核的标准不科学,只局限在“看”上面,看表格、看数据、看台帐、看平台建设,只关注软件材料全不全,而不细究材料真不真、实不实、有没有用。有的考核组只到平台现场,看完就直接打分评
26、判,对于平台究竟在基层发挥的作用怎样,并不去关心。 “看现场”也并不是看实地的现场服务是否有效、是否实用,而是实地查看和了解下级工作是否合乎要求、实现目标。例如XS区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对每个网格员制定完成任务计划,倒排日程,对每个网格员的考核关键看有没有遗留没处理的案件,以结案率和工作进度考核网格员。上级查看也都是去网格化管理平台,很少去基层现场网格。有些网格工作人员经常抱怨制作台帐浪费了他们过多的精力、时间,但是为了有好的考评结果,只能做临时工,以检查的要求而布置现场,只能竭力应付,甚至造假。考核对象不清。网格工作究竟是考核网格员还是考核服务,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疑惑。如果是考核网格员,那就要以
27、人为依据来制定考核目标,如工作的积极性、网格员出勤率、网格员办案数、处理的结案率等。网格员只需要按照上级给的任务清单,倒排工期,对本网格内的问题及时回复、反馈即可,网格员的工作成果评定权在管理者手中。如果考核的是服务,那就要以服务成果和质量来制定考核标准,如受理对象的满意度、开展服务的数量、走访次数、开展活动种类等等。网格员不仅要亲力亲为,更重要的是要每天走访于网格内,调查民情、收集民意,还要结合网格成员特性,开展各类志愿活动。网格员工作成果的评定权在服务对象手里。XS区的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考评细则共25项内容,涉及网格员服务项目仅5项。总体来看,还是在技术层面的考核,考核的是技术
28、模式的合理有效性,重点在考评系统的准确性,而没有将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以及服务对象的评定纳入考评系统。XS区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考评细则类别序号考核内容分值类别序号考核内容分值基础工作1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网格划分全覆盖3规范运行14街道每月讲评考核52确定网格职责,街、社区培训各至少1次215街道每季度组织各级网格1次以上交流33网络信息公示全覆盖2162级网格每季入户走访,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家庭走访率100%、单位(门店)100%44街道财政供养人员入网比例不低于85%117网格人员佩戴网格标识55成立网格工作机构,明确1名专职人员2182级网格依托社会力量每月开展1次以上为居民服务
29、活动56建立任务菜单整改机制2192级网格每季度组织1次以上民情联席会,征询网格居民、单位代表意见、建议37建立网格服务管理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220每月报送2篇以上网格工作信息38定期更新网格服务管理对象信息数据库2工作成效21群众诉求处置率100%159社区建立网格服务管理信息系统222群众诉求处置满意率75%1510建立各级网格工作监督机制2群众评价23对网格化模式知晓率80%8规范运行113级网格城市社区每日巡查,农村社区每周不少于2次巡查,并记录民情日记824对网格化工作满意率75%8122级网格城市社区每周点评不少于3次,农村社区每周点评不少于2次825网格人员工作作风满意率80%4
30、131级网格每周小结6来源:XS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二)网格管理权限模糊1、多项职能交叉。易出现政府干预性管理。因为目前基层社区网格化仍受上级政府管理,也有基层政府主导推动,其干预性管理现象很容易在实践中显现出来。例如网格化工作中的“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即是地方政府为某项工作能够按期按目标的完成,根据工作内容,将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与对接的下级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考核对象按清单、按时间如期完成各项指标,政府对其严格考核,逐条打分,将结果纳入考评依据,实现奖优罚劣的管理制度。而很多网格化管理恰恰也复制此种治理制度,形成“目标导向”的运作思维。XS区网格化治理中的“目
31、标导向”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网格化管理的成果主要通过考评来定级,按目标完成情况来衡量。网格员工作的好与坏,主要就是依据考评时打分的排名情况。其次,网格化考评量化程度高、涉及范围广。XS区网格化管理具体任务中,总共分为四大目标,每个目标又细化了子目标,子目标的25 项多数都有很明确的数值指标。如“规范运行”中有一项具体内容为“3级网格城市社区每日巡查,农村社区每周不少于 2 次巡查并记录民情日记”。行政管理决定了网格管理的权限为上级政府部门所拥有,上级布置什么样的任务,下级网格就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基层公共服务职能。民生问题是城市网格化管理要始终坚持的价值导向。现如今,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要,已
32、日益成为基层管理的焦点问题,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将民生作为核心内容。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政权组织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而基层政府又是最贴近百姓群众的第一阵线,所涉及到的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如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如何在居住地获得相应的保障问题;基层医疗、教育等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是否处理得当却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能体现出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网格化管理终究是要实现对人的服务,主要是对辖区居民的服务,网格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才是目标,因此实现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常态化才是网格化管理的最终
33、任务。由于每个网格的居住群体有差异,提供给每个网格的服务也不一样,针对留守儿童居多的社区,我们要提供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空巢家庭居多的社区,我们要提供互助志愿活动。基层公共服务要求各网格根据需要提供服务,其管理权限则归属基层政府。2、越权管理。网格化管理仍属于上级政府部门,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削弱了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社区能定的事,到了网格内就不一定能由自己做主了,所谓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只是表面。有的学者认为:“政府行为的全面回归,不仅使公共服务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行政强制的倾向:行政体制俨然成为一部设计合理、运转有效的庞大机器,但面对社会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具体矛盾,则需要每个
