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学及其开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 教育学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开展。3教育学开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 1632 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标准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开展 1.教育的概
2、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开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开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 世纪以 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根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
3、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开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开展水平。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开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 信息技术与教育: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
5、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开展 一个体身心开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开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开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开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开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开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开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开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
6、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开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开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开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开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开展的影响:1 遗传是人身心开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开展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2.成熟对个体开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开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开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
7、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标准了个体的开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 了个体的开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根底教育对个体的开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5.个体开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开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2 教育目的
8、的功能:1.导向功能;2.鼓励功能;3.评价功能;4.指导功能。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开展又重视社会开展的价值取向。二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局部 1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局部: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这就需要
9、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开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开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2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展: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公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开展,注重生活教育。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
10、教育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八、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开展 1 教师的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开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2教师的专业开展 1教师专业开
11、展的根本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开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3教师专业开展的根本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
12、教师。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开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已考 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开展,“以学生开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开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包括:1.树立人本化的学生观;2.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3.树立开展性的学生观.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
13、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 发扬教育民主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2通过课外活动;3通过校外活动 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1转变学生角色;2转变教师角色;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5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觉应用,它有以下特点:1爱生尊师,相互配合;2民主
14、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意义:3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开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开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根底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2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15、,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新课程标准的功能:1指导教材编写;2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指导教师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 3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框架 1前沿:课程性质、课程根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
16、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开展效劳 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特点: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那么:共享性原那么、经济性原那么、实效性原那么、因地制宜原那么。十、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开展提供科学的根底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2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
17、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2开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4关注学生个性开展;5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2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性规律;2教学开展性规律;3教学教育性规律。三教学原那么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原那么及应用:直观性原那么、启发性原那么、稳固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四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讲授法、
18、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五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根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臵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实施要求:六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全面开展的教学观:1重结论更应重过程;2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交往互动的教学观;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十一、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1教育评价的内涵: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2教育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鼓励作用、调节作
19、用、教学作用。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价;4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2表现性测验评价;3评定量表评价法;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5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6成长记录评价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开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绝对评价法。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
20、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1德育的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方案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2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一是思想品德标准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 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根本的民主意识和法那么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品德心理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开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老实守信,自尊乐观,具有
21、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思想道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2德育的内容:1爱国注意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开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那么及其应用 德育的原那么:1.导向型原那么;2.疏导性原那么;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那么;4.教育的一致性
22、与连贯性原那么;5.因材施教原那么;6.知行统一原那么;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那么;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那么。五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典范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六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全面的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4争取家庭教
23、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2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确实定班级角色位臵;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泼的班级文化环境。十三、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1课外活动的涵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开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2课外活动的意义:1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开展;3开展学生特长,以便人才选拔;4经受锻炼,提高独立活动能力;5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三者结合教育。3课外活动的任务:1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2扩大、加深、稳固课堂所学,开展学生智能;3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军事活动;6公益活动;7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1.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2.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3.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4.由家庭配合学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