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高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高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高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绝密启用前 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
2、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
3、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
4、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
5、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
6、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其实乡土社会应该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 C
7、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没有秩序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影响。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
8、个前提。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一般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4作者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礼”具体指什么?(4分) 5文中写房东老太太治疗孩子的事,有什么作用?(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
9、本一: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
10、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
11、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 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
12、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
13、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文本二: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
14、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
15、,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景物所包含的方面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
16、,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谈及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叙述,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体验与沿山大道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野趣形成了
17、鲜明的对比。 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例如“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运用比喻的手法,再现了少女摇橹使桨的优美画面。 D文章在人物描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观景、挥毫、饮酒、吹箫,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学底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虽然对“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这种独断笼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又转换角度,引出对山水及自然景物的认识。 B文章认为,每个人都有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则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特别有生活气息。 C我们只有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
18、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才能成为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者。 D文章运用比喻强调自然对心灵的作用,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8文本一的行文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19、“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
20、子养生主) 乙 梓庆销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鐻”同“虡”,指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公朝:见君主。骨:同“滑”,乱之意。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
21、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B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C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D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 B“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评价,如惠王、宣王、太祖。 C梓庆,意思是名叫“庆”的木工,先秦
22、古书往往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师襄”等。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庖丁解牛时,手足并用,肩膝同举,写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两句运用了类比,写出了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B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乙文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
23、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14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篠:细小的竹子。裛:通“浥”,沾湿、滋润。 15下列对这首
24、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写清幽的居住环境,并化用典故,以衬托出狂夫的清贫自足的形象。 B颔联紧承上联写景,运用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和风细雨中的“翠篠”“红蕖”。 C颈联开始写人,描述了狂夫的生活境遇,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 D尾联“疏放”“狂”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反映了狂夫思想的变化。 16诗中的狂夫指谁?狂夫的“狂”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的句子:“_ ,_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25、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 ,_ 。” (3)荀子在劝学中表述的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 ,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使得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说明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 )。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
26、)。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_,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_ 。孔孟之道( ),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_ ,可望不可即。 孤独的孟子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1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改
27、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 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 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
28、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 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了解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21. 结合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3分) 22. 阅读上面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理由。(4分) 四、写作
29、(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儒家学说尊崇推己及人的原则,认为利己与利人互为因果、彼此转化、辩证统一。但是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利己与利人是完全对立的,利人无法利己,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独善其身才是正解。 假设你是某期刊“畅所欲言”栏目的撰稿人,请你以“利己与利人”为主题,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10页,总13页参考答案: 1D 2C 3C 4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
30、为规范,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也就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可以遵守的成法。 5以具体的例子说明乡土社会中前人的经验可以做自己的生活指南,进而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的重要,为后面写“礼治”提供依据。 6A 7C 8文本一按照时间发展和空间转换两条线索行文。本文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悠然的诗意和浪漫的情怀。本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9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
31、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文本一叙述了作者偕友人游览西溪的经历,他们能发现自然的野趣,写出了清新的文字,文人的雅兴、悠然的诗情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像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10D 11B 12A 13(1)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
32、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2)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呢?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 14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5D 16第一问:狂夫指诗人自己。第二问:狂夫虽缺粮少食,依然纵情于自然美景之中,尽显其狂态。诗人面临死亡的危机,但“唯疏放”,即历尽风霜,始终以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老更狂”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 17.(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本末倒置之嫌 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 19惶惶不可终日 凤毛麟角 高山仰止 20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 21既;又;也 22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地位突出,作用巨大;红楼梦代表着汉语言文化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红楼梦的内容丰富,可以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