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9152170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ppt(1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二、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三、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论四、比较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n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从技术差异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其推导过程如下:n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成本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国际贸易,因此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n 要素禀赋的差异 供给能力的差异 相对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Adam Smith(1723-1790)第一节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Adam Smith(1723-1790)n 学术经历:出生于苏

2、格兰的一个海关官员的家庭里,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转入牛津大学,毕业后于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1951年返回到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1752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内容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其中法学和政治学的讲义中就包含了贸易、价格、税收等内容,1767年1776年埋首于国富论创作。n(二)著作:n 1、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论。论述了没有财产私有制就不可能有国家,国家的使命就在于保护私有财产,保护有产者,对付穷人。n 2、1776年出版国富论。n(1)核心思想: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自私自利是人的经济活动主要动机。但人只有在向别人提供劳务,把

3、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提供交换时,才能追求自n 己的利益,分工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人们相互帮助,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n(2)竞争自由是他的经济学的基础,像一条红线贯穿国富论的始终。n 斯密的“放任主义“的具体含义:n 第一,他要求取消限制劳动迅速流动的一切措施;n 第二,斯密主张土地自由买卖;n 第三,斯密批判了英国整个对外贸易政策,并且制定了对外贸易的自由纲领等。一、概述n 涵义: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n 由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

4、90)提出,代表作为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n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不同工种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年)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年)分工前 英 1 单位 120 1 70葡 1 单位 80 1 110合计 2 单位 2分工后 英 2.7 190葡 2.375 190合计 2.375 2.7交换后消费量英 1 1.7葡 1.375 1n n 斯密有关绝对技术差异论的例子: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萄酒二、具体内容1、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5、即221模型。(2)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3)无贸易障碍,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4)当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5)规模收益不变(6)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7)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贸易平衡)(8)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2、模型框架 2个国家:A国和B国 2种商品:布和小麦 1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想象一下这个模型世界:地球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东西。那么A国和B国是自己制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好呢?还是互通有无好呢?为什么?3、模型数据 进一步假定:A国投入每单位劳动

6、可生产50码布或25千克的小麦;B国投入每单位劳动可生产40码布或100千克小麦。4、劳动生产率A国 B国布(码/人)小麦(千克/人)50码 25千克40码100千克5、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贸易前的情况:A国 B国(1)投入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 50码布或25公斤小麦 40码布或100公斤小麦(2)国内交换比价 1码布0.5公斤小麦 1码布2.5公斤小麦 1公斤小麦 2码布 1公斤小麦 0.4码布(3)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组合 20码布和15公斤小麦 12码布和70公斤小麦(4)各国消费 20码布和15公斤小麦 12码布和70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 32码布和85公斤小麦(6)全世界

7、消费 32码布和85公斤小麦机会成本: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两国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封闭条件下小麦和布的国内比价。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两国商品价格存在差异,这成为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A国出口布,B国出口小麦。(2)价格差引发的贸易会使各国的生产组合发生变化,各国将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A国将专业化生产布,B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3)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0.5公斤小麦:1码布国际比价2.5公斤小麦:1码布)贸易后的情况:A国 B国(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2)假设国际比价 1码布1公斤小麦(3

8、)各国消费 30码布和20公斤小麦 20码布和80公斤小麦(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 8码布和10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8码布和1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8码布和15公斤小麦参加贸易的直接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得了利益。可见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2)世界生产和消费比贸易前提高了。世界产量的上升和各国消费的上升来源于国际分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劳动生产率

9、高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发挥出来了,各国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了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三、贸易利益的来源绝对优势 为什么自由贸易为A、B两国带来了贸易利益?贸易收益的获得和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到底有什么联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引入绝对优势的概念。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A国一个单位的劳动能生产50码布,而B国一个单位的劳动能生产40码的布,A国在布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A国一个单位的劳动能生产25千克的小麦,而B国能生产100千克的小麦,B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各自选取了自己最有优势的行业去生产,提高了效率。n 判断一国在何种产业上具有优势,方法如下:若ax、bx分别表示A、B两国在X

