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概念性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概念性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 概念性规划前 言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来,全国以及安徽各地纷纷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实施大包干的发源地,曾在中国农业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滁州作为皖东地区对接长三角经济的桥头堡,如何在中国社会改革深化转折过程中确立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样板地位,探索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是本规划的核心阐述内容。安徽科地投资有限公司本着“合作共赢、效益多元”的企业发展理念,以“诚信、开拓
2、、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紧紧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脉搏和农业发展趋势,努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网络资源及品牌特点,积极参与城乡发展和多元产业运营,力争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在本项目前期策划和论证过程中,科地公司先后邀请了多位国内一流的专家莅临现场考察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了“大生态新农村”发展定位,本项目已获得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基地”。本册为项目概念性规划,系统地分析了实验区的现状和发展条件,对实验区发展战略、产品开发与空间布局、产业要素、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规划,并对产业政
3、策和实施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概念性规划编制组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则1一、规划范围1二、规划依据1三、规划期限2四、规划背景2五、规划依托理论2六、规划指导思想、思路和目标3七、规划原则3八、项目意义4 第二章 项目概况与发展环境5 一、地理位置5 二、区位条件5 三、地质地貌5 四、水文气候5 五、土壤生物6 六、人文历史6 七、交通区位7 八、基础设施7 九、社会经济7第三章 实地调研与项目发展态势分析8一、项目区居民调研结论8二、琅琊山旅游客源市场调研结论8三、项目发展态势分析8第四章 理念与战略规划12一、规划理念12二、总体定位12三、琅琊模式13四、发展战略
4、13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14一、产业规划原则14二、产业发展理论14三、产业发展定位15四、产业体系综述15五、产业发展要点16六、产业规划与市场前景19第六章 项目布局与功能分区21一、布局结构21二、重点项目建设22第七章 土地利用规划25一、土地利用原则25二、保护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措施26三、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27第八章 生态人居环境建设28一、现状分析28二、规划原则29三、规划布局29四、建设方案29五、建设工程30第九章 保护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32一、生态的内涵32二、生态系统建设32三、景观配置规划33四、生态保护分区方案33五、分级控制与实施34第十章 基础设施与公共
5、事业规划36一、基础设施36二、公共服务体系38三、社会保障体系39四、社会治安与消防39第十一章 分期实施计划与效益分析41一、分期实施计划41二、效益分析42图件:1、区位分析图2、区域市场图3、卫星遥感图4、现状分析图5、规划总平面图6、组团分析图7、功能分区图8、景观分析图9、内部交通图10、居民点调整图11、土地调整图12、保护规划图13、发展时序图14、入口景观效果图15、新农村农民新居效果图及VI系统导入示意16、新农村社区中心效果图17、农业产业园效果图18、生态农园效果图19、国际花卉园效果图20、生态景观效果图21、滁州文化园效果图22、生态接待设施效果图 - 43 -琅琊
6、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 概念性规划第一章 规划总则一、规划范围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位于滁州市琅琊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西南部,在南谯区属施集镇(原花山乡)范围,总规划面积约17平方千米。二、规划依据(一)国家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中发2004、2005、2006、2007一号文件 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国家发改委:政府支农政策指南(2006,2007) 财政部:2008年重点扶持农业
7、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二)地方政策法规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意见安徽省旅游条例滁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工作指导意见(三)其它技术规范及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旅游规划通则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滁州市2006-2010年农业主导产业及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滁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计划滁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滁州市南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2010年(重点突破期) 中期:2011年-2015年(快速推进期)
8、远期:2016年-2020年(持续发展期)四、规划背景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04年10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这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并确定125个示范镇,1133个示范村,优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
9、包括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龙蟠村。滁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百村十镇” 总体规划。南谯区委、区政府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提出“试点以村为单位,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村镇,为全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于2007年初开始将龙蟠村作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 “十五”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努力实施 “东向带动”的发展战略。 安徽省将旅游业列为全省“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五、规划依托理论 科学发展观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 跃进式发展理论; 科技创新理论; 区域带动发展理论; 地方新
10、农村建设推动理论; 项目带动理论。六、规划指导思想、思路和目标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依靠滁州市委、市政府及南谯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发扬小岗村“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依托项目区自然生态资源,以生态文明等理论为指导,以拓宽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为要求,以实践循环经济原理为抓手,以构建绿色产业链为突破口,打造一个以大生态、大经济互相融合为本质特征的集现代生产、生活、科研、接待和宜居地为一体的理想发展环境,创造一个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以生态大观园、绿色新乡村为特色的新农村实验区。按照合作共赢和项目带动的理念,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共同参
