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中医学概论课程中医学概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2)--中医学概论课程中医学概论.pdf(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中 医医 药药 大大 学学 中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dicine)(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险、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药学、制药工程、应用心理专业使用)一、课程目标 1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中医学概论课程是针对中医药院校汉语国际教育、生物医学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险、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药学、制药工程、应用心理学等非中医中药类专业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开设的一门通识课或专业基础课。为汉语国际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国际经济与贸易
2、、药学、制药工程、保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生理观、病因病机、四诊和辨证的方法、治疗原则、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方剂的组方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非中医中药类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为 将来的工作奠定初步的中医学基础。知识目标: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专业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熟悉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技能目标:锻炼学生以中医的思维,在整体观念
3、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及方剂的组方原则,根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确立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能力。态度目标:使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学概论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乐学情感,产生高尚的情感体验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初步的中医学基础。思政育人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学生既能成为专业思想牢固的中医人,又能成为中医文化的传播者。充分挖掘专业蕴含的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增强专业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使学生加深对中医药知识与文
4、化的认识,提高对专业学习重要性的认可,明确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医学人文素质、职业自豪感、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2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多为西医基础课程,后续课程多为与该专业相关的中医药基础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有一定的联系。课程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重点突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部分的介绍,简单地了解中医知识在临床诊治疾病中的运用。二、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64,其中理论56学时,自主学习 8 学时。可适当开设一定比例的线上
5、课。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课程课程学学时分配表时分配表 教学环节 时数 课程内容 理论 实践教学 自主学习 小计 实验 实训 见习 其他 绪论 2 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2 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 2 2 第二章 中医学生理观 藏象 6 6 第二章 中医学生理观 气血津液 2 2 第三章 中医学病理观 病因 3 2 5 第三章 中医学病理观 病机 1 1 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诊 3 2 5 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问诊 2 2 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切诊 1 1 第五章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2 2
6、 第六章 养生、预防和治则 2 2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性能 中药配伍及禁 忌 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2 2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 常用中药 解表药、清热药 4 4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 常用中药 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 2 2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 常用中药 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 2 2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 常用中药 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 2 2 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 常用中药 补益药 2 2 中药辨识实训课 2 2 第八章 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与治法 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用法 2 2 第八章 方剂基本知识 常用方剂 解表剂、泻下剂 3 3
7、第八章 方剂基本知识 常用方剂 和解剂、清热剂 2 2 第八章 方剂基本知识 常用方剂 温里剂、补益剂 3 3 第八章 方剂基本知识 常用方剂 理气剂、理血剂 2 2 第八章 方剂基本知识 常用方剂 祛湿剂、治风剂、消食剂 2 2 方剂内容自主学习(祛痰剂)2 2 总计 56 2 2 4 64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 1教材教材 (1)储全根,胡志希.中医学概论.第 10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樊巧玲.中医学概论.第 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王建.中医药学概论.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2主要参考书主要参考书 (1)孙广仁
8、.中医基础理论.第 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朱文峰.中医诊断学.第 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高学敏.中药学.第 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章健,南淑玲,赵黎.安徽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习指导系列丛书方剂学.2009(6)李净,吴元洁,李玉梅.安徽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习指导系列丛书中医基础理论.2009(7)周雪梅,王建青,张红梅.安徽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习指导系列丛书中医诊断学.2009 四、课程考核 采用形成性评价(占 30%)与终结性评价(占 70%)相结合
9、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方式有考勤占 10%、自主学习(包括慕课学习)占 90%;终结性评价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试卷选自试卷库,客观题占 60%,主观题占 40%,考试题型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病案题等。考查课者以开卷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应含有综合水平测试的开放性试题。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中医基础理论部分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精气血津液主要内容以及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致病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内容;熟悉六腑的生理功能、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及常见基本病机等相关内容;了解中医学