10、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A、B两国在Y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当axbx 时,A 国在X 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当byay 时,B 国在Y 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n 因为A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小麦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A国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布,B国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小麦,并由此形成了这样的贸易模式:A国生产并出口布,进口小麦;B国生产并出口小麦,进口布。因此,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是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源泉。“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花费的小,人们就永远不会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

11、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亚当.斯密,1776四、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50302015 20 25 50布小麦2:11:1O布小麦10040201210070 801:11:2.5OA国B国五、绝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n(1)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n(

12、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证明简单、直观;n(3)绝对技术差异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具有局限性;n(4)绝对技术差异论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而另一国劳动生产率均处于劣势地位时,国际分工和贸易是否可以进行的问题。思考?n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都高),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即劳动生产率都低),那么上面的分析方法及分析结论是否有效?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要解决的问题。David Ricardo,1772-1823 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David Ricardo,1772-1823 n 学术经历:

13、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移民家庭里,父亲是一位证券经纪人。14岁跟随父亲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21岁时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25岁时成为大富翁。27岁时在一次乡村度假时,李嘉图阅读了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14年,迈入中年的李嘉图决定结束为自己带来巨大财富的证券交易生n 涯,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成果(1)1815年发表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文中,他论述到国家繁荣的保障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而谷物法限制了谷物的自由进口,导致谷物价格上涨,谷物上涨,又会刺激工资上涨,缩小了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了繁荣,为解决谷物价格上涨与利润下降之间的

14、矛盾,只有采取自由政策。n(2)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的好处。他分析:如果由于更好地安排劳动力资源,使各国都生产与其位置、气候和其他自然或人为条件相适应的商品,并以之与其他国家商品相交换,它所带来的福利增进和我们享受到的由利润提高而得到的福利增进是完全一样的。一、概述n 1、产生背景n(1)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一种自由贸易理论。(2)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n 2、涵义: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

15、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国际贸易中获利。n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n 由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年)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年)分工前 英 1 单位 120 1 100葡 1 单位 80 1 90合计 2 单位 2分工后 英 2.2 220葡 2.125 170合计 2.125 2.2交换后消费量英 1 1.2葡 1.125 1Ricardo沿用了英国与葡萄牙生产毛呢与葡萄酒的例子,

16、但对生产率的假设做了改变。二、具体内容 1、假定条件 放松了斯密假定中一国在布上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而是假定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有优势,而另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是劣势。2、模型框架 2个国家:A国和B国 2种商品:布和小麦 1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3、模型数据 进一步假定:A国投入每单位劳动可生产60码布或20千克的小麦;B国投入每单位劳动可生产80码布或60千克小麦。4、劳动生产率A国 B国布(码/人)小麦(千克/人)60码 20千克80码60千克 5、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列表贸易前的情况:A国 B国(1)投入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 60码布或20公斤小麦 80码布或60公斤

17、小麦(2)国内交换比价 1码布0.3公斤小麦 1码布 0.75公斤小麦 1公斤小麦 3码布 1公斤小麦 1.3 码布(3)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组合 30码布和10公斤小麦 20码布和45公斤小麦(4)各国消费 30码布和10公斤小麦 20码布和45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 50码布和5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 50码布和55公斤小麦即使一国处于绝对技术优势地位,另一国处于绝对技术劣势地位,只要存在价格差或机会成本的差别,就存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和动力。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虽然B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绝对高于A国,但两国商品价格存在差异,仍然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2)各国将专业化生

18、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A国将专业化生产布,B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3)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4/3码布:1公斤小麦国际比价3码布:1公斤小麦)贸易后的情况:A国 B国(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60码布 60公斤小麦(2)假设国际比价 2码布1公斤小麦(3)各国消费 30码布和15公斤小麦 30码布和45公斤小麦(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5公斤小麦 10码布(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0码布和5公斤小麦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B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分发挥了A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自的相对劣势。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