11、与的积极性,探索一条缩小三大差别、城乡携手联合发展的新路子,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崭新模式。通过科学合理、高起点和具有前瞻性的统一规划,采取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建设优化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综合、滚动、支撑、适度开发的办法,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农业为标志的有机农业、精品农业、规模农业等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旅游为标志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度假、健体疗养、政务、商务接待、会议论坛等一体化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以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科研成果试验推广为标志的高智力人才集聚基地;以和谐社会、生态环境为标志的二十一世纪新型社区。七、规划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
12、发展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则;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原则 生态安全与崇尚自然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原则; 乡土原则; 以人为本和人性化设计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八、项目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寻找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广的成功模式; 树立机遇意识,抢占新农村建设的制胜高地; 培育复合产业,开辟增加农民收入的多个途径; 推进城乡融合,打造乡村都市,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以生态经济开发为前提,充分利用荒滩岗坡等未利用的土地,树立新农村建设中科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典范。 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东向战略,吸引长三角人才汇集创业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拓展琅琊山生物圈层; 扩大琅
13、琊山旅游功能,实现单一的游客观光向观光购物休闲度假转变。第二章 项目概况与发展环境一、地理位置项目区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1807351181821、北纬321517322149之间,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境内的琅琊山风景名胜区西南部,与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相连。二、区内情况(一)区划与人口项目区涵盖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龙蟠村、河东村、黄石坝村3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共计有居民950户、3551人。(二)居民收入项目区内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06年居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作物种植、家禽家畜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外出打工为主,其中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占60左
14、右。(三)农业基础项目区现有基本农田7500亩,其中旱地35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各种林地10000亩。农业处在自然状态,经济较为落后,2006年耕地平均每亩产值仅为1000元左右。三、地质地貌项目区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页岩构成,与琅琊山山体一脉相承。山脉边缘凹陷盆地和阶地上分布有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红色砂砾岩。山坡坡度平缓,沟谷发育,山体溶岩地貌普遍岩溶化。项目区域属于典型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地形以山、岗、冲、圩为基本特征,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110米。四、水文气候项目区水文地理位置,属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清流河支流小沙河上游,面积坡度230dm/km2左右。水土保持良好。
15、现主要有三岔河、龙丰水库、毛草岭水库、红花桥水库、大英洼水库等水源。区内溪涧众多,但枯水期在一年之中占6个月,梅雨季节的3-6月份降水充沛,其余月份多接近水量断续期,因此区内可利用地表水多用于景观蓄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区内的地下用水来自碳酸钙裂隙和山体排水形成的地下河为主,多由地层古生界的褶皱渗水和承压水盆地,层位分部在地下4米深处的分化层。本区内地下水以碱性水为主,水质矿物质丰富,偏硬,须净化分析处理,可饮用。项目区属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由于植被覆盖,故而夏季气候湿润、爽宜。气温的时空分布随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617摄氏度,年降水量1200130
16、0毫米,春夏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全年无霜期在240250天,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天气形势多变,且地形地势多样,但冷暖气流由于丘陵为屏障,活动较小,风雨量稳定。五、土壤生物红壤是本区内的主要土类,包括潮土、粗骨土和石质土三种类型。潮土:这类土壤受地下水影响大,遇旱机会少,质地砂粘适中,保水保肥性能好,适耕期长,适种性广,肥力较高,是农业生产较为合适的高产土壤。但在接近河流低洼地段,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地粘湿,有较好的培植经济作物潜力。粗骨土:这种土壤基本不能生长作物。宜退耕还林,保蓄水土,防止侵蚀,逐步变荒地为林木基地。石质土:土层石砾含量达65%以上,不能农用,只有封山育林,选种耐瘠喜酸树种
17、,培植牧草固土。项目区森林植被系琅琊山森林公园余脉。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带,自然植被、次生林及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琅琊山森林公园现有乔木58科102属270种,覆盖率大于79.3%,珍稀树种有琅琊榆和醉翁榆等。此外还有各种名贵药材1000余种,鸟禽类39科138种。牧草有29种,其中禾本牧草16种,豆科牧草5种,野葡萄、篙类等其它牧草8种。区内林业资源丰富,山地植被垂直绿化明显,以常绿阔叶、落叶、落叶混交林和灌木、藤类、蕨类、菌类、牧草交替呈自然生态链过渡。主要树种有:松树、水杉、杜仲、泡桐、油桐、杨树、槐树、榆树、竹等多样种类,树下有藤类、蕨类、菌类,及稀有中草药类、
18、灌木草丛等,项目区现有经济林主要以石榴、竹以及板栗为主。六、人文历史滁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远古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沿淮“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华夏文化。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这里曾为吴国、楚国分据。楚汉相争,江淮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霸王别姬”一路悲歌的故事。三国鼎立时期,滁州为魏国与吴国交兵的战场之一。西晋“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隐居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琅琊山地处皖东,为江淮合抱,南接金陵,北望中原,山水之形兼备,四时之景不同,人文胜迹遍布,尤其是
