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选择的路》教案9篇.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未选择的路教案 9 篇4未选择的路教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我们还记得上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2、弄清可供选择的两条路。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两条什么样的路呢?林中的两条路,一条选择的路,一条未选择的路。一条大路(未选择的路),一条小路(选择的路)。大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小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
2、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是一条景色美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但是人迹罕至,更具挑战性)3、理解选择的痛苦。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诗人选择了哪条?他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久久伫立”、“极目望去”。理解“伫立”和“极目”,体会诗人决策的艰难。还有“可惜”一词也可以看出这种决策的勇气和痛苦。4、体会选择后的惆怅。诗人这么慎重地做出决定选择了小路,按理,他应该对自己的决定满意了吧?就如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诗人的心是惆怅的。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
3、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是自己慎重地选择,为什么还会惆怅呢?这也许就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这山望见那山高。5、体会诗人写作的目的。写这首诗,难道诗人就是号召人们在选择后就后悔,然后“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就是要人们“这山望见那山高”吗?诗人真实的目的到底是干什么呢?小组讨论。诗人通过选择的艰难,尤其是选择后的惆怅,告诉人们,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但是,一旦已经决定,就没有办法反悔,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一旦决定就无法反悔呢?“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既然选择了就无法返回,选择之时的慎重就更显重要。那么,我们知道了诗人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4、而题目却要用“未选择的路”了吧?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在诗中,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6、激情朗读诗歌,多种形式读,读后评议。二、比较阅读比较两首诗歌异同。二、比较阅读比较两首诗歌异同。1、两首诗都富
5、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劝慰的口气,亲切熨帖,而未选择的路则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含蓄耐人寻味。三、学习象征手法。三、学习象征手法。1、弄清什么是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荷叶母亲,叫作“象征”手法。2、说说下列这些词的象征意义:梅花、宝剑、火炬、长城。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学生用 58
6、 分钟来写,写后交流。示例 1:我走小路,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示例 2: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示例 3: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示例 4: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示例 5:我认为“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四、课堂小结:虽然李白高歌“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一、说教材一、说
7、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二、说学情二
8、、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也就是说对诗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上,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但要循循善诱,反复启发,更要不断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诗的认知情况,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三、
9、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背诵未选择的路4、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几个目标是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四、说教学流程四、说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二)整体把握,指导读诗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走进文本,问题研讨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五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1、全诗共四小节,请同
10、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2、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3、如何理解“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4、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的呢?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五)感悟内涵,
11、走进自我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五、说教法五、说教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1、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2、指导朗读法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3
12、、品读诗句法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诗的主旨进行准确的把握,为归纳主旨、培养品质作铺垫。4、引导总结法六、说学法六、说学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2、合作学习法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3、情感体验法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
13、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内涵”,在研读与交流中,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七、说教学效果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运用教师的四种教法和引导学生采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解决五个问题,能顺理成章的体验到诗歌的内涵,我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不到之处,敬请学校领导及听了我的课的各位同仁,给予我最中肯的批评指正,以便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谢谢!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2、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