19、:(1)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得了利益。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如假定A国以26码布换B国13公斤小麦,则A国将消费34码布与13公斤小麦,比贸易前增加3公斤小麦和4码布;B国将消费26码布和47公斤小麦,比贸易前增加2公斤小麦和6码布。)(2)世界生产和消费也比贸易前提高了。世界产量的上升和各国消费的上升来源于国际分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发挥了各自的相对优势而避开了相对劣势。三、贸易利益的来源比较优势n 比较优势的含义n 设:两国A和B,两种商品X和Y。ax,bx分别表示A,B两国在X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A,B两国在Y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当ax a

20、y bx by时,A国在 X商品上具比较优势。当ay ax by bx 时,B国在 Y商品上具比较优势。四、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603015 20 10 30布小麦3:12:1O布小麦12080302045 602:14/3:1OA国 B国五、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n(1)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技术差异论将自由贸易的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比较利益理论的解释范围大大扩展;n(2)相对技术差异论可以部分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层次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n(3)相对技术差异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并且假定只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强调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局限性。插入习题资料1

21、n 1.本国拥有100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苹果和香蕉两种产品。每一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2个苹果或3个香蕉。n(1)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注两条坐标轴并计算截距。n(2)本国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用香蕉来表示)?n(3)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上达到均衡时,用香蕉来表示的苹果的价格是多少?插入习题资料2n 2.本国如上题所述。外国拥有40单位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为2个苹果和10个香蕉。n(1)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注两条坐标轴并计算截距。n(2)外国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用香蕉来表示)?n(3)如果外国居民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外国市场上的苹果价格是否会是6

22、个香蕉。?为什么?插入习题资料3n 3.如果本国和外国开展自由贸易。n(1)说明自由贸易均衡下两国的贸易类型,指出本国和外国分别出口何种产品。n(2)下面哪个数值会是自由贸易均衡下的苹果的相对价格?A.2 B.1 C.0.2n(3)根据(2)的答案,画出自由贸易时本国居民的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性边界),说明本国居民如何从贸易中获益。n(4)根据(2)的答案,画出自由贸易时外国居民的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性边界),说明外国居民如何从贸易中获益。插入习题资料4n 4.假设本国有200单位劳动力(而不是100单位的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前面所假设的一半。画出此时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你对第

23、3题的回答有何变化?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生产要素禀 赋论n 本节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 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行为,但是为什么国与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会有不同,以及单一要素与现实也相差太远,需要有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Eil Heckscher,1879-1952Bertil Ohlin,1899-1979赫克歇尔(18791952)。n 出生于瑞典,18岁考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经济史,28岁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并从事经济史的研究。n 瑞典拥有丰富的自然

24、资源,特别是铁矿石、森林和水利,因此自然禀赋的作用为瑞典经济学家们广泛关注。n 赫克歇尔成果(1)瑞典生产问题n(2)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年)。率先将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纳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该文从政策角度出发,阐述了国际贸易和关税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他认为: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正是要素禀赋的不同才造成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带来了商品价格的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他进一步指出,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要素价格趋同。但如果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这种趋同就不会发生。然而,当时赫克歇

25、尔认为这些观点只是传统贸易理论与收入分配和要素价格理论的一种结合,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得观点将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俄林(18991979)n 出生于瑞典,据说他从小就显示出经济学的天赋,5岁就能计算母亲制作蛋糕的成本。16岁进入瑞典隆德大学,学习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18岁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一次偶然机会,俄林在报纸上看到了赫克歇尔发表的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世界大战的书评,于是决定进入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师从赫克歇尔,用俄林的话说很受赫克歇尔讲课的鼓舞,培养了他对国际经济学兴趣。后又转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师从卡塞尔。后来,俄林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相n 互依存理论即是根据瓦尔拉斯卡塞尔的相互依存的均衡

