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2.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9148510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育学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教育学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育学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复习最全面精品资料2.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生 学生的特点简答题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二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 表现: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2.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三学生是开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开展特点;2.学生具有开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开展的需要。二、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题 一 学生是开展中的人,要用开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开展是有规律的“五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开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开展是全面的开展;5.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开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

2、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开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这表现在:1.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体的根本条件。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学在于构建学生主体 五学生是权责主体。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成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力有所制约。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

3、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关系。名词解释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儿童中心论代表:杜威&卢梭。二、内容简答题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开展。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

4、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社会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根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强大的人格力量是,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开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具体: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论述题 1.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

5、面。2.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表达。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理解学生 3.教学相长。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相容。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Ps 新型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属性:平等性、互动性、教育学。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题 1.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

6、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的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概念: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 VS 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论述题:比拟两种课程的不同 1.概念;学科课程又称单一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局部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又称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2.编排方式: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多元性

7、。3.教学方式:学科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去获取直接经验。4.评价方式: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结果;活动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过程。二分科vs 综合课程 三必须课程 VS 选修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 四显性VS 隐性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五国家VS 地方、校本 六根底型vs 拓展型&研究型。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拟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开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开展水平。Ps 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积累的丰富知识中精选出来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

8、技能的根底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活动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吗,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填空题(二)要素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巴格莱。主要观点: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民族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正确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三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根本结构的学习要与

9、学生的认识开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开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Ps 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 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 1944 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问题。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内涵、概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

10、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根底,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那么。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根本依据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三、三维课程目标?根底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填空题 第三节 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三局部组成。填空题 一、课程方案 课程设置是课程设

11、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名词解释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方案的特征填空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征:强制性;普遍性;根底性。填空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二、课程标准 概念: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方案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 作用、意义:1.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的根本要求。2.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

12、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三、教材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根本原那么与要求论述题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强调内容的根底性与适用性;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四理论与实践统一;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五、课程资源 1.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主要组成局部。2.课程资源的分类:a.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b.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条件性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3、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特别关注几种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六、课程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纵向。简答: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的原那么 1.注重课程内容的根底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特点相适应。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方案地产生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Ps课程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二主要模式填空题、简答题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 1944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原理?提出了

14、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填空题 二、课程实施 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到达预期的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操作性。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的环境。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第五节 课程评价与管理 一、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

15、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一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开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二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和 CIPP 评价模式。三课程评价对象:课程方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Ps 泰勒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四课程评价的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 1诊断性评价: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c.区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概念:是在教学过程

16、中为改良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良学生的学习;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c.强化学生的学习;d.给教师提供反应。3总结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到达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2.按照评价主体

17、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拟,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拟。此种评价利于自我发现差距,但由于评价对象不与他人相比拟,这就难以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真正差距。3.按照评价基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 1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是否到达教学目标的要求。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2绝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

18、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到达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此法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4.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 促进开展的功能 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根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调节、鼓励、反思、记录。二鉴定水平的功能。三选拔淘汰的功能。五现代课程评价的根本特点 1.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学生的全面开展,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

19、的多元化。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6.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六新课程理念下的开展性评价 1.概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开展目标的过程。2.特点 1过程取向 a.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但凡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都应受到评价者的重视;b.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

20、过程本身的价值;c.方法论特征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2主体取向 a.评价目的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建评价的意义;b.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目,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c.反对量的评价,主张质的评价;d.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3.根本内涵 1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开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开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鼓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开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表达本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表达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开

21、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开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开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开展的建构作用。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开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开展。以适应人才开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开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开展的独特性。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

22、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应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开展。7关注开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开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局部;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良方案确实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开展的进程之中。二、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01 年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二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

23、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三课程管理目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自我管理、投入到学习中去。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2.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开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开展的需要;4.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2.“决

24、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民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表达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开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表达,从而 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开展的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3.表达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良机智。四校本开发

25、的开发程序 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 五校本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标准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开展的关系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Ps:1.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概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6、。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局部,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局部;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