19、北宋以来一直是文人雅士聚集邀游之处。“迹以名重,地以人传”。欧阳修、辛弃疾等文人大家为滁州知州时,多次来此地游玩,留下不少名篇和传说。唐宋以后的著名文学家韦应物、曾巩、王安石、苏轼、宋濂等,也均以诗文纪其胜,为琅琊山频添光彩,使之声名愈显。七、交通区位项目区所在的滁州市南谯区是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发展的过渡区域, 承东启西,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与南京市浦口区接壤,周边大中城市密布,500公里范围内辐射消费人口超过2亿人。京沪铁路贯穿境内沙河、城郊、南谯办等5个乡镇,104国道、312国道、合宁高速、蚌宁高速等干线公路沟通内外,即将开工建设的滁宁快速通道经南谯区乌衣镇、长江三桥,到达南京市区中心
20、只需40分钟。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南谯区境内设有客货站。滁河、清流河直通长江,均设有港口、码头。项目区距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南京新生圩港口5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80公里,距合肥骆岗机场100公里。八、基础设施南谯区已基本实现了区乡道路油面化、集镇街道水泥化、乡村道路砂石化。更新改造了乡镇电讯设备,程控、移动电话网络遍布全区,村村通电话。此外,滁州市有皖东地区最大的枢纽变电所,与华东电网相连,投资20多亿元兴建的60万KW蓄能电站已投入使用,电力资源十分丰富。滁城日供水能力20万吨,南谯境内有蓄水量超亿方的大型水库一座,中小型水库多座,有5个卫星镇与滁城并网供水;西气东输管道经过滁州并
21、向城区输送天然气。九、社会经济“十五”以来,滁州市经济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4年翻一番;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5亿元,增长12%;实现财政收入34.9亿元,净增7.3亿元,增长26.4%。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均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2006年,滁州市有36个乡镇(工业园区)当年财政收入均超1000万元,其中20个超2000万元,10个超3000万元,并出现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经济强镇。第三章 实地调研与项目发展态势分析本项目是牵涉到政府、企业、农民多方面和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求参与者必须有长远打算,有战
22、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应当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不能只停留在任何一个方面。同时考虑到今后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对周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和分析,离不开由此提炼出的市场信息。毕竟新农村开发建设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政策保障与经济实力,而是更在于执行的实体与当地居民的认可度。本规划主要侧重于对本地居民的调研分析,以实现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的目的。本次市场调研分别在项目区和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0份,其中当地居民占30%,外地游客占60%。一、项目区居民调研结论 农户收入水平较低,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农民对新农村建设
23、普遍抱有很大希望,愿望通过新农村建设在收入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有所改善。 同时,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还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对政府、企业、农户如何协调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对他们即将面临的生活与生产等方面的变化感到一些疑虑。此情况启示我们: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农村居民的思想工作。 通过入户深度访谈,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认知: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有必要,且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二、琅琊山旅游客源市场调研结论 目前景点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景点开发现状并不能很好地张扬当地文化特色,且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现有景点功能单一,以观光为主,游线短,不能有效留住
24、游客,难以带动产业发展,事实上光从门票上考虑难以保证有较大的增长。 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我们基本可以下此论断:就目前的琅琊山的景点状况而言,本项目区所发挥的生态旅游功能是对其功能的拓展和补充,非常有必要,且极具可行性。三、项目发展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s)1、区位条件优越项目区有便捷的道路连接滁州市区,距市中心9公里。外部交通条件优越,项目区2小时车程范围内有南京、合肥、蚌埠、扬州、镇江等大中城市,直接服务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并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周边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依托的区位大环境优势明显。2、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开发潜力大项目区所在的琅琊山
25、和南谯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北宋欧阳修贬任滁州,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描述滁州山水之乐和民风之淳,苏轼又将“两记”写成了碑帖,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扬四海,声播古今;滁州“古十二景”中的“龙蟠叠翠”、“西涧春潮”、“花山簇景”、“丰岭祥云”也位于项目区所在范围和边界,这些为建设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构建山水人文生态家园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3、自然生态资源本底优良 项目区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在自然景观方面,有独特的盆地景观,层峦叠嶂,曲径幽泉,四季皆有好景,没有任何工业企业和污染源,为一处无污染的净土,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
26、绝佳之地。同时,项目区也完全可凭借独特的盆地景观与深厚的皖东文化底蕴,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在滁州乃至整个安徽省建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劣势(weaknesses)1、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缺失严重目前,农村居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体系不完整,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较少,而且组织规模较小、覆盖面窄、经营层次低,远远不能满足居民自我服务的需要;政府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弱,农产品加工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农产品的加工量很少、精加工则更少,农产品经