26、的模型建立起来的。1922年获得该校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去英国剑桥大学就读数月,旋即转入美国的哈弗大学学习,在哈弗大学他受到了著名教授陶西格与威廉姆斯的熏陶,1924年获哈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51930在哥本哈根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30年回到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接替赫克歇尔教授的职位,一直到1965年。1933年出版名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该成果获1977年诺贝尔奖金学奖。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几点说明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致力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放弃古典的劳动价值论,代之以相互依存理论;(2)证实国际贸易理论仅仅是资源布局通论的一部分。价格形成在空间位置方面应予以考虑;(3)分析国

27、内、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他们与商品流动的关系;(4)描述国际贸易交换机制。俄林的相互依存论认为: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相互依存,互相决定。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也互相依存、互相决定。同时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也相互依存、互相决定。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几点说明n 俄林假定:商品在国际间自由移动,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移动。每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会引起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比例不同,会影响到两国生产出的商品相对成本比例不同,从而影响到两国商品相对价格不同,进而会产生国际贸易。n 上述理论可以概括为:假定各国需求相似、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相同、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决定贸易格局,而商品价格不同,是由于(1

28、)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2)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搭配比例。每一个国家出口本国具有丰裕而廉价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本国稀缺而价昂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贸易就获得比较利益,即生产要素的丰欠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这就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关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几点说明 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进一步放松了只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生产两种商品的古典假设,在引进资本这一新的生产要素之后的贸易问题。其模型为:222(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要素)。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一)要素禀赋 1.含义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衡量(1)物理量定义法。用要

29、素存量的实物量的比率来衡量。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为:KA/L A和KB/LB,并且KA/L A KB/LB,就可以认为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一个劳动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B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2)价格定义法。假设A、B两国的劳动价格分别以工资率A和B表示,资本价格分别以利息率A和B表示,令A=A/A、B=B/B,分别代表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若不等式AB成立,则称A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劳动稀缺。(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1、含义:(针对每一种产品而言):是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假设生产X商品所需要投入的资本量为KX,劳

30、动量为LX;生产Y商品所需投入的资本量和劳动量分别为KY和LY。令X=KX/LX,Y=KY/LY分别代表X商品和Y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如果满足不等式XY,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2.图示:LXYKXKYLX LYKO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与生产可能性边界XYAABB(三)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假设n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L与K),即222模型;n 2.两国生产同一种商品使用的技术相同;n 3.两个国家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n 4.两个国家的商品X都是

31、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无要素密集度逆转现象;n 5.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产量的增减而变化;n 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n 7.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的限制;n 8.两国资源被充分利用;n 9.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逻辑推理: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推理过程: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差生产产品的成本差别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产品的

32、要素密集度不同假定中国和美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技术相同,生产布需要2单位资本和5单位劳动。中国每单位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分别为6美元和1美元,而美国则分别为3美元和4美元,结果中国每单位布的成本为2x65x117美元,而美国为2x35x426美元。三、HO定理的理论框架n(1)商品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商品价格差是由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的;(3)要素价格是由要素供需力量共同决定的;(4)要素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最终需求派生出来的;n(5)商品的最终需求取决于一国的收入分配和消费偏好。商品价格要素价格要素的派生需求商品的最终需求偏好 收入分配 技术 要素供给 需求四、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33、图示YX070 A50 130PC120 BYX070 A 50 130国家A国家B120PBPAE=ECC PAPB 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贸易后,两国的福利水平均得到了提高。B906020五、生产要素禀赋论的特点(1)优点:生产要素禀赋论从两个方面发展了比较利益理论: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是以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分析前提,更加接近现实;其次,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各国间商品的价格差是由各自不同的要素丰裕度从而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2)局限性:首先,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机会成本不变,与现实不符;其次,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第三

34、,过分突出供给的差异。第四,在分析过程中引进了价格和货币因素,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第五,很难解释生产要素禀赋相近国家间的贸易。思 考?n“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试分析上面这段话。六、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n HO理论告诉我们:要素禀赋的差异 供给能力的差异 要素价格差异 产品成本差异 相对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但通过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有何影响,对要素拥有者的实际收入有何影响以及如果要素供给发生了变化对该要素部门生产规模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继赫克歇尔和俄林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

