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案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吨的认识教案汇总吨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
2、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
3、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
4、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吨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
5、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
6、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
7、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吨。(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
8、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
9、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吨的认识教案【篇3】 分析教材: “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
10、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分析学生: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
11、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如在课题的引入时,运用了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9:00)引入,这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过5分钟后也就是(9:05)这个时间是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很好地引入了新课。最后由下课时间(9:40)进行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使教学更加完整。 二、在直观中来呈现知识 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直观地演示,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1时=60分时,让学生自己拨钟,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就能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
12、下册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准备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让课铃响) 师:上课 师:哪位同学说说,现在是第几节课?(第二节课)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二节的上课时间是几时吗?(边问边出示课件,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9:00) 2.复习旧知。 师:你怎么知道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9时的?(时针指着12,分针指着9,是9时。) 3.导入新课。
13、(大约过了5分钟左右,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9:05)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2.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3.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间。 1认识分。 (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边在课件中演示,边提问: 分针指
14、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2.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 师: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 吨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教学建议: 例3的教学可以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
15、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例4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
16、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
17、千米有多远的推想。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练习二的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材分析: 例3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
18、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
19、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吨的认识教案【篇5】 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洛南县石坡镇桑坪小学李萍 教材分析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20、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21、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学生:米和厘米 2、关于米和厘米
22、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你能用手比划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1)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度为1分米的吸管。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塑料管有多长? (2)那么大家估计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动手来验证一下。 2、体验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通过我们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长的塑料管,它既可以表示为10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分米,那么就请大家想一想: 10厘米和1分米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板书:1分米10厘米 (2)通过分析,
23、我们知道了“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那么谁能推算出“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1米=10分米 (3)体验分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 二)毫米的认识: (1)体验毫米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 师:经过大家的总结才知道,我们可以使用这么的方法对长度单位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就利用自己刚才学到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一起来研究关于毫米的知识好不好。 (2)用硬币体验一毫米的长度: (3)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都是用毫米作单位?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
24、经认识了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再次用手比划4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1、同座之间互量从手腕到中指的指尖有多长? 2、课本第四页“做一做”的习题。 3、完成游戏:请四名学生戴好师提前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说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吨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25、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教师的体重。教师提问:你在估计老师体重的时候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 教师出示几种比较重的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能估计下面几种动物的体重吗? 学生估计后,教师出示它们的体重,提问:如果这几种动物的体重也用“千克”作单位,会怎么样?
26、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 学生分组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小组内交流感受。班级内汇报。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学生读,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把1吨重的大米装成一大袋,这一袋你能搬得动吗?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
27、重量。 计算: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全班学生的总体重有没有1吨? 指出: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3个同学起立,学生观察、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教材第48页第2题),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 (2)出示几种常见的物品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吗?在哪里见过? 2说说下面图中的牌子表示什么意思?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教材第49页第5题) 4小明的
28、数学日记中使用的单位准确吗?请帮他改正。 指名读,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指出: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经常观察生活,有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把收获写道今天的数学日记中。 小组内交流。 吨的认识教案【篇7】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建立
29、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
30、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
31、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师:我们要看谁跑的路最长,也就要知道哪种图形周长最长,我们可以测量一下,可这些图形我们要怎样测量呢?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
32、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
33、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吨的认识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
34、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
35、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
36、”,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吨的认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
37、种文化。 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抢答:根据教师的描述说出是什么图形? (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二、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圆:这是什么图形,认识吗? 2、揭示课题:圆的认识。(板书) 三、探究新知 1、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2、引导比较: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区别? 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探究圆的特征。 师:你知道老师这个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画:学生自己画比较方法的优劣 指名上台画谈画圆的体会。 到黑板上画学生评价感悟定点、定长的重要性 、说:知道有关
38、圆的哪些知识?在探底中动态生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圆心。 (o) (b)半径(r);直径(d)画 (c)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d2r,rd2) (d)有无数条半径、直径。 注意:尽量让学生说,顺着学生思路引导,在动态中把握。 、引导验证: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验证。 、按要求画圆:在黑板右面画一个更大的圆、独立思考、组织讨论、指名画 目标: 1、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定长)按要求画圆。(r3厘米;d4厘米)让学生说画法、教师小结方法并板书进一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39、巩固练习 1、找出圆中直径和半径。 2、判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2)直径为8厘米的圆比半径为4、3厘米的圆大。 3、思考:怎样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机动)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 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画法:定点、定长、圆心:o(位置)旋转一周 半径:r无数条;长度相等 同圆(大小) 等圆直径:d无数条;长度相等d2rrd2 吨的认识教案【篇10】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
40、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 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 结合实践。 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 练一练。 1、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