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的创新与民族融合.ppt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10411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X 页数:54 大小: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的创新与民族融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的创新与民族融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的创新与民族融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的创新与民族融合.ppt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07讲PART 07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目标解读 1.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与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及其危害。3.北魏孝文帝改革。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重大史实 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主干知识梳理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更迭主干知识梳理2.士族制度(1)概念: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

2、,逐渐消亡。(2)特点(特殊地位):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盛行。主干知识梳理(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4)衰落原因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并结束士族制度)。主干知识梳理3.君主

3、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2)隋唐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中书省门下省主干知识梳理【问题思索】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秦汉的三公是分别对皇帝负责一方面的政事。隋唐的三省宰相则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同时宰相政事堂讨论、制定国策,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中,使君主专制的体制趋于完备。主干知识梳理4.唐朝中期的藩镇割据现象(1)背景:唐朝中期

4、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知识拓展】安史之乱概况: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同唐朝争夺统治权。地位: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地方上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主干知识梳理5.选官制度的发展(1)九品中正制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盛行朝代:。选官依据:门等出身。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魏晋南北朝主干知识梳理【知识拓展】九品中正制概况:始于曹魏,完备于西晋,到南北朝时期又有所变化。地位: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

5、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最初的影响: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和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干知识梳理(2)科举制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与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问题思索】科举制的进步之处与此前的选官制度

6、相比,科举制自由报考,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进士主干知识梳理6.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内容措施具体内容意义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7、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主干知识梳理措施具体内容意义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主干知识梳理(3)作用: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主干知识梳理7.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1)

8、“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主干知识梳理(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政治: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强调民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法律:慎用刑罚,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思想: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民族关系: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促进民族关系发展。对外关系: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主干知识梳理(3)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

9、史发展中的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三省六部制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1)三省六部权力的运行有着浓厚的分权制衡思想,三省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行使起草诏书的权力,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2)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称宰相。唐太宗进一步划分了三省

10、的职权,使各职权部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另增设宰相,给一些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使其参与宰相官务。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制度。考点深化探究2.正确评价唐朝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的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考点深化探究【史论

11、结合】史料1三省六部运作机制史料2“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解读(1)史料1体现了三省的职能,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关。三省的设置实质上分散了宰相权力,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君权。(2)史料2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省六部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范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问题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12、考点深化探究【答案】特点:三省都有长官,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与下级官员在工作上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三省是单纯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国家体制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过渡最终完成,并趋于成熟。考点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考点深化探究(2)影响积极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

13、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专制政府中有文化素养的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消极方面: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制度。考点深化探究【史论结合】史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14、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考点深化探究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到第二个省略号之前的史料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第三个省略号后的史料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考点深化探究【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高考链接突破明考情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2018全国卷26武则天

15、对宰相制度的改革从武则天改革切入,考查改革宰相制度的目的2018全国卷25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情况2016全国卷25历代选官制度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考题1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

16、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不向朝廷供纳赋税,东南型藩镇向朝廷供纳赋税,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也向朝廷供纳少量赋税,因此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特别是藩镇的兵额与功能可知,藩镇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排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唐朝绝大部分藩镇官员的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袭扰、维护社会治

17、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藩镇间互相牵制,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考题2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判断,改革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强君权,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18、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化情况和官员晋升问题,故排除A、B两项。考题3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突出个人的才能

19、。个人素养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科举考试考查的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相矛盾,故排除C项。考题42018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了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

20、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反映了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尚书省是权力的中心,起着沟通上下的枢纽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尚书省在行政运行中的作用,并未涉及其掌握起草诏令及审核诏令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尚书省的权力,不是强调其是否阻隔了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故选D。考题52017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

21、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C【解析】本题以三省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内容是三省内部的变化,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被废除,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故D项错误。故选C项。考题6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

22、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高考链接突破【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节度使”和“中书省”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后来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题干中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可见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故正确答案为B。考向1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2018江苏学测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高考链接突破练经典高考链接突破【答案】

23、C【解析】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按照血缘门第选官,重视家谱,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朝时以谏议大夫、中大夫为谏官;汉承秦制并新设太中大夫、中大夫、侍中等职;曹魏时,“侍中”受皇帝倚重,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两晋时,成为门下省;隋唐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被削弱D.宰相逐渐

24、退出了权力中心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C【解析】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即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议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由皇帝的侍从机构演变为负责审议的机构,表明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故D项错误。考向2隋唐的中央官制3.2018四川泸州诊断唐中宗未经门下省、中书省的正式敕封手续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被

25、一般人看不起。材料表明()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君主决策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而不是随意独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被一般人看不起”,可以得出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故D项正确。考向3隋唐中央集权的加强4.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

26、)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唐政府未能对边远穷困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韩愈致力于边远穷困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A【解析】“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表明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故A项正确;“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表明唐政府对边远穷困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韩愈致力于边远穷困地区的开垦荒田工作与材料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C项错误;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材料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D项错误。考向4隋唐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5.2018北京海淀一模据统

27、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代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减弱,而未涉及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推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以门第为选拔标准的九品

28、中正制逐渐没落,说明门阀士族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而非强调大一统局面,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唐以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逐渐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士族,故D项错误。6.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多是以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六百石的官秩,其可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上。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B【解析】材料“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监察官

29、代表的是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以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其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并不代表开明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项,故D项错误。考向5隋唐的社会管理及理念7.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朝开皇律中规定“十恶”为常设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B.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C.

30、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D.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可知,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A项正确;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与孔子“仁爱”思想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法律条文,没有涉及目的,故D项错误。8.2018四川泸州诊断李世民死后,其武才人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其实在整个唐代妇女改嫁情况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人,皆无禁忌。这反映了唐代()A.否定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B.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C.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D.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高考链接突破高考链接突破【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唐朝仍是主流思想,唐代并未否定儒家伦理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事例仅能反映社会上妇女改嫁现象司空见惯,改嫁并不能说明男女实现了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妇女改嫁持宽容态度,体现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