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胶南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docx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9098340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胶南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胶南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胶南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山东省胶南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测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

2、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秋高风怒号(ho)B卷我屋上三重(chng)茅C何时眼前突兀(w)见此屋D手把文书口称敕(sh)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灯蛾咕噜领域夜深星澜B掌故静穆退色翠羽流苏C怅惘油坊点缀斗方大字D幽悄霄夜思慕意味深长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B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C一提起小微,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D纪录片汉江一桥,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情趣横生。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B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C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菌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概率有效降低。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名句默写。(1)微君之故,_?(式微)(2)蒹葭苍苍,_。(蒹葭)(3)青树翠蔓,_,_。(柳宗元小石潭记)(4)则右刻“山高月小,_”,左刻“_,水波不兴”。(魏学洢核舟记)(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

4、描绘桃花源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日:“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注释】陶冶:开心的样子。殊:特别,很。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或:如果。1写出

5、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此公欲来指代_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_此殊不缺也指代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_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_与老人同出。4翻译下列句子。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

6、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壶口的黄河肖铁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等真正站在

7、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

8、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

9、,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

10、概和性格?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有删改)注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1第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怎样理解第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4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

11、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释

12、】地黄:药草名,晒干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口食:口粮。糇(hu):干粮。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南朝 宋代的沈庆之在一次讨论北伐大事时,曾讽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说:“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指宋文帝)今与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里借用其讽刺含意。“可使”句:是说马吃了地黄后,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对上面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这种心理是反常的,却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B乙诗是一首五言古诗,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

13、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C乙诗中的“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突出“人不如马”,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D甲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没有直接发议论,寓情于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用了典故并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做了传神的描绘。六、语言表达(共10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何所营()(2)黄衣使者()(3)驱将()(4)系向牛头充炭直()(5)长夜沾湿何由彻()(6)俄顷风定云墨色()(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归来倚杖自叹息()七、作文(共40分)课文是一篇讲演词,讲演词面对的是听众,因此语 言多口语化。请使用这种语言风格写一段故事, 2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人教版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