27、纪人也缺少,使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以原料为主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短缺,农产品难以实现多次增值,是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急需创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除农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2、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当地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已经日显突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距较远。主要表现在五大隐患:饮水安全隐患,环境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隐患,卫生安全隐患,化肥、农药使用带来的农产品和土地安全隐患。3、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专业人才奇缺项目区内50岁以上的妇女、老人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中、壮年人占有很大比重。他们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的意识薄弱,较安于现状。这种思想跟项目的开发建设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矛盾。4、公共
28、基础设施薄弱据走访调查和问卷统计显示,项目区内居民现有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单位面积效益很低,每户居民年总收入大多在一万元左右。集体经济又十分薄弱,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极为匮乏,项目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机遇(opportunities)1、国家、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得到强力推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滁州市及南谯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等等,已经形成了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促进力,为项目区的建设和运作营造了很好的大环境氛围。2、未来高科技的融入、
29、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以科技带头、试验先行、树立品牌、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和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经营发展模式,必将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3、项目策划论证过程得到众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与支持,并被批准为“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基地”本项目的策划论证过程得到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林业科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农村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上海新世纪旅游研究所等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的关注和支持,为项目的发展倾注入了高层次的智力。并经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本项目已被批准为“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实验基地
30、”。4、科地集团与政府合作,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既关注自身发展,又替政府分忧,助农民致富,探索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随着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推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民营资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科地集团此举正适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一条政府、企业、农民合作共赢的解决“三农”问题新路子,积极拓展壮大自身的产业,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国内旅游持续稳定升温,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迅猛中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尤
31、其是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的出游力愈益强大,向周边出游的覆盖半径不断扩大。同时,在生态旅游观念的引导、国外乡村旅游的示范和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推进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模式,如农家乐、乡村风貌观光、乡村休闲度假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等多种经营模式,为项目区的多元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四)威胁(threats)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启动较早,有些已经取得了社会认可和较大知名度,给项目发展带来了压力在安徽省内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有些已经进展迅速,有些取得了成功经验。面对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周边地区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
32、,同时,应当充分估计农产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压力与挑战,创出一条新路。(五)结论与建议 千方百计规划、实施和打造优越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服务环境,创造国内一流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应是本项目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项目的推进要始终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出发点,明确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开发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开展农业产业化布局与经营,应当充分听取并尊重社区居民的意见,了解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只有在充分发挥社区民主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项目的建设、运营需要政府、企业和
33、原住地居民三者相互理解,高度协调,政府出面解决发展困难,企业投资引入新的项目,居民参与投入分享经营利益。项目将这三者之间统一在一起,能否妥善处理遇到的矛盾将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 第四章 规划理念与发展战略一、规划理念确保和创意琅琊山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营建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统筹性,保障项目区农业、林业、旅游业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研究和推动琅琊山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关联性,搭建安徽乡村集约化、跨越发展的新平台;保全和提升琅琊山大生态的多样性,打造国内一流江淮地区生态大观园和国家级生态实验示范区;积极调动企业与社会团体的能动性,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市
