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7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
2、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3、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
4、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2、声音的传播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
5、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5
6、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 解:3401
7、.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二 课 题 第二节 日 期 教学目标1.学会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到主动学习。 重点 难点 分析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难点: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
8、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老师板书第二章 声现象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新授: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声音,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
9、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末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波
10、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像铅笔敲击水面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3)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11、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展示“土电话”,请几位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质(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铃”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的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
12、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二个问题(请二位学生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老师提出二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老师在总
13、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4章 声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轶事 记录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
14、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固体中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
15、教学目的。 课后 反思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间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通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解释、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三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 目标 知识 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 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16、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 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 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
17、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 学 程 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
18、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19、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
20、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
21、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学生活动 不能 利用无线电信号 有的认为很快,不需要时间,有的认为需要时间 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兴趣,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 资源的不断渗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事物观察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 该实验不容易成功,我们
22、用视频取代,效果也很好 速度的单位可以稍做介绍因为小学已经接触过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速度,更小于中的速度。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声音的发声和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
23、40m/s 课后反思 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
24、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
25、),几块石头。 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可到网上查询)。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
26、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声音的传播: 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 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入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27、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探究
28、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下组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同学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
29、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二)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三)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
30、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31、?(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这时,让学生
32、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下组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33、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比两个同学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后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四、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
34、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 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 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
35、速的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篇五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
36、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
37、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六 八年级物理练习题-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把一个鼓平放后,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然后用槌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2、 李明在一根很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3、 通常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有发声体存在 b、发声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物体在真空中振动 d、人看到了发声物体的振动 4、声音是
38、由于物体的_产生的,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的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_(填“快”或“慢”)的缘故。 5、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传入学生耳中的。 6、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时因为(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时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 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
39、了_。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七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
40、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
41、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42、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
43、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
44、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