34、部件、每个齿轮都随同这一机器系统调整方向,连带运行,失去了灵活多变、敏锐出击的应对能力” 13。层级越多,上下级的沟通链条就越长。网格化管理前,只有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过后,又多了一个网格,三级变四级,信息传输的渠道更长、信息获取的难度更大、操作成本也更高。长此以往,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能掌控的空间、资源也越来越小。上级政府的权力直接下沉到每个网格,网格进一步下沉到每一个家庭,直至每个个人,这样每个人都在上级政府权力的监控与控制之下。如果哪一个网格里出现了问题,上级政府会直接行使职能,而撇开网格层面,让中间的几个层级形同虚设。由于网格化的服务特质,很多社会团体也参与其中,有的
35、团体直接归属省级部门。开展服务从活动策划、具体操作到事后监测都有上级团体一览承包,与基层网格只有通知层面的交流,实际操作中也直接干预网格管理。虽然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主体也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但大多数也都是由街道行政部门要求的,都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自身的积极性不高,社区也没有决策权。诸如此类的志愿服务,其管理都是越权形式。(三)网格管理作用不显1、激励机制不科学。传统的社会管理,由于职责不明、机制不全、考核不清等原因,很多基层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存在被动应付、 放任自流的现象,工作成效也不明显。网格化管理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良好的工作需要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36、一直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基层社区网格员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缺乏合理的奖惩激励,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社区管理的考核标准不科学,不仅直接影响了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对基层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产生严重阻碍。由于缺乏经常性监督手段、科学的激励机制,社区工作者在网格中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多应付对待工作。有的社区在考核中实行一个标准,多方考核,将网格管理中心、社区居委会、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考核,缺乏细化的指标。有的社区一个工作要接受多方考核,每个考核主体都有自己的一套考核标准,往往让被考核单位不知所措,无法明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这很容易带来重复考核
37、的压力,网格员要同时面对至少三个考核小组,常常心力交瘁。考核结果直接与经济挂钩,被考核主体容易出于利益考虑,为多拿奖金,一味的按照“模板”做工作,只强调完成了多少任务,不想为群众做了多少事。这样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基层服务工作的推动,同时不利于群众需求的保障和落实。具体表现为:1.评估体系严谨性不足,对基层工作流程、工作成效、责任主体以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等都没有量化的规定;2.评价主体全面性不足,大多时候只注重自上而下的纵向评估,对来自于横向指标比较忽视,忽视其他主体的参与;3.评价指标不严谨,量化的指标往往由领导的主观把握,亦或是各部门内部的自行评价,检查评比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奖惩;4.评价内
38、容不科学,往往通过抽查和听取汇报的形式进行衡量,缺乏动态性、实效性和固定的评价依据。考核主管部门叠加、考核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基层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在传统城市社区中,管理的主管部门不重视监督,分管的监察部门因为对专业不熟悉而无法形成有效监督,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无行政监督权力,普通居民又没有监督的动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实的检查评比不仅没有自身监督机制的有效制约,又没有外在监督的力量和作用,难以发挥有效性的监督作用。网格员只按照任务清单工作,对有明确规定的任务比较在意,按时完成,而对清单以外的事情,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鲜少问津。计划清单涉及的内容也并不是绝对全面,这就造成有些服务成为明
39、显的漏洞。于是,一些网格员工作消极懈怠,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往往是有人说就办,无人问就拖,加上薪资待遇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2、服务资源不共享。因为网格化管理仍处在探索阶段,还在不断地尝试中,一些规定制度也都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中,例如对于部分事件的处置职权、处理过程都缺乏明确的规定,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管理区域边界不清、管理权限不明等问题。遇事“踢皮球”、互相推诿,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有些具体工作无人过问。 “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了,可政府及社会其他部门并未网格化,每一个部门只管自己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完成,根本没有考虑到社区网格化的实际。”这是一名街道网格管理员的表述。
40、随着网格化管理的发展,网格员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部分社区干部甚至对网格化管理的初衷与政策导向产生怀疑,有的网格员提到“现在社会管理方面能够想象到的事务全都下沉到社区”,“难道现在市里面的政策导向就是把所有工作压力都落到社区乃至网格员的身上?”诸如此类的抱怨表明,网格化建设在要求社会管理“下沉”的过程中,只做到行政责任下沉多,没有做到服务资源下沉多,在基层管理的结构上,仍然处在“垂直结构”,并没有向“扁平结构”转变。究其原因,是因为信息采集难,信息的准确度低。基层信息采集包含的内容广泛,有 33 项内容,每一项下设许多分支,XS区共有人口 47 万,600多位网格工作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上门走访