27、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开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开展的有效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开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开展提供科学的根底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开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那么。四、根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 1.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形成根本技能、技巧。填空题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开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开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

28、健康水平。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6.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Ps:1.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2.掌握知识&开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根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上下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开展起来。b.传授知识和开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开展智力的根底;开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五、根本环节:包括五个根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

29、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简答题 一备课 1.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方案性,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填空题 2写好三种方案:学年学期方案、课题单元方案、课时方案教案 二上课 1.意义: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表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简答题 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2使学生思维活泼;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开展学生个性。3.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根本要求简答题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

30、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标准;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所有要求失去意义。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应 1.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局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2.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3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a.内容符合课标要求;b.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c.分量适宜、难易适度;d.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项选择性;e.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f.作业反应清晰、及时。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意义 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3

31、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2.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3.学业成绩的检查的根本要求: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 2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根本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此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Ps 考试的改革 1.在考试内容方面:

32、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屡次时机,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有目的、有方案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根本技能,同时开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二、本质论述题 一为

33、什么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1.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开展。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概括性;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高效性;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d.认识的交往性&实践性;e.认识的交往性&开展性。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根底,促进学生身心开展的过程。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根本规律根本特点论述题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

34、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根底。3.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无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4.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无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无视教师主导作用。三掌握知识和开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开展智力的根底;2.开

35、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Ps 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的关系: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上下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开展起来的;3传授知识与开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1.、2、3。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底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无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

36、二者结合起来。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课的结构的根本环节、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简答题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稳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根底。4.运用。5.检查。论述题:教学的规律性与艺术性并存 1.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四条+教必有法 2.教学的艺术性:1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艺术化的手法通过优化的语言、情境环节等设计,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艺术性是一种到达较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水平高的综合表达。2到达教学艺术性的前提是教学的规律性,然后才是艺

37、术性。如果连最根本的教学规律还没掌握,那么多好的艺术性也是没有意义的。3.教学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教学情境;教学环节 4.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是教师一生的追求。简答题: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2.预设表达对文本的尊重,生成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预设表达教学的方案性,生成表达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3.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如何

38、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1.“少一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2.“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3.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4.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气氛。Ps: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第三节 教学原那么与方法 一、教学原

39、那么 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根本准那么。教学原那么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名词解释 ps:教学原那么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二内容简答题全重点 1.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 1根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的表达。2 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

40、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2.直观性原那么 1根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拟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3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3.启发性原那么 1根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穿地掌握知识,开展能力。苏格

41、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那么的表达填空题 2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c.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e.发扬教学民主。4.循序渐进原那么 1根本涵义:也叫系统性原那么,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开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开展。2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

42、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5.稳固性原那么 1根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牢固的掌握根本知识&根本技能,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的“复习是学习之母都表达这一观点 2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稳固;b.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6.因材施教原那么 1根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此规律既为学生身心开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2贯

43、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要坚持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那么 1根本涵义:教学要以马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2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c.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8.量力性原那么开展性原那么 1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

44、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开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开展。2贯彻此原那么的要求:a.了解学生的开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开展的时代特点。二、教学方法 一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开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哪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简答题 1.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特点;3.学生的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 教学手段、环境等因素。这就要求

45、我们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取舍。三常用的教学方法简答题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讲授法简答题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概念: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根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b.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原那么的要求;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2

46、谈话法 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a.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作出调整。根本要求:a.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有启发性、形式多样;c.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答复的情况进行小结。3讨论法 概念:是全班或者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根底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级运

47、用较多。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本要求: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时机;c.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4读书指导法 概念: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稳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根本要求:a.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

48、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d.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1演示法 概念: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本要求: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b.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标准;c.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开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d.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照、归纳、得出正确结论。2参观法 概念: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

49、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稳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a.能够使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b.更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根本要求:a.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b.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c.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Ps: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1练习法 概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稳固知识

50、,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根本教学方法。此法是中小学各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优点:可以有效的开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本要求:a.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练习的题目要能促进学生根底知识的积累、稳固以及根本技能的提高;c.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应;d.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2实验法 概念: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独立进行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方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优点:a.可以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