10、的认知与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奇恒之腑、经络、体质、疠气及其他病因、预防等。中医诊断学部分要求熟悉四诊方法、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中药学基本知识部分要求掌握中药性能理论,熟悉中药用法,了解中药炮制等内容。常用中药部分要求掌握 40-50 味中药的功效及主治,熟悉各类中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注意要点,熟悉20 味中药的功效及主治,了解其他中药的功效及主治。方剂学基本知识部分掌握方剂的定义、治法与方剂的关系、组方的组方原则;熟悉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功效、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剂型基本知识。常用方剂部分要求学生掌握 18 首方剂功效及主治、主要配伍结构;熟悉各类方剂的概念、适
11、用范围、分类、使用注意;熟悉 16 首方剂的功效及主治,了解其它方剂。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前后联系,突出重点,课堂讲授以逻辑推理方法为主,注重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内容以讲清讲透为原则;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配以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3.课外要求:根据教学重点,布置作业,强化学习。4.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互动式等课堂教学形式,重视加强比较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方剂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核心内容讲授为主,一般内容自学为主。(2)充分利用声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信息拓展
12、化、内容测验及时化,以增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由于课时有限,未讲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按大纲要求自主学习。绪绪 论论【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形成标志。了解了解 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医学的主要思维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中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1.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2.古代解剖知识;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古代哲学的影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
13、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是以现存最早的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为标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一)基础理论(二)临床各科(三)中药学(四)方剂学(五)针灸学 第第二节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辨证的目的。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特点
14、:取象思维、整体思维、中和思维。【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介绍代表医家和著作,从历代中医学家身上学习到了严谨、求真、仁爱、创新的品质。介绍历代医家的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实践精神。在讲授近代中医的发展内容时,引入如今正日益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具有自主原创性的中医,引导学生树立起以中医文化底蕴和世界医学对话的信心,可培育其具有国际视野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民族精神。还可以充分利用我校中医药文化氛围,大医精诚的石刻,名医雕塑画像、校园路名、尤其是我校的新安医学文化馆、中药资源中心等宝贵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互动式
15、教学 2 学时 第一章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概念、特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了解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提及应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及中药的性能;应用五行学说确定治则治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属性的概括。(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属性的相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概念、运用。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的概念、运用。3.阴阳消长平衡:阴
16、阳消长的概念、形式、运用。4.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条件、形式、运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2.五行制化:概念、规律。(略)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
17、、次序、形成原因、运用举例。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概念、运用举例。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其中主要提及应用五行学说确定治则治法。【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中医学主张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中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中强调适度原则、过犹不及异曲同工;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个性化诊疗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颇多相似等。【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4 学时 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生理观【
18、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人体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生成、功能;气机的概念和基本形式;气化的概念。熟悉熟悉 奇恒之腑的概念;六腑的生理功能,部位三焦的划分和功能特点。人体气的分类;血的生成、运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和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名称;奇经八脉的概念。了解了解 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人体气与津液;血与津液的关系。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规 律;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经络的
19、作用;经络应用(指导药物治疗,中药“引经报使”“理论的运用)体质的概念、构成、特点、影响因素、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藏象藏象 概述: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及功能特点。一、五脏 (一)心 1.概述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特性;称谓。2.重点介绍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心主藏神。3.概述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心主通明。4.概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二)肺 1.概述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特性;称谓。2.重点介绍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归纳介绍
20、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3.概述肺的生理特性:归纳肺主宣发肃降;简要介绍肺为华盖、肺为娇脏。4.概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三)脾 1.概述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特性;称谓。2.重点介绍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3 概述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润。4.概述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四)肝 1.概述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特性;称谓。2.重点介绍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3.概述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3.概
