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父》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渔父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渔父教案定陶一中 高二语文组 李金梅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对屈原和渔父人物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文本背后蕴含的儒家、道家思想。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一个人在生死选择的时候,最可见其秉性和人格操守。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在自己的祖国走向衰亡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探讨,一同走进屈原当时
2、的内心世界,感知这位伟人的心路历程。(板书课题)2、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全文(2)学生朗读课文(3)诵读指导a、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c、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
3、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3、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学生逐段自读、质疑,教师提示、答疑,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第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第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自令放
4、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第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
5、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第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桨。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4、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
6、一形象?(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见第一段)游于江潭,
7、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5)比较阅读分析: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
8、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他们都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四、课堂小结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
9、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六、板书设计:渔父 渔父:随遇而安与世推移(超然的活) 对 屈原: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壮烈的死) 比高一年级足球教学设计脚内侧踢停球第2课时 共3课时授课时间:2021年5月29日上午第三节一、教学理念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三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以及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养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
10、力,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加深对足球动作的理解和认识,加速技能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二、 教材分析1、高中阶段足球教材是初中足球教材的延生与拓展,它包括基本动作和基本战术两部分内容,并以综合练习的形式将两者有机结合。2、踢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也是足球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包括五个技术环节:踢球前的助跑、支撑脚的选位、踢球脚的摆动、脚触球的部位、踢球后的随前动作。停球是对球控制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术,而脚内侧停球是脚内侧部位与球接触面大,便于做迎撤动作,从而是使用次数最多的部位。3、在足球运动中球的运行情况变化较多,经常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速度和力量,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和柔韧性以
11、及身体协调性。本课主要针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规范指导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该动作技术特点并能合理运用。本课主要内容是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三、 学情分析1、本班为高2021级多班B学生,男生 21人 、 女生 0 人2、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基本稳定,并有一定价值取向,能主动分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3、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好,但运动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足球教学,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4、学生对技术掌握参差不齐,动作不规范,大部分学生对该项目只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其最基本的踢停球技术还有待解决。四、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多种练习,95%的学生建立正确足球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的动作概念,
12、并了解其动作要领和评价方法。2、 运动技能目标:70%左右的学生能掌握脚内侧踢停球的用力顺序和击球部位,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80%的学生动作技术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学习足球基本战术打下基础,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3、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 识、增强责任感、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五、 教学策略与手段A、 讲解法和示范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B、 游戏比赛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技能的能力C、 预防和纠错法:根据产生错误的原因,灵活选择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反应和纠错能力
13、六、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脚触球部位准确、踝关节和脚型的准确控制2、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及运动中出球的准确度七、 场地器材足球20个、足球场半场、标准桶、帽若干八、预计运动负荷1、练习密度 70%左右 2、运动强度 中九、教学流程示意图十、教学流程教师马 黎授课班级高一 多班B指导教师王兴桃教学内容脚内侧踢停球重点:脚触球部位准确、踝关节和脚型的准确控制难点:上下肢的协调及运动中出球的准确度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种练习,95%的学生建立正确足球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的动作概念,并了解其动作要领和评价方法。2、运动技能目标:70%左右的学生能掌握脚内侧踢停球的用力顺序和击球部位,建立正