14、理解诗的内容。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
15、人生之路的思考。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 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讨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16、;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三、合
17、作探究,交流领悟。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 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
18、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5、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
19、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那一条,然后它决定了我的人生从此不同。”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
20、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21、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的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芳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足迹多的路是平淡
22、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回返”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诚然,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的惆伥。但这样写更接近生活的原本状态,
23、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揭示的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抉择。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他所阐明的是抉择本身。诗歌描绘的是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选择了这一条路,但却分明在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不过诗人毕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觉,他知道,人生际遇,千变万化,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只能作出舍一就一的选择,不论这一选择是对,是错,而一旦择定,就会对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如果走那条路,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
24、,人们必然会放弃另外一条路,而且只能走下去,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就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悲剧。他年回忆起来,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淡淡的哀愁罢了。诗人以具体的、明晰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哲理。树林中“分出两条”小路,何其平常。人们的选择往往不假思索,或者会轻易地选择那表面上“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然而很可能由于这漫不经心的行动而决定了今后一生的道路。在这描绘的画面中,是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叹息。一、语言过分规则化语音过分规则化弗罗斯特强调诗歌创作中声音和意义的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有意义的声音”这一诗歌美学理念气。从格律和尾韵、头韵和半谐韵两方面可以看出此诗的语音过分规则化。格律
25、和尾韵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此诗包括四个诗节,每节五行,主导格律为五步抑扬格,在此基础上格律时而发生变化。以第一诗节为例:第二诗行前三音步为抑扬格,四五音步为扬抑格;第三诗行一二音步为抑扬格,三音步为抑抑格,四五音步为扬抑格。反复变化的格律避免了语音的单调乏味,增添了妙趣,使诗歌富有韵律感。诗的尾韵为abaab,cdccd,efeef,ghggh。同一诗节内不同诗行间的交替用韵和不同诗节间的连续换韵使诗节间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多声回响、渐次展开、不绝于耳的音乐效果。第八诗行的 wantedwear,第九诗行的 though、that 和 there 各自开端辅音相同,构成头韵形式(一组重读音节中开
26、端辅音丛的重复)。第一诗节首行和尾行开头单词分别为 two 和 to,构成头韵且发音相似,突出了诗人面临两条小路不知选择哪条的两难心境。半谐音(一组重读音节中相同元音或双元音的重复)是此诗另一语音特征。第二诗行的orry 和not 中的o将诗人受到种种限制而被迫舍弃其中一条路时的无奈和遗憾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七诗行的 having 和 perhap 中的表现出诗人对另一条路通向何方的不确定,更含蓄体现出其选择之难。综上,语音过分规则化赋予了此诗强烈的节奏感和回环曲折的音乐效果,使其悦耳动听的同时更有力表现出关于人生选择的主题思想。词汇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指词汇的重复。不难看出一些词语在全诗中
27、反复出现。人称代词 I 重复出现八次,使读者融入诗中,产生共鸣;二三四诗行 and 的重复突出了抉择的紧迫感和诗人的矛盾犹豫、徘徊思量;二四诗行 could 的重复突出诗人的无奈和想要看清前路尽头的心理;十四诗行way 的重复刻画出岔路接着岔路,选择跟着选择的画面,深刻诠释了人生是充满选择而无法逆转的旅程这一哲理。显然,词汇过分规则化在赋予此诗强烈韵律感的同时,还起到渲染气氛、强化主题的作用。语法过分规则化第一诗行和十八诗行诗句近乎“重复”,增加了表现力度,营造出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此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强化了诗歌主题人生旅途中充满选择,不同的选择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第三诗行 longIto
28、od 为倒装句式。置状语于句首除了遵循尾韵外,更具有强调作用,生动描绘诗人止步思虑的画面,使读者更深地感受到人生是充满选择而不可逆转的旅行,每次选择在明确将来人生的同时也限制了自己的人生,因此诗人伫立良久,踌躇权衡。2时态弗罗斯特善于将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相糅合,使其诗歌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此诗中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凸显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使其愈加精妙。Road 是贯穿全诗的中心词,这一具体形象象征人生之路。诗人借用他某一次选择林中岔路的经历揭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选择。人生旅途中选择不断地摆在人们面前,很多事情不能兼得,因此要不断做出选择和取舍,不同的选择将导致今后迥然的生活轨迹。诗人
