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及译文(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原文及译文(完整版)资料.doc(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弟子规原文及译文(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弟子规原文及译文 一、弟子规简介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所谓“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规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
2、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通俗易懂,是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二、弟子规作者生平李毓(y)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西南部的新绛(jin)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弟子规共分七课来讲,第一课是“入则孝”、第二课是
3、“出则弟”、第三课是“谨”、第四课是“信”、第五课是“泛爱众”、第六课是“亲仁”、第七课是“余力学文”。总 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t)次谨信泛(fn)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古代圣贤对学生的训示: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为人要讲信用,做人要博爱众生,并且要亲近有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一、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应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就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对父母教诲,要恭恭敬敬的聆听;做错
4、了事,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不能顶撞。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xn)昏则定【译文】做子女要照顾好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上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让父母安稳地睡觉。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当你出门的时候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了也要面见父母,以免父母亲挂念。平时你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职业或者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随意变动。事虽小勿擅(shn)为苟(gu)擅为子道亏【译文】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不要不告诉父母而自己擅自去做,假如你自作主张的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孝道。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译文】即使很小的东西,也不要偷偷的私藏起来。如果私自收
5、藏了,父母知道后会非常的生气、伤心。亲所好(ho)力为具亲所恶(w)谨为去【译文】凡是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要尽力的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亲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的为他们去除。身有伤贻(y)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文】如果我们身体有所不适或者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品行上有什么欠缺,就会使父母感到蒙受羞辱。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译文】父母亲喜欢我的时候,我们做到孝顺并不难,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的时候,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才是真正的孝道。亲有过谏(jin)使更怡(y)吾色柔吾声【译文】如果父母亲有了过失,做子女的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轻柔平和。谏不
6、入悦复谏号(ho)泣随 挞(t)无怨【译文】如果父母亲不肯接纳我们的劝说,你就等到父母亲心情好了的时候再劝。如果父母亲还是不听,你就要哭泣的恳求父母,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sh)不离床【译文】如果父母亲病的时候,在喂药前,子女要先尝一尝汤药的冷热甜苦,并且应该日夜侍奉在父母亲的身边,不能离开半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译文】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常常哀思父母的养育之恩,提起父母时会难过的哭泣。守丧期间,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娱乐等事。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译文】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克尽礼节,祭祀要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如同他们或者一样恭敬孝顺。
7、二、出则弟(t)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m)孝在中【译文】做兄长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亲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fn)自泯(mn)【译文】彼此都把财物看得清淡一些,都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一些,忿恨就会自然消失了。或饮食或坐走长(zhn)者先幼者后【译文】不管是吃饭还是饮水、入座或者行走时都要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zhn)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译文】听到长辈呼唤他人之时,应该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赶到年长者面前。称尊长(zhn)勿呼名对尊长
8、(zhn)勿见(xin)能【译文】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在长者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路遇长(zhn)疾趋揖长(zhn)无言退恭立【译文】在路上遇见长辈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一时没有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立,等候尊长的指示。骑下马乘下车(j)过犹待百步余【译文】遇见尊长时,当你骑着马时要即刻下马,乘车时要即刻下车,要等到尊长走到百步以外后,自己才可以离开。长(zhn)者立幼勿坐长(zhn)者坐命乃坐【译文】假如长辈还站立的时候,晚辈就不可以先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入座时,你才可以坐下。尊长(zhn)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译文】在尊长面前,
9、说话的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译文】去拜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缓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译文】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亲时,应该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恭敬。三、谨朝(zho)起早夜眠(min)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宝贵时间。晨必盥(un) 兼漱(sh)口便溺(nio)回辄(zh)净手【译文】早晨起床
10、后,一定要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后都要把手洗干净。冠(un)必正纽必结袜与履(l)俱紧切【译文】就是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上的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也要系紧。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hu)【译文】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要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服帽子弄脏。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chn)家【译文】我们穿的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漂亮,穿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状况相符合。对饮食勿拣(jin)择食适可勿过则【译文】对于饮食来说,我们不要挑食,吃东西要适可而止,更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的。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译文】年纪小的时候,千万不能饮
11、酒,因为一旦要是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步从容立端正揖(y)深圆拜恭敬【译文】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端正正。作揖时要把身子躬下去做到深圆到位,跪拜时身体要恭恭敬敬。勿践阈(y) 勿跛(b)倚(y) 勿箕(j)踞(j) 勿摇髀(b)【译文】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坎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着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双腿,更不要摇晃大腿。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译文】掀门帘时要轻缓,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物体的棱角。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译文】手里拿着空虚的器具,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有人的房间,要像走进有人房间一样谨慎。事勿忙忙多
12、错勿畏难勿轻略【译文】做事不要太过匆忙,太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也不要轻率大意。斗闹场绝勿近邪僻(p)事绝勿问【译文】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绝对不要靠近。凡是不正当、不符合情理的事情,绝对不要好奇过问。将(jing)入门问孰(sh)存将上堂声必扬【译文】进入别人的家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声谁在家里,进入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译文】当里面有人问是谁时,就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你只是回答“是我”,那对方就不清楚你是谁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译文】要想使用别人家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的同意,假如不问一声
13、就拿走,这就是偷盗。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译文】借用别人家的东西,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也就不难了。四、信凡出言信为先诈(zh)与妄(wng) 奚(x)可焉(yn)【译文】凡是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那怎么可以呢?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ng)巧【译文】说话多不如说话少,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奸巧语秽(hu)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译文】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以及庸俗不堪的市侩习气,那是要必须戒除的。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d)勿轻传【译文】看到的事情未明真相,不要随便乱说,轻易的去发表意见;没有了解的事,也不要随便
14、乱传。事非宜勿轻诺(nu)苟(gu)轻诺进退错【译文】你对于自己认为是不妥当的事情,就不能随便的答应别人。假如你要是轻易许诺人家的事,你又做不到,那你就会进退两难了。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译文】当你说话的时候,吐字要重而响亮。不能说的太快,也不能讲的含糊不清,让人听不明白。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译文】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是很难弄清楚的,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你就不要多管闲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j)【译文】看到了别人的优良品质,就要向他看齐,即使有差距很远,也要努力,渐渐就会赶上的。见人恶()即内省(xn)有则改无加警【译文】当你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
15、发现自己有错,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提高警惕。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l)【译文】做人最要紧的是自身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如果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的勉励自己,争取赶上去。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q)【译文】如果你的穿的、吃的不如人家,你就用不着因此忧愁悲伤。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译文】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不好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译文】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喜欢接受。你能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无心非名为
