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七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七篇小学数学教案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
2、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
3、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
4、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5、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小学数学教案篇2一、观察物体(一)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6、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二、探究体验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
7、呢?(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2)学生汇报交流。3巩固练习:(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
8、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
9、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二、探究体验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
10、图形,画下来。(2)学生汇报交流。3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四、课堂总结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小学数学教案篇3单元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
11、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教学重点:(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教学难点:难点数100以内的数。课时划分:(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经
12、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1、教学例题。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
1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谈话:你想怎样算?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小辣椒:因为3+2=
14、5,所以30+20=50。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2、教学试一试。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2、想想做做第2
15、题。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3、想想做做第4题。4、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5、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6题。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小学数学教案篇4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
16、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
17、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18、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2、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
19、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教学过程:一、承前启后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引领1、教学例1。(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
20、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3、教学例2。(1)教师出
21、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内容: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教具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2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
22、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二、复习体积计算1复习体积的意义。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2复习体积的计算。(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
23、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3学生练习(1)做练一练第l题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二十第6题。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4、。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4做练习二十第13题。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
25、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四、讲解思考题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设计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
26、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盘秤学生准备盐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27、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探究新知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2)了解读数的方法。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
28、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1)称一称。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2)掂一掂。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3)估一估。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4)找一找。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预设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6)抱一抱。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