35、进行探讨,并得出了进一步的理论,因此可以作为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插入资料:萨缪尔森(1)青年时期的萨缪尔森晚年时期的萨缪尔森萨缪尔森(1915年2009年12月13日)克林顿与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n 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6岁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毕业后去哈弗大学继续深造,26岁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经济理论运作的重要性获哈弗大学威尔斯奖。1940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福利经济、线性规划、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动态经济学,其代表性著作经济分n 析基础(1947)和经济学(1948)。在他的研究中大量

36、使用曲线和数学公式来分析经济现象,并在32岁时获得克拉克奖,1970年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经济学再版19次,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量超过1000多万册。除此之外,他还培养了8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n 当萨缪尔森还在哈佛时,在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争论。很多公众认为,对于劳动力稀缺的美国而言,自由贸易将会使美国工人面临其他国家劳动力竞争,所以其利益会受损。学术界的分歧很大。从理论上讲,自由贸易会使工人的名义工资相对于一些商品价格下降,而相对于另一些商品的价格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工人的消费选择。而现实中n 消费的多样性使得这一问题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

37、这些争论和困惑引起了斯图尔珀和萨缪尔森的兴趣,他们开始对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941年合作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的文章。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推导出了工资和商品价格的关系,证明了公众担心是正确的,对于劳动力稀缺的美国来说,自由贸易会降低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而对进口产品征税,会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托珀(W.F.Stolper)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合写了论文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内容: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对国内生产要素或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把其研究结果扩大到一般国际贸易

38、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被称之为SS定理。其推理过程如下:1.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要素价格=要素拥有者的收入=要素需求者的成本 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素边际产出(MP)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相同,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Px.MPLX=Py.MPLy=Px.MPkx=Py.MPky 2、商品价格变化对要素名义价格的影响PX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X部门是劳动密集型,Y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劳动需求大于供给 劳动价格上涨资本需求小于供给 资本价格下跌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上升假定出口商品X(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商品X的价格会上升,则 分析过程

39、:由于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使各个部门使用的要素比例会发生变化,即尽可能少的使用L,多使用K,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知,L的边际生产力上升,K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即:/Px=MPLX/Py=MPLy/Px=MPkx/Py=MPky 3、商品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价格的影响PX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X部门是劳动密集型,Y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劳动需求大于供给 劳动价格上涨资本供给大于需求 资本价格下跌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上升MPK下降MPL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上涨,劳动所有者受益资本的实际价格下降,资本所有者受损由此得出:SS定理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价格

40、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4.由SS定理推出一个重要结果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5.SS定理重要意义。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会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插入资料:萨缪尔森(2)n 萨缪尔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对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继续研究。有一次他在讲授H-O理论时,有学生对俄林提出的商品贸易会使要素价格部分均等化的命题提出了疑问。而在其地区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并没有对这一命题给出充分的理论解释,这促使萨缪尔森对这个命题重新进行思考,并在20世纪40年代50年

41、代初就此发表了许多文章。萨缪尔森用数n 学方法证明了当商品在国家之间完全自由n 流动时,如果各国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不是特别大,那么将会出现各国的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的情况。因此商品流动是要素流动的有效替代。那现实中为什么要素没有均等,萨缪尔森认为:一是商品没有完全自由流动;二是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禀赋差异较大时会出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0S定理)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观点首先是由赫克歇尔提出来的。俄林又进一步发展了该观点,认为,要素价格存在着均等化的趋势。后来萨缪尔森又在论文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化(1948年)及论文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1949年)中,发展了

4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他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生产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为此通常将这一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或HOS定理。1.假设前提条件(1)贸易前后,两个国家生产同样两种商品;(2)生产每种商品都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3)两国生产每种商品的技术水平是完全一样的;(4)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一样;(5)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变;(6)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地流动,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7)两国根据各自的比较利益,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但不实行完全的国际分工,就是始终都生产两种商品,而不是只生产一种占优势的产品。2.主要观点n(1)某一