21、述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五)肾 1.概述形态部位;生理功能;特性;称谓。2.重点介绍肾的生理功能:主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 3.概述肾的生理特性:肾主蛰藏。4.概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二、六腑(概述生理功能)(一)胆 奇恒之腑之一。生理功能:藏泄胆汁;主决断。(二)胃 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三)小肠 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吸收津液。(五)膀胱 生理功能:贮存津液;排泄尿液。(
22、六)三焦 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部位三焦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湿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三、奇恒之腑(概述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一)脑 为髓海,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二)女子胞 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四、脏腑之间的关系(自学)第二节第二节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 一、气: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二、血: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三、津液:津液的概念、代谢(生成、输布与排泄)、功能。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23、(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经络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规律、生理功能。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功能。五、经络的作用。六、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内容自学。第第四四节节 体质体质 一、体质的构成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形成因素 四、体质的分类 五、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内容自学。【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藏象章节。明确“以象测藏”的整体观是中国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通。中医学中取象比类的象思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社会治理思想与的政治思维可一脉相通。心藏神等理论可部分解释“换心
24、人”身心的改变,中医某些理论超越现代科学的认知,或将被未来医学科学所证实,使学生坚定对中医专业的自信。经络章节。告之学生经络是我们中医的原创。经络占了黄帝内经的半壁江山。现如今在国外最被认可的也是中医的针灸,疗效确切。我们应该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临床灵活运用,更好的继承中医,发扬中医。使中医学更容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每一位中国人更有荣誉感。体质章节。阐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这正契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动态发展观。【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
25、、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学(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络、体质内容)8 学时(藏象 6 学时,气血津液 2 学时)第三章第三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 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六淫的概念;六淫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痰饮的概念、致病特点;瘀血的概念、病症特点。正气、邪气的概念。基本病机的分类。熟悉熟悉 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六淫共同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病机的概念;发病原理。虚和实的病机;阴阳失调的概念、类型。阴阳偏盛、阴阳偏衰概念、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气血津液失常(气的失常、血的失常、气血关系失调)各
26、型概念、病机特点。了解了解 疠气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的分类及致病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类型。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病机。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病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 概述:中医病因的概念、分类。一、外感病因(一)六淫(学生自主学习)1.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与六淫的区别。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4)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
27、液燥易伤肺(5)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燔灼炎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肿疡(6)暑邪:暑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夹湿(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2.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二、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学生自主学习)(二)饮食失宜:饮食失宜的分类及致病特点。(三)劳逸失度:劳逸失度的分类及致病特点。三、病理产物性病因(一)痰饮:重点介绍痰饮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二)瘀血:重点介绍瘀血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病症特点。(三)结石:结石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自学)四、其
28、他病因:简要介绍外伤、寄生虫、医过、药邪、胎传 第二节第二节 病机病机 一、发病(一)发病原理:重点介绍正气、邪气的概念以及发病原理。(二)影响发病的因素:简要介绍。(三)发病类型:简要介绍。二、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联系八纲辨证虚证和实证。(二)阴阳失调:联系八纲辨证寒证和热证,主要介绍阴阳偏盛、偏衰、格拒病机;简要介绍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亡失病机。(三)气血津液失常:联系之前学过的气血津液章节,简要介绍气的失常、血的失常;从气血的生理关系归纳出气血关系失调,举例气滞血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病因章节。讲解疠气时,告诉学生医生的职业道德及神
29、圣职责要求我们在发生疫情时要以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健康为重,救死扶伤、实行仁术,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讲解七情内伤时,强调中医师要善于从身心医学的角度注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能够取得更 好地治疗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学(结石)理论 4 学时(病因 3 学时,病机 1 学时)课外按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六淫、七情内伤 2 学时 第四章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四诊的概念;望神的概念;得神、少神的
30、表现及临床意义;正常面色、常见病色及其临床意义;正常舌象及望舌色、苔色、苔质的生理和病理意义。熟悉熟悉 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及临床意义;望舌基本方法及望舌神、舌形、舌态的生理病理意义。问寒热、问汗、问疼痛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脉诊的部位及方法、正常脉象、常见脉象的形态和主病。了解了解 望形态的临床意义;局部望诊、望排出物。闻诊内容。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经带等。按诊的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第一一节节 望望诊诊 一、全身望诊:(一)望神:重点介绍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典型表现及临床意义。(二)望色:重点介绍常色及病色中白色、赤色、黄色、青色、黑色临