41、、数据录入,工作量非常大。 “有的家庭白天上班,我们就晚上 6点以后或者利用周末时间去登记走访,再挨家挨户走访”、“在走访中,有些居民非常不配合,因为 号码、收入、身份证号、车牌号等涉及到个人隐私,害怕信息会泄露,经常拒绝提供信息。”、“因为任务繁重,再加上有些居民不给信息,我们还要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录入率,我们就得想办法,后来直接去派出所查个人信息, 把能录入的都录入,不能录入的就编一个,像一些小孩没办身份证,派出所也没有他们的照片,我们就不得不到网上找照片贴上来敷衍了事,完成任务。”网格工作人员都表示工作中确实应付的比较多,但也是没有办法。3、服务主客体不清。政府大包大揽,社区管理主体单一
42、。“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格局仍然普遍存在,当前政府在基层社区管理中仍然是关键角色,这种管理格局没有从根本上被打破。基层网格的任务还是来自于上级政府,通常是上面来什么任务,我们完成什么任务,没有自主权。同时由于过于注重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与问题处理,社区管理中的主要事务和重大事务仍由上级政府负责处理,各种社会力量和团队的整合作用,没有被重视,一种新的以政府、社区及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多元管理结构尚未形成。网格化管理的主客体之间鲜少沟通。由于社区居民对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是太了解,加之我们的服务有些并不到位,容易引起居民的误解。如有些网格员在基层采集信息时,被居民误认为是骗子,不愿理睬,导致上门
43、采集信息出现困难。居民对收集信息的网格管理人员态度消极,出于保护个人隐私,有的拒绝提供信息、有的干脆提供虚假信息,愿意向社区提供准确信息和主动监督网格管理工作的居民都是少数。很难得到网格内居民的有效配合与支持,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有的甚至阻碍社区网格化建设的发展。网格化管理主体之间也缺少互动。各网格之间交流少,信息闭塞,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停留在人口、住址这样一类的基础资料层面,更深层次的信息无法资源共享,经验交流方面的联系就更少了,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亦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由于网格员为了尽快完成上级下发的任务,整日埋头做网格内的文字、数据事务,跟实施网格化管理之前相比,进小
44、区巡查、入户走访的时间就更少了,特别是比较大的社区,各自的业务量非常大,每天前来办事的居民络绎不绝,网格员的正常工作已占去全部时间,上级提出的“半天下小区、半天在大厅做业务”要求根本无法做到。网格化管理的职能定位不准确。由于受上级政府部门管辖,自我管理控制性差。政府的服务型理念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将直接影响基层的办事作风。有些问题能够在基层解决,却因为社区没有管理权限而上报给上级,上级部门再讨论、定性,解决问题的时间拉长了,让百姓觉得办事更难了。当前,政府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不能把公共服务的提供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而只是把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观察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
45、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四、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方式探索(一)以网格团队管理区域网格根据实地情况,以300 400 户为一个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2-3 名管理员。总网格长由社区工作第一责任人担任(党委书记或居委会主任),网格长则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管理员聘用社会工作者。网格员实行AB 岗制度,社区网格员的管理体制则参照社工的管理办法,由上级部门统一管理、调配使用,对社区总网格长负责,接受其统一领导,总网格长领导下的网格长、网格管理员逐级分工。按照“配置科学、效能优先”的原则,对社工队伍统一整合、统一身份、统一招聘、统一职责、统一待遇、统一考核、统一管理
46、。社区实行网格化后,固定的办公场所留少量人员,如特殊群体联络员,正常处理事务外,其他人员全部进入网格,流动办公。社区志愿者、社区联防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居民小组长、居民业主代表、楼(栋)长等均担任助理网格员,根据需求划分到各个网格内。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也要参与网格管理,治安辅警队员则分配到各个网格协助治安管理。(二)以有效机制构建网络结构积极推进现有城市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理顺、协调好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又要改变以往的基层事务处理方式,要将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交给基层,同时下放权力
47、,让社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享有主动权,让居民看到社区的“能力”。上级政府、党组织部门也就随之减少了工作“负担”,其他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能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共治。积极培育基层社会文化组织团体。基层组织要重视各类文化团体的作用,以营造和谐的社会居民交往氛围,以文化活动为契机,提升居民社会参与意识。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权责,如作为行政权力地位代表的党组织,要在基层网格化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引导作用,指导基层资源合理整合,倡导第三方加入社会管理,为社区减压。这种各方主体加入并各司其职的模式能有效均衡各治理主体间的资源优劣势,以及完善各网络模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而作为社会居民诉求、利益代表的居委会来负责社区公共服务、医疗、优抚等具体事务。各部门不仅要明确直接的权责,更要明确自己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