43、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即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n(2)国际贸易使两国同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价格不断下降,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n 主要观点(3)随着同种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必将达到均等,即国际贸易使两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4)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各国同质生产要素的价格会趋于均等。3.定性分析 假如A国劳动丰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

44、;n 贸易前:A(K/L)B(/)随着贸易的开展,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B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根据SS定理:上式 中的A和B 国的两种要素会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A国的会上升,会下降,使得A(/)下降;而B国的会上升,会下降,会使B(/)上升,最终趋于均衡。4.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条件:(1)商品价格均等(2)生产技术条件完全一样。5.评价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意义:一是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

45、收入分配格局(三)罗伯津斯基定理 H0定理是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但在现实中,一国要素的数量经常发生变化。罗伯津斯基分析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要素的变化对生产规模的影响。1.分析 商品相对价格不变(前提)要素相对价格不变 两部门生产要素比例不变。假如:资本增加K,两个部门生产规模都会发生变化那么 X部门:kx=Kx/Lx=(Kx-Kx)/(Lx-Lx)规模缩小 Y部门:ky=Ky/Ly=(Ky+K+Kx)/(Ly+Lx)规模扩大 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内容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部门生产规模则下降。七、生产要

46、素禀赋论的实证检验(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按照人们的一般直觉,美国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发现美国实际上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有悖于直觉的现象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资本(1947年美元价格)劳动(人年)资本劳动比例(美元/人)255078018213991309133917018184Wassily Leontief,1906-

47、19991906年出生于俄圣彼得堡,后加入美国国籍,1973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的获得者。n 1956年,里昂惕夫又用美国1951年的贸易数据再次进行检验,依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鲍德温用1958年数据来检验,取得与里昂惕夫一样的结论。补充:对其他国家的检验(1)日本:1959年,日本经济学家建元正弘和市村真一采用与里昂惕夫类似方法对日本50年代对外贸易进行分析,结论:从日本整体对外贸易来看,其结论支持里昂惕夫。日本是一个劳动丰富国家,然而日本出口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就双边贸易而言,两位学者认同H-O定理。日本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

48、密集型产品。日本对不发达国家进出口正好相反。因为日本的资源禀赋介于发达与发展国家之间。与发达国家贸易,劳动密集产品有比较优势,与不发达国家贸易,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n(2)加拿大。1961年,加拿大经济学家沃尔对加拿大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对外贸易进行分析。结论:加拿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加拿大与美国贸易占很大比例,因此结果似乎与里昂惕夫结论一样,与H-O理论不一致。n(3)印度。1962年印度经济学家巴哈德瓦奇分析印度的贸易结构,其结论表明印度与美国贸易证实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又符合H-O理论(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v人力资本论:美国的劳动包括

49、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资本投资,和外国那种简单的劳动是不同质的。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外国高,美国的劳动力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n 自然资源稀缺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稀缺的商品。此商品在外国是自然资源密集性商品,价格很低;而此商品在美国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生产,且成本很高。n要素密集度逆转: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其要素密集性的差异。一种商品在外国是劳动密集性商品,而在美国可能是资本密集性商品。n需求逆转:两国需求的差异超过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美国强烈偏好资本密集性商品。n贸易壁垒说:贸易政策扭曲了贸易模式。当时美国限制高技术的资本密集性商品的出口,同时限制落后的劳动密集性商品的进口。其他解释n 小

50、岛清:俄林所指的“生产要素丰裕度”是考虑价格因素的,而里昂剔夫指的是单纯的生产资料的技术配比。n 罗纳德琼斯:不同国家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可能不同,一种产品在一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另一国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第四节 比较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戈弗里德.冯.哈伯勒(1900、7、20-1995.5.6是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精通国际贸易,1937年出版 国际贸易,用机会成本概念重新阐述比较成本概念一、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1.机会成本递增 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机会成本递增是由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机会成本递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财经金融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