31、床意义。(三)望形态:从形体强弱、胖瘦反映脏腑的虚实及阴阳气血的盛衰。(自学)二、局部望诊(自学)三、望排出物(自学)四、望舌:(一)舌诊原理:舌的形态结构;舌与脏腑的联系。(二)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三)舌诊内容:望舌质: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的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色、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腐腻苔、剥落苔)的临床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闻诊闻诊 一、听声音:发声、语言、呼吸的变化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意义。(教师点拨)二、嗅气味:病体之气、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教师点拨)第三节第三节 问诊问诊 一、简要介绍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简要介绍问诊的内容 三、问现在症状(一)主要介绍问寒热
32、 1.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恶寒轻,发然重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辨别实证、虚证。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阴虚、湿温、阳明、低热的不同意义。4.寒热往来:寒和热有规律的交替出现。(二)主要介绍问汗:从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部位、性质、多少辨识疾病表里、寒热、虚实。(三)问疼痛:归纳疼痛性质(隐痛、胀痛、刺痛、重痛、冷痛、灼痛)及临床意义。(四)主要介绍问饮食口味:食欲与食量、口渴与饮水等对病性的判断。(五)简要介绍问睡眠:失眠、嗜睡常见情况及发生机制。(六)简要介绍问二便: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排便感)、小便(颜色、尿量、次数、气味、排尿感)对病位、病性的判断。(七)简要介绍问经带
33、(经期、经量、经色、经质)、问带(量、色、质)对病性的判断。第四节第四节 切诊切诊 一、脉诊(一)诊脉的方法(二)诊脉的注意事项。(三)正常脉象。(四)常见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涩脉、细脉、弦脉、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二、按诊:按诊的方法、体位、注意事项、内容。(自学)【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到临床诊疗中诊断的重要性,恪守医学生准则,树立学好中医诊断学的信心。问诊采集病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四诊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渗透人文关怀,加强医学伦理及医德医风教育,认识到”无恒德
34、者,不可以为医“,认识到医患关系融洽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训、实验观察、自学(望形态、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按诊内容)理论课 6 学时(望诊 3 学时,闻诊 0.5 学时,问诊 1.5 学时,切诊 1 学时)线上实验教学 2 学时(课外按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线上实验学习任务)第五章第五章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的辨证要点。熟熟悉悉 辨证的方法;五脏病辨证的证型及证治要点。了解了解 八纲辨证的意义;小肠、大肠、胃、胆、膀胱病辨证的证型及
35、证治要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辨证的概念及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一、概念与意义 二、八纲的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的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1)表证的概念、成因、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里证的概念、成因、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半表半里证的概念、成因、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表证与里证的鉴别。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1)寒证的概念、成因、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热证的概念、成因、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3.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1)略讲虚证的概念、成因、分类、
36、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略讲实证的概念、成因、(3)略讲虚证与实证的鉴别(和邪正盛衰中的虚实病机合参)。4.阴阳辨证:阴阳是概括疾病类别的两个纲领,为八纲之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1)阴证: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2)阳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4)略讲阴虚证、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和阴阳失调中的偏盛偏衰病机合参)。(5)略讲亡阴证和亡阳证(危重证候)的鉴别(和阴阳亡失病机合参)。第三节第三节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介绍五脏病辨证的思路。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介绍常见证型及证治要点。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介绍常见证型及证治要点。三、脾与胃
37、病辨证:介绍常见证型及证治要点。四、肝与胆病辨证:介绍常见证型及证治要点。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介绍常见证型及证治要点。【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四诊合参的辨证过程,要求学生培养辨证思维方法、部分与整体、以及现象与本质的观念,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其转化。引导学生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特点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相融合。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的整体观念,以及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处理疾病中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处理有关生命、健康、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的自身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8、科学发展观具有相通性,都是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整体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行医诊治中要辨证论治。二者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 学时 第六章第六章 养生、预防和治则养生、预防和治则【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治未病的内容;治则的概念及种类;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内容,标本治则。熟悉熟悉 养生的概念及原则;预防的概念;治则的指导思想;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的概念及临床运用。了解了解 养生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概念及其临床运用。【教学内容】【
39、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养生养生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的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预防预防 简述预防的概念及治未病的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一、未病先防:扶助正气;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三、瘥后防复。第三节第三节 治则治则 简述治则的概念、治则治法的区别、中医治疗原则的指导思想(治病求本)和分类。一、正治反治:重点介绍正治、反治的概念和内容。二、治标治本:重点介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标本治则。三、扶正祛邪:重点介绍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扶正;祛邪;先扶正后祛邪;先祛邪后扶正;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四、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重点介绍阴
40、阳偏衰的调整阴阳。五、调理气血(自学)六、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及应用。【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中医学中的阴阳协调的平衡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注重生态平衡的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通。天人合一的中医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沟通科学发展观与中医学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联,可深化并促进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和中医学的相关知识的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中医学认为正气即内因,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发病与否、所发病证的性质与轻重程度及疾病的预后;而邪气也即外因,要通过正气这个内因起作用。以及中医预防学及“