16、错有心非名为恶【译文】如果你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过错”。如果你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做“邪恶”了。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g)【译文】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过来,就可算作没有过错,如果犯了错你不肯承认,还要极力的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五、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译文】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同一块土地之上。行(xn)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译文】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译文】一个有才学的人,名望、声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
17、实学的人,而不是只会说大话。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z)【译文】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光为自己谋私利,别人有才能,你也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勿谄(chn)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译文】不要去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译文】当别人正忙着没有空时,不要因为自己的事而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也不要去跟别人说话而去打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译文】知道了别人的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去揭穿、宣扬。别人的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译文】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别人知道你赞美他,他
18、就会因此更加勉励自己。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译文】宣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别人知道你揭他的短,你就一定会招来祸害。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译文】朋友之间要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译文】拿人家的东西和给人家的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译文】想让别人去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chng)【译文】对别人的要记得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慢慢忘记,
19、怨恨不要记得太久,而恩情要长记,常思回报。待婢(b)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译文】对待家里的婢女和仆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而宽厚。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译文】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口服心服。六、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译文】同样是人,但品行高低各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hu)色不媚【译文】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会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译文】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与仁者亲近
20、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的减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译文】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你就会有无限的坏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什么事情都会变坏。七、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zhn)浮华成何人【译文】不努力去实践,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mi)理真【译文】如果你努力做事,不肯读书学习,仅凭自己的一些见解去为人处世,就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译文】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到,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方读此勿慕(m)彼此未终彼勿起【译文】正在读着这本书时,就不
21、要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不要去读另外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能够成就。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zh)塞(s)通【译文】学习的时间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心有疑随札(zh)记就人问求确义【译文】读书时,如果心中有些疑问,就要随时做好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房室清墙壁净几(j)案洁笔砚(yn)正【译文】房间内要收拾得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译文】如果你把墨磨偏了,说明你心不在焉。如果你的字也写的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中有杂念。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
22、原处【译文】存列的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了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译文】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如果发现书本有了损坏,应当及时修补完整。非圣书屏(bn)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译文】对于无益的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就要放弃不看。因为书里面有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破坏人的心志。勿自暴(bo)勿自弃(q)圣与贤可驯(xn)致【译文】不要自己糟蹋自己,不要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才逐渐达到的。、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23、ti),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n jin),南市买辔头(pi tu),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j n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ng);阿姊(z)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
24、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唧唧的织布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
25、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
26、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唧唧(j j):织布机的声音。 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机杼(zh)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子。 惟:只 女:女子,这里指木兰。 何所思:想什么。 忆:
27、思念。 军帖:军队的公告。 可汗(k h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名词作动词,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n):马鞍下的垫子。 辔(p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溅溅(jin jin):水流声。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 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 旦:早晨。 胡骑(j):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 ji):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 万
28、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军事。文中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关山,关塞和山脉。度,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铁衣:铠(ki)甲,古时军人穿的带甲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zhun),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级为最高的勋级。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 ,有余。 问所欲:询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当,不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尚书省
29、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下设若干曹,管某一曹事物的官员称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千里足,跑得极快的马。 郭:外城。 相扶将:相互搀扶。 红妆(zhung):红色装束,泛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妆,妇女所用的脂粉、衣物等事物。 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著(zhu):通“着”,穿。 裳(ch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贴在额头正中的一种装饰。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并排跑 走:跑 儿:木兰自称 云鬓:像乌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原】苏轼,字子瞻,
30、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
31、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
32、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原】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
33、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译】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原】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
34、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译】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
35、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洵将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孙没有成人,妹妹嫁给杜氏,死了还未下葬,嘱咐苏轼。苏轼服丧期满后,就马上安葬了姑母。后来大官可以让子孙得荫,就推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
36、苏彭。 【原】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
37、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
38、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译】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求得人才的道路,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即使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
39、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岂不是徒然制造纷乱,使天下人愁苦吗?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
40、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处理得好?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区的方法又何相干
41、。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 【原】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
42、,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译】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
43、然后加以处理。”神宗震惊地说:“你的三句话,我应当仔细地考虑。凡是在馆阁的人,都应当为我深思治乱的办法,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下,和同僚讲起这些事。王安石不高兴,令他做开封府推官,将用事务来困扰他。苏轼决断精当敏捷,名声传得更远。正逢元宵节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命令降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喜欢灯吗?这不过是奉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欢笑而已。但百姓不能每家都买,都认为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夺去他们衣食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极小,而关系很大,希望您能追回成命。”皇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原】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
44、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何恤于人言。”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故臣以为欲消谗慝而召和气,则莫若罢条例司。 今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徒闻内帑出数百万缗,祠部度五千余人耳。以此为术,其谁不能?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难。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意争言。官司虽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视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