29、选择road作为诗歌主题可谓取材凡近而寄托深远。此事物为人们所熟知,容易唤起读者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其受到触动,引发深思。结合诗人生平,此诗可被视为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自白:在屈从现实和追求梦想的两难选择中,他最终在职业上选择从诗弃教,在创作上选择坚持自己的行文风格而非随波逐流。2反语反语即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表达本意。诗人叙述其思虑良久后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按照常规思维,所选择的路(TheRoadTaken)是此诗强调的重点,更适合做题目。而诗人将TheRoadNotTaken 用作题目,看似与诗歌主题和创作意图相悖,实则不然。以TheRoadNotTaken 作题目,加之 orry,Oh,I
30、keptthefirtforanotherday,doubted,igh 等语句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对“未选择的路”的感情好奇、惋惜、遗憾、无奈;另一方面对读者进行规劝:既已做出选择,并深知选择必然带来差异,就不要无谓地叹息、懊悔,而应告别“未选择的路”,义无反顾走那条已选的路。3多义性诗歌词汇的多义性决定了其阐释空间的多重性。诗人将自己在诗中的身份定为 traveler,既可以指林中过客,也可以指人生过客,而此诗看似描写诗人秋日林中岔路驻足思索的场景,实则蕴含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最后一诗节没有告诉读者诗人选择的路通向何方、结果如何,而用了具有多义性的 igh,可以指倍感宽慰的感叹,也可以指充满遗
31、憾的悲叹,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这首诗共有四节,而且其中的每一节都是五行诗体。整首诗的韵脚均为 ABAAB,既工整又平稳,全诗是属于标准的五音步抑扬格诗行(iambicpentameter)。如诗的第一节,这首诗的第一节中末尾的单词分别为 wood,both,tood,could 和 undergrowth,而这些单词的相应发音则又分别是:d,d,d和,其对应的韵脚完全符合前述提到的 ABAAB 型。而且这首诗中的每一行都有 10个音节,作抑扬格分布,构成五音步韵律。纵观这首诗的第一节和其余的三节,其韵脚也完全符合 ABAAB 这种标准的五音步韵律型。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与
32、反思,因此诗中的动词大多用了过去时以示对往事的回忆。比如说动词diverged,tood,lookeddown,bent,took,wanted,worn 以及 hadtrodden 等。这首诗的基调,总体来说应该是比较缓慢和低沉的,而且还有一些遗憾叹息之情。另外,这首诗整体上没有什么生疏、难以理解的单词和古词语等,诗人用词比较朴实易懂,这也符合诗人作为现代诗人的身份。简单与深邃的矛盾与统一简单与深邃是弗罗斯特诗歌的又一大亮点。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和简单,而实际上并非此。他曾说“我是一个十分难以捉摸的人当我想要讲真话的时候,我的话语往往最具有欺骗性。”劳伦斯汤普森认为:“绝人
33、多数弗罗斯特的崇拜者都被他那貌似简单的诗歌艺术所迷惑,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佩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罗斯特看来,诗歌的最高价值在于其意义的“隐秘性”。和弗罗斯特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诗虽然只是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普通情景,但它表现的却是内涵及其丰富和深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其所包含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诗歌文字表面所表达的内容。未选择的路表面上看似很简单,诗中的叙述者在清晨散步时来到了林间的一个岔道口,在他而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比较僻静,另一条路则有纷杂的脚印,显然平时行人比较多一些。但是在那天旱晨,那两条路上的小草都还挂着露水,说明还没人从那里经过。经过片刻的犹豫,叙述者
34、决定走那条比较僻静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走的人少,更有探索的价值。但他虽然作出了选择,心里仍在嘀咕,假如选择了另外那条路,他将会遇见些什么样的东西。刘晨锋: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仅仅描绘选择,而以两条路的形象略去了选择的内容,使得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这正是詹姆斯考克斯在罗伯特弗罗斯特一书中所说的:“诗的本身是不完整的,不能充分说明自身”,而读者“将会被这首诗拽入类似的心境”。这首诗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体会自己的生活。这也正是未选择的路的艺术魅力所在。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能够流利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2、通过反
35、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学习重难点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蕴含的哲理;为何重点写未选择的路。【课前预习区】知识链接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 一 1963)美国诗人,也是迄今为止一生得过 4 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的唯一的一位诗人,他在美国各阶层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生于旧金山,毕业后上过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他时而务农,时而到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 年。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弗罗斯特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美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 20 世纪的音调,又
36、采用了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象征和哲理意味,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同他大多数的一样,未选择的路也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二、写作背景:1913 年,即将年满 40 岁,但仍默默无闻的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从英国写信给一位学生:“我是那种少数有自己理论的人之一,我期望能成为改变美国文学的现状做些什么。”当时他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作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并在英国出版诗集。这一决定后来果然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切实提高了美国诗歌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两年以后,诗人在这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中委婉的反映了自己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所体验到的那种踟蹰和困惑。三、相关知识:
37、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中,明写A 事物,错写 A 事物暗示 B 事物,但 A 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句、段中起作用。基础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幽寂()zh()立延绵()荒草 q()q()涉()足诱()人二、朗读诗歌。二、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停顿,注意读音、扬抑、轻重、缓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和哲理。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互动探究区】【探究活动一】整体
