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13519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一语文教学设计教案模板【7篇】初一语文教案模板篇1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2、默读课文3、读一读,写一写。4、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5、逐节研讨。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

2、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7、再创造实践: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9、作业:完成课课练。熟练背诵课文初一语文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积累文章精美语言。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材简析:散步是一篇清新优

3、美的散文,作者在选材上颇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有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得到了发扬光大。结合实际生活,体会身边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能换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吗?品味探究(一)朗读铺垫1、指名学生范读2、学生自

4、主评价,总结朗读要领。3、学生相互挑战读4、教师范读片段,学生评价。2、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尊老爱幼的故事、成语、谚语、俗语、歌曲、诗歌、美文。(五)、小结: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初一语文教案模板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2、体会作者在文

5、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

6、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

7、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

8、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

9、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五、布置作业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初一语文教案模板篇4多做题完全符合我们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规律: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就应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

10、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

11、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1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3分)初一语文教案模板篇5一、教学目标:1、能读通读懂课文,并能很流畅的读。2、能根据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内容。3、能对课文中的描写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4、了解对山市的科学的解释。二、重点和难点:1、第2、3、4点为重点

12、。2、第3、为难点。三、课时安排:共四课时(本教案主要为第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鬼的认识:1、世界上有没有鬼?2、鬼是什么样子的?3、你看过鬼没有?4、为什么称之为鬼?在黑板上板书鬼市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见教材全解三)、文意疏通(预计三个课时)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详细,最好能把重要字词的解释都板书在黑板上(具体见课本)。此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要强化和深化E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吃惊疑惑不解心想附近,近处一切乌有通“无”没有第四课时-1、什么叫山市?山里面的海市蜃楼2、谁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应该很少有同

13、学能回答上来)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应该是很难解释的,我们想想远在好几百好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知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了?他们不知道,不明白海市蜃楼象产生的真正的原因,如果硬要他们来解释的话这种现象的话,猜猜他们会怎么解释鬼神在作怪所以在古代人们又把海市蜃楼叫做“鬼市”。鬼市:古时的人们由于科学知识不够全面法解释山市等大自然的现象,总以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这些解释不了的现象称做“鬼市”海市蜃楼产生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大自然中一种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首先要明白为甚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靠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像为许多

14、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内反射。如果光线微微倾斜地从玻璃射进空气,一部分的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被折射,从玻璃中走出来。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较空气高,所以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越来越大,被折射的光线便会越来贴近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光线便只会被反射,而不会折射出去。这个现像叫做全内反射3、(海市蜃楼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为他的神奇和变换,它仍然被评为县里的八大景观之一,作者在写孙公子他们看到的山市时也写得非常的详细,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课本,)作者笔下的山市是怎么样的?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15、4、作者一共写了山市的六种景象,这五种景象都是同时产生的吗?它们是按照一种什么顺序来写的了?不是,时间顺序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一词多义)文中一词多义的例子:然: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尘气莽莽然(的样子)数: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词,几)层层指数(点数,计算)5、海市蜃楼变换多端,数年都见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孙公子他们看到山市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要答出变化)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6、小结: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

16、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也有此种妙处。同学们不妨开阔视野,看看这些作品。7、作业:(学习指导第六、七大题P45)六、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孙公子与同人)相顾紧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七、初生阶段:孤塔宫殿发展阶段:城郭高潮阶段:危楼消失阶段:常楼高舍如拳如豆遂不可见8、板书:山市鬼市山市变幻: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时间顺序: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心情变化: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初一语文教

17、案模板篇6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能力培养点: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出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朗读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

18、这是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三、研读赏析: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由远及近的顺序)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七、布置作业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九、教学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

19、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初一语文教案模板篇7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

20、、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设计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啦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啦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感知课文内容检查生字词。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带问题朗读课文。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课文写啦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b

21、.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啦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教师导学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教师小结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教师

22、小结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啦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啦我们:我的母亲老啦,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啦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

2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啦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啦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啦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

24、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啦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b.作者为我们展示啦什么样的家庭?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重点研读(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

25、,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啦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啦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这部

26、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比较阅读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这篇短文写啦什么事?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

27、归纳: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啦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啦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

28、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啦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啦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啦语感,加深啦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