34、场意识、经济活力和运营机制。二、总体定位(一)主题定位以保护和提升琅琊山区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打造安徽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居民生活富足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创新模式为原动力,以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助动力,加速实现琅琊山区农村现代化为重点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社会综合工程。(二)功能定位“宜农、宜旅、宜商、宜居”,即打造江淮地区具有典型引导作用和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全生态的大观园绿色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高端商务政务会务接待平台;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度假旅游区;环境友好型的最适宜人居生态家园。(三)目标定位在国家政策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科地集团全力推动项目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积极与国
35、家宏观产业政策对接,充分利用政策的扶持,争取该项目能逐步进入省“861”、国家“863”重点项目,形成:辐射长三角、影响中西部的琅琊山大型生态经济产业园;长三角著名旅游度假目的地。滁州历史文化公园。三、琅琊模式琅琊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策保障、环境铺路、渠道突破、项目制胜”的指导思想,传承滁州人民传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大生态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政、企、农、学、研大合作为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向企业参与、产业促进和市场主导过渡,推进社区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一产向一产、二产、三产协
36、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营管理创新的转变,探索改变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走大生态、大合作、多产业融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四、发展战略(一)生态文明战略针对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环境条件,我们将构建一个包含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人居三位一体的涵盖景观、环境、科技、文化、美学、产业、产品、营销、服务、消费等生态资源要素的大生态单元,通过大生态单元的各个层面应用,我们力求在规划区内实现生态保护、生态产业(以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为核心内容)与生态旅游(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农工商学研、吃住游购娱”为重要特色)的有机融合。(二)和谐共生
37、战略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不同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属“后小康社会”。通过以上两大战略,以期实现以下四大并重:新农村与生态培育并重;新农村与环境工程并重;新农村与富民工程并重;新农村与旅游工程并重。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一、产业规划原则(一)生态性原则项目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
38、项目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项目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二)高效性原则从效益原则出发,规划中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新农村示范、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生态产品、生态人居开发多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特色性原则特色是项目区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而规划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通过突出特色,使本项目区成为华东知名的生态大观园。(四)文化性原则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考虑
39、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诗情画意的文化渲染。所以在项目区的规划中应深入挖掘出项目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其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高水平利用。二、产业发展理论(一)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等。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体系:(1) 绿色能源;(2) 绿色设计与工艺;(3) 绿色
40、包装;(4) 无害化处理;(5) 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是指导琅琊山新农村实验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也是实现规划地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明显改善、景色长期优美、人居彰显和谐的重要理论依托。(二)大生态理论 大生态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它以人类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任务就是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制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研究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当自然、社会和经济这三个目标子系统达到平衡时,可持续发
41、展便会发生。依托项目所在地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以构建最适宜人居生态家园为目标之一,将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与项目发展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相结合是实现地区全面发展的必要阶段。三、产业发展定位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乡村新型服务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互相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大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样板。四、产业体系综述(一)大农业预计到“十一五”末,滁州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33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42.5万吨;肉类总产达到45万吨,蛋类总产12万吨,奶类总产1.5万吨;水产品总产26万吨;蔬菜总产180万吨。畜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35%以上,渔业占15%以上,种植业占45%左右。2006年以来优先培育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业4 大主导产业中的13个具有一定规模、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知名品牌,将传统产品做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