14、确的动作定型,80%的学生动作技术得到提高。为进一步学习足球基本战术打下基础,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感、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及设计意图引最大值或最小值:当a0,且x0时函数有最小值,最小值是0;当a0,且x0时函数有最大值,最大值是0。入部1.圆的定义:分(3)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三角形外心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2 分 钟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d;dr 直线L和O相交.1、 集合整队2、师生问好7.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15、3、宣布本课内容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4、强调安全,安排见习生1、口令指挥、语言提示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2、 向学生问好3、宣布本课内容4、安排见习生(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顶点在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特例,此时常数b=c=0.1、集合整队、报告人数166.116.17期末总复习2、向教师问好3、认真听宣讲43.193.25观察物体2 生活中的数1 P22-234、见习生随堂组织形式如下图要求:快、静、齐热 身 激 趣5 分 钟1、绕排球场慢1圈2、原地活动操扩胸 振臂体转腹背弓步压腿 踝腕关节等3、熟悉球性热
16、身:1 内侧拨球;前脚掌拉球。1、领做徒手操并口令提示2、组织学生进行熟悉球性热身活动1、积极参与熟悉球性热身活动2、认真进行准备活动组织形式如下图要求:积极参与动作到位学习提高部分20 分 钟1、两人一组复习原地脚内侧踢停球。(图一)2、两人一组加大距离原地脚内侧踢停球。(图一)3、两人一组进行运动中脚内侧踢停球。(球过中间标志桶)图一;4、5个人一组分成4组在一个纵路做运动中踢停球练习(图二)5、动作要领:重点:规范、连贯难点:协调、准确1、组织学生复习脚内侧踢停球练习2、及时纠正出现技术动作错误,并示范正确动作。3、示范并讲解练习方法及要求。4、组织学生运动中的踢停球球练习并巡回纠错5、
17、组织集体练习并评价1、积极认真的参与复习内容。2、认真观察教师示范的练习方法并积极主动的参与。3、对教师提出的错误技术动作进行及时的纠正。4、按要求认真完成练习内容。组织形式如图(一)(图二)要求:1、按教师要求认真练习2、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并纠错3、积极参与,注意安全素质拓展部分8 分 钟4、游戏“逗瓜”游戏方法:每组5名队员在一个长方形的场地内进行4名队员踢停球1名队员抢截球。(图三)1、讲解游戏规则并参与游戏。2、语言激励。1、领会游戏规则及方法积极参与游戏并相互加油鼓励组织如图(三)要求:1、遵循游戏规则2、积极参与游戏结 束 评 价5 分 钟1、组织放松2、小结评价3、收还器材4、师
18、生再见1、自由放松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3、安排学生收还器材4、师生再见1、自由放松活动2、参与自评互评活动3、积极参与归还器材4、与教师再见组织如图(四)要求:放松身心愉悦心情运动负荷 预计场地器材足球20个、足球场半场、标准桶、帽若干课后小结课的强度预计最高心率:130150次/分钟平均心率:110120次/分钟练习密度:60%70%练习强度:中散步(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
19、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
20、短。我说:“走大路。”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
21、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22、。(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
23、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关于“我”:5分钟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
24、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板书:母亲:慈爱亲切)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
25、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
26、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板书: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儿子:聪明乖巧)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五)、研读赏析(10min)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4、5责任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
27、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明确: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那你从中能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吗?你能做一次奶奶把奶奶说的这句话读一下吗?注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对比孙儿和奶奶)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明确: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28、。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明确: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
29、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六)教师总结:(1min)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七)、布置作业
30、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2涵咏体味,品读课文中如:“本”、“熬”、“背”“世界”等含义丰富的语句。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读关键词、品评美文,逐步提高赏读美文能力。一、导入 :“孝”字引入文题在翻开课本之前,老师先和大家做一个猜字游戏。出示甲骨文 “孝”猜出什么字了吗?再出示金文甲骨文还有些抽象,刻在青铜器上金文就形象多了。上半部分多像一个头发蓬松、弯着腰、伸手要扶
31、杖的老人,下半部分多像小孩,伸着头挥动小手。老人要扶杖走路,孩子就用头扶着老人行走。这个字就是孝。它包含着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的深刻内涵。“孝”不仅是一个汉字符号更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好品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散步就是对“孝”字思想内涵的生动描绘,让我们一起聆听作家莫怀戚讲述的亲情故事,看他是如何颂扬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二、老师配乐朗诵,并出示问题,整体感知文意。听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感慨大意。明确: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这个句话在课文哪里出现过?开头。三、涵泳品味,反复揣摩,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1.设疑:同学们都能用
32、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可是呀,老师发现作家莫怀戚在写这篇文章开头时候却一点也不简洁,甚至有些啰嗦。“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若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好吗?这样不是更简洁吗?说说原因。A: 从人物关系上引导学生注意是两对母子, 课文后面用到这个开头的人物关系了吗?子背母,母背子,为后文的“背”做铺垫B: 从蕴含感情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一家之主的责任感。C: 那调换顺序好吗?换成:我,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明确: “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当然排在前面。(排在前面理所当然承担责任。)母亲被排在第二位,看出儿子很敬重母亲,老母
33、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她被家庭成员重视,这是正“孝”的体现。2. 3.刚才我们通过品读第一句,读出了“我”对母亲的孝心,那么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让我们读出了浓浓孝心。A-读一读第二段:母亲开始愿意散步吗?那个字表明不愿意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本”-开始有想法后来改变了。因谁而变?受了儿子劝告。读一读儿子的劝告之语:“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揣摩语气,读出真诚读出关爱来。延伸-读完这句话,再联系一下现实。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家庭,年轻夫妻在各种活动中,常常有意无意将老人忘却,给行将辞世的老人平添许多惆怅与寂寞,也更促成了老年人的行为怠惰,从而加速了生命的老去消失。散步不然,