41、治未病”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正契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动态发展观,同时在我国和谐社会法治建设中坚持个人与集体的道德准则,坚决抵制贪腐等现象也同样要本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认识重视对党性及个人道德修养与作风的不断提升与强化。【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教学、自学(调理气血)2 学时 第七章第七章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基本知识【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药物的四气五味概念及其作用;配伍七情。麻黄、桂枝、桑叶、菊花、柴胡、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牡丹皮、青蒿、大黄、芒硝、独活、广藿香、苍术、茯苓、茵陈、附子、干姜、陈皮、香
42、附、山楂、三七、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半夏、桔梗、贝母、苦杏仁、酸枣仁、龙骨、天麻、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鹿茸、杜仲主要功效主治。熟悉熟悉 中药性能中升降沉浮、归经、毒性主要内容;中药用量及煎服法。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行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祛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补益药的概念、分类、适应证及注意要点。荆芥、防风、羌活、细辛、薄荷、金银花、连翘、泽泻、车前子、肉桂、枳实、木香、麦芽、紫菀、款冬花、钩藤、何首乌、沙参、麦冬、枸杞子等中药的主要功效主治。了解了解 中药的概念;中药的产地、采集;道地药材的
43、概念;中药的炮制;用药禁忌。猪苓、蒲公英、地骨皮、火麻仁、桑寄生、金钱草、白及、仙鹤草、蒲黄、淫羊藿、冬虫夏草、远志等中药的主要功效主治;收涩药、开窍药、驱虫药、外用药的概念、作用及适应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概述中药的概念;道地药材的概念及种类、中药的采集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中药的炮制目的及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中药四气的概念;寒凉药、温热药的作用。二、五味:中药五味的概念、作用、主治病证。三、归经:中药归经的概念、意义。四、升降浮沉:中药升降浮沉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五、毒性:中药广义毒性和狭义毒性的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及禁忌中药的配伍及禁忌 一
44、、中药的配伍:重点介绍七情配伍的概念及作用。二、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二)证候禁忌。(三)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物、慎用药物。(四)服药饮食禁忌:一般饮食禁忌、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第三节第三节 中药的用量与用中药的用量与用法法 一、中药的用量(一)中药剂量(二)中药计量(三)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二、中药的用法(一)煎服方法:主要介绍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方法。(二)服药时间。第四节第四节 常用中药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麻黄、桂枝、防风、羌活、薄荷、桑叶、菊花、柴胡。二、清热药:概念、
45、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青蒿。三、泻下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大黄、芒硝、火麻仁。四、祛风湿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独活、秦艽、桑寄生、五加皮。五、化湿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广藿香、苍术。六、利水渗湿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金钱草。七、温里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
46、效和主治:附子、干姜、肉桂。八、理气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陈皮、枳实、木香、香附。九、消食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山楂、麦芽。十一、止血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三七、蒲黄。十二、活血化瘀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十三、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半夏、桔梗、贝母、苦杏仁、紫菀、款冬花。十四、安神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
47、味、主要功效和主治:酸枣仁、龙骨。十五、平肝息风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钩藤、天麻 十七、补益药:概念、作用、分类、适应证及禁忌;常用药物的性味、主要功效和主治: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沙参、麦冬、枸杞子、鹿茸、杜仲。【本章【本章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中药学的起源及发展讲授中,可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丝绸之路的介绍,如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郑和七下西洋,结合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胡麻仁、薏苡仁、郁金、白豆蔻、肉豆蔻、丁香、青黛、没药、朱砂、芦荟、琥珀等。在具体中药的学习中,
48、可结合龙骨与甲骨文、陈皮与屈原橘颂、青黛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加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学方法和时数】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实训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学 课堂教学 14 学时(第一、二、三节 2 学时;第四节 12 学时)实训教学 2 学时(按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开展中药辨识实训课)第八章第八章 方剂方剂基本知识基本知识【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方剂的概念;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原则。麻黄汤、银翘散、大承气汤、逍遥散、白虎汤、龙胆泻肝汤、理中丸、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越鞠丸、血府逐瘀汤
49、、藿香正气散、二陈汤、川芎茶调散、镇肝熄风汤、保和丸的功效及主治、主要配伍结构。熟悉熟悉 常用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煎服法。各类方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使用注意。临床常用方剂桂枝汤、小青龙汤、败毒散、桑菊饮、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导赤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平胃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独活寄生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的功效及主治等。了解了解 方剂的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其它方剂如麻子仁丸、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半夏厚朴汤、三仁汤、真武汤、止嗽散、羚角钩藤汤等方剂的功效及主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方剂
50、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概念,治法的概念。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二、常用治法:常用治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使用注意。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 一、组成原则:重点阐述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二、组成变化:介绍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增减药味、增减药量、剂型变化)及其对功能、主治的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 一、方剂的剂型:介绍方剂常用剂型的种类以及汤、丸、散剂等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二、方剂的煎服法:介绍煎药法、服药法及注意方面。第四节第四节 常用方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