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57604628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概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学概论导论一、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二、 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 伤寒论(外感病)(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4)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1)宋代.陈无择三

2、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及环境协调统一)(2) 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

3、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3) 恒动观念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

4、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的生命过程、气升降出入、血循环不息) “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2.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四、中医学体系的主要构建方法 (一)取象比类(运用形象思维);(二)司外揣内;(三)揆度奇恒(对比);(四)推演络绎;(五)试探及反证;(六)心法及顿悟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 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

5、的本原(2) 气具运动、变化的特征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感应的中介(天人合一)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1)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2)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知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5)知道养生及康复(“精气神学说”)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交感(阴阳关系的基本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2)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盛则阳

6、病,阳盛则阴病”(3) 阴阳互根互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失调:此长彼消,此消彼长(5) 阴阳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从功能: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从部位: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阴偏衰阳偏衰阴偏胜阳偏胜(5)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

7、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特征引申意义木曰曲直(肝)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心)温热、升腾 、向上土爰稼穑(脾)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肺)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肾)寒凉、滋润、向下、闭藏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二、 五行的生克制化(1)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2)

8、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三、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异常:母病及子,子病犯母(2)相克异常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指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相生治法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 相克治法 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 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 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 泻南补北

9、法泄心火滋肾阴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述一、藏象的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脏腑的分类及特性v 五脏:心、肝、脾、肺、肾(特点:化生、贮藏精气)v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特点:受盛、传化水谷)v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藏阴精)第二节 五脏系统三、心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主体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联署功能: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及小肠相表里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心为阳脏而恶热四、脾系统(脾为仓廪之官) 主运化:把水

10、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汗、尿)主体功能 主升清 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联署功能:开窍于口,在体合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及胃相表里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的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相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及胃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 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五、肝系统主体功能: 调节气机

11、(保证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是脾升胃降的前提;主疏泄 “土得木而达”) 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暴怒伤肝”) 疏利三焦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肝藏血的功能是以肝的疏泄作为动力 “肝为女子先天”,“女子以血为用”联署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及胆相表里;胆:中正之官六、肺系统(相傅之官)主体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通过宣发,

12、排出体内浊气,将津液、卫气宣散输布至皮毛,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促进尿液的生成,使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 3、主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联署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及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之官,主传导、燥化糟粕七、肾系统(作强之官,肾为先天之本)T 主体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作用:化生肾阴肾阳、化血);2、主水液(肾阳的气化功能关系到尿液的生成);3、主纳气: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T 联署功能: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T 肾及膀胱相表里:膀胱

13、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及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二、心及脾:心主血,脾统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三、心及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条畅情志。四、心及肾:表现为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的关系五、脾及肺: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气,通调水道;脾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六、肺及肝: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七、肺及肾:肺主气,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纳气,表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八、肝及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表现在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两方面九、肝及肾:肝藏血,肾藏精,表现在精和血之间相

14、互滋生和相互转化十、脾及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先天及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一节 气1、气的概念: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2、气的生成:先天精气(肾藏精);自然界清气(肺主呼吸);水谷精气(脾胃运化)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4、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5、气的分类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及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营气:

15、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第二节 血1、血的循行:推动力和固摄力,动力是气的推动,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肝的疏泄;气的固摄体现在脾统血及肝藏血方面。2、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三节 津液1、津液的概念: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2、津及液的区别:性状分布功用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滋润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3、津液的生成:水饮入胃,胃主受纳,精微降于小肠,“小肠主液”泌别清浊,上输于脾

16、,下送至大肠,“大肠主液”。4、津液的输布:脾主运化;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肝主疏泄;三焦决读5、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载气宁气;调和阴阳;运载及排泄代谢产物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及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指血对气的滋养及运载作用)2、气及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及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化生第四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多为纵行;络脉:经脉的小分支,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错,

17、网络全身,无处不至2、经络系统: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3、经络的功能: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机能平衡第二节 十二经脉1、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缘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缘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及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3、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

18、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及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第三节 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2、奇经八脉的功能: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及某些脏腑密切相关。3、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各自功能:循行部位功能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及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

19、娠有关。冲脉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及妇女月经有关带脉起于季胁,环腰如带约束纵行的诸脉第五章 病因及病机第一节 病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2、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风为阳邪 无孔不入 头痛、鼻塞、咽痒其性开泄 腠理开泄 恶风、发热、汗出易袭阳位 病位在上、在表善行数变 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主动 类似摇动的症状 眩晕、抽搐、拘挛、角弓反张肢体异常运动为百病之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者

20、,百病之始也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征主要病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伤寒恶寒、无汗凝滞气血凝结、阻滞不通遇寒加重,得热减轻寒痹:关节冷痛;伤寒:头身疼痛收 引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恶寒、无汗、发热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征主要病症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实热证壮热、心烦、面赤、舌红、脉象洪大暑性升散上犯头目伤暑头昏、目眩扰乱心神心烦闷乱而不宁腠理开泄大汗不止耗气伤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气随津泄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气随津脱)中暑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暑多夹湿暑湿夹杂证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征主要病

21、症湿为阴邪阻遏气机经络阻滞不畅,关节肿胀疼痛损伤阳气脾阳不振湿性重浊沉重或重着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湿性黏滞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病程的缠绵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湿痹、湿温、湿疹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多见下部的症状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征主要病症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燥、涩滞、易伤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脏腑组织失去滑泽、涩滞不利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易耗伤肺津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征主要病症火热为阳,其性

22、炎上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炎上,症状多见于上部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易扰心神高热,狂躁,神昏,谵语易耗气伤津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少气懒言,肢倦乏力易生风(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易动血热迫血妄行出血症血色鲜红,粘稠,量多易致肿疡痈肿,疮疡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3、水湿痰饮、淤血:是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又可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故又称致病因素。第七章 诊法第一节 望诊一、全身望诊1、望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狭义的

23、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神志、思维活动。望神主要是指医生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2、望神的要点:要注意观察面部的气色和目光、表情和动态3、望神的辩证意义:得神(是精充体健神旺的正常表现);失神(是精亏神衰的病理表现);少神(轻微失神);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4、望色:观察患者体表的颜色和光泽。 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 客色:随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应的引起改变的色泽。 病色:即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特点是晦暗(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或暴露(病色外现或真藏色外露)5、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症、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白虎汤);黄色(主脾虚、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痛证)6、18 /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事业单位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