34、它塑造了一个极其孝顺关爱老人的儿子,不因老人的自愿在家而简单的听从老人,对老人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多么平淡朴素的话语,却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亲情迎面扑来。C-设疑: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朗读第三段。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如果学生找的是“迟”,这里用了两个“太迟”,强调等待春天之久,是责怪冬天呆的时间太长了。严寒的冬天遏制生命,所以,有一些体弱的老人挺不住。还有没有比“迟”更能准确形容母亲和我对春天期盼之切的?)抓住“熬”,读出背后的内涵。一个“熬”字让你会产生哪些联想?从母亲的角
35、度联想-挺过严冬十分艰难。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从“我”的角度联想-“我”的恐惧,担心,怕母亲离开,熬的不仅仅是母亲的生命,更有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无比担忧和煎熬。“熬”字体现了母亲生命的意志和坚强,体现了儿子的真情与孝心,有了生命自身的坚强与后辈的关爱,生命将能更地持续与延续。我们把这个“熬”字读一读,体会下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再用心把这个熬字摸一摸,你会摸到温度,这不是一个冷冰冰没有感情色彩字,同学们,我们都说文字是生命的酒,都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熬”字,不知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关切,多少的真情,多少的恐惧,他也惟恐自己的母亲像其他老人一样离开他,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
36、自己的母亲那份特别的关爱和孝心,而如今,他的母亲终于熬过了冬天,所以迫切的希望母亲能在春机四溢的田野上走走。那春天的田野美吗?有多美,同学齐读下文中写春景的句子。4.A-引导:听完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要感叹一下:春天真美啊。可是老师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到“生命”?这个词背后有什么言外之意?关注“新绿”“铺”“密”等关键词。明确:“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也密了”、“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都给人们渲染着一种生命的活力,尤其是“铺”、“密”这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春天草木萌发的朝气,给人一种享受不尽的生命活力。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语句其实是为了渲染散步时的欢乐,并暗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获
37、得了生命的活力,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想到人生命力的不可遏制和蓬勃昂扬。B-生命如此美好!我的母亲也战胜了严冬,来到了春天。想想,当作者和妻子、儿子陪着老母亲走在这样春机四溢的田野上散步时,他们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选择一个身份,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提示:话语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特点)春天的原野上,一家四口慢慢走着,再说说笑笑,这是一幅多温馨的图画。有一句话说,经历过冬天的冷,最懂得春天的温暖,所以我想母亲听了些体贴的话,心里会有一份特别的感动。C-可是母亲毕竟老了,身体又不好,明年的冬天,能否熬过去,还是个未知数啊!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能不能把这个愿望留到明年春天兑现?能不能把这个
38、愿望留到明天兑现? 出示课件,先看,问谁想朗读或推荐朗读: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
39、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节选自孝心无价 毕淑敏引导:提问朗读的学生:读完这段话,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母亲那么艰难的“熬”过冬天,迎来春天,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做出决定“走大路”。这是充满孝心的当机立断。请一名学生读出“我”决定时的果断来。5.设疑: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我委屈了儿子,我是只爱母亲不爱孩子的人吗?(我对儿子的爱可以通过“小家伙”和强调“我”的儿子感触到)出示课件:1.老人和小孩都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2.哺育子女是动物
40、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培根)深化:尊老和爱幼同样可贵,这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社会和谐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所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陪他的时日还长,而陪母亲的时日太短,太短了。6.刚才我们用“涵泳品味”的读书法抓住文章第一句话,第二段的“本”字,第三段的“熬”字品出了背后浓浓的亲情、深深的孝心、生命的坚强和关爱,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读一读结尾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引导: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
41、世界”?学生回答,老师评价点拨。可层层启发:世界是什么?在世界前加上修饰语:的世界?可以是爱的世界、生命的世界、责任的世界等待。可这样启发:世界由人组成,人属于不同的家庭。无数个家庭就是世界。参考:这是尊老爱幼的世界-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这也是生命的世界,责任的世界-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文中的“我”与妻子是两个年轻力壮的成熟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应学会担起责任,担好责任。回想文章开头:子母,母子。小孩那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和文章结尾“我背着母亲,
42、妻子背着儿子”,母亲、“我”和儿子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亲情的颂歌,还是生命的礼赞。这是爱的世界-课文里所写的每一个人都富有爱心,爱心不仅营造了浓浓亲情,而且撑起了一个家庭,也撑起了整个世界。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世界是什么?就是无数个小家庭的集合。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啊。再次朗读,读出理解和情感:“慢慢”读的慢一些,让年迈的老母亲多看一些春天的美景,让幼小的孩子多呼吸些春天的空气。“稳稳”读的稳一些,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啊。“整个世界”读的深沉庄严,这里饱含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四、拓展体验1
43、.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的身上吗?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责任和孝心会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2.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3.感恩的话语我们要说,感恩的行动我们更要做,请同学们欣赏一则公益广告片给妈妈洗脚,希望能有所启发。4.看完这则堪称经典的公益广告,再结合课文,想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内容的感悟,可以是写作的启示,也可以由此产生的遐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五、小结:(配乐)听了同学们的感悟,老师也有很多感慨,就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吧。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微笑地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这样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的绵长的路走去作业布置题目:学了散步再看父母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趴一会,回想下小时候父母背自己的情形,然后轻轻为他们捶捶背。再仔细观察下,父母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虔诚的做完这些事,请写下你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