38、感知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1、表面来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深入地体会一下,它能够引起你对人生的哪些思考?讨论一下。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诗 4 小节每节的意思。【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品一品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本节中的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久久伫立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3、齐读第三、四节,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写在下面,小组研讨解决。(找出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提出问题,如“未经污染”、“明日再见”、“难再回返”、“轻声叹息”“决定一生”等)5、你觉得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探究活动三】质疑问难你从这首诗的学习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吧!【拓展延
39、伸区】1、每个人在选择自己人生之路时总免不了会思前想后,犹豫不决,选定之后还会不断地假设选择另外一条会是什么前景,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个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所以一定要慎重考虑,作出自己的选择。你的选择是什么呢?写一段话吧!【作业超市】1、反复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2、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和,实则蕴含深厚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详尽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盛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
40、似乎仅在笔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例外,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爽、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柔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盛的启迪。诗人是通过柔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重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
41、里清冷温柔的风,洋溢着清爽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详尽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从古到今,中国有很多文人墨客抒发了自己对选择的感悟,例如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外国诗人看待选择的。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原文的朗诵,在听得过程中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语音语调和重音的划分。欣赏完这段有没的朗诵之后,我想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等会老师就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朗诵,接下来就请同学
42、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呢?那我们现在就来请这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个朗读的现在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用刚刚的方法把全文自由朗读一遍我们现在一起把全文齐读一遍。一条路: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尽头(可见其平坦,笔直,树木夹道)另一条的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景色美丽但是人迹罕至,充满挑战性)“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我将轻轻叹息将往事回顾”等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对另一条路的向往和对放弃的不舍。生:这还代表了人生之路。人生不能后悔。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
43、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1912 年,弗罗斯特已经 38 岁,为了让心爱的诗歌能发表,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静、安稳的生活,远渡重洋,来到了英国伦敦。当时,对于诗人来说,教书可能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而写诗的道路则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是,诗人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弗罗斯特的诗歌之路就像他在未选择的路中写的那样,人生的岔路不可能两条
44、都选“AndorryIcouldnottravelboth”,明知其中一条可能走起来更艰难,却还是选择了它。“Thentooktheother,ajutafair,Becaueitwagrayandwantedwear.”“Itooktheoneletraveledby”。总结:人生就是选择,或彼或此,我们无时不在选择。正是因为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才会有千差万别的结局,才会有千姿百态的人生。人总是在选择中前进的。所以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要谨慎地去选择,每一个微小的选择可能都会影响到你的一生。人生之路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重新选择。即使不满意,也无可奈何,只有硬着头皮走(继续选择)下去,所以在选择
45、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考虑。你要相信你的人生会因为你的选择变的与众不同。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2、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过程: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
46、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 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的录音
47、,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
48、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
49、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板书: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3、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讨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50、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